盛湘潁

“你看,這就是我的自行車。”杜少中一邊說著話,一邊打開辦公室里間的門,里面停放著一輛可折疊的小型自行車,天氣好時,他會花一個多小時騎車加步行來上班。
幾天前,“巴松狼王”杜少中把個人微博上認證的職務從“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改成了“北京市環保局巡視員”(正局級)。因微博文的語言風格頗具特色,杜少中贏得了眾多網友的喜愛和關注,已有粉絲52萬人。有人評價其“堅定、把握話語主動權”且“機智、幽默”,很有親和力和個人魅力。
就在2011年10月底至11月初,北京嚴重的霧霾天氣引發了公眾的擔憂,環保術語PM2.5一夜之間廣為人知。2011年11月2日凌晨1點,杜少中寫了微博:“煤煙、尾氣、揚塵、工業減排的進程還在持續,可幾個霧和污染攪在一起的天,像是要過不去了,敢問路在何方?!”有網友回復說“杜局,HOLD不住了”。
“我發那條微博的時候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倍派僦姓f。如今不再擔任環保局新聞發言人的杜少中,以“麥霸八年功過已成昨日”總結了過去8年,并說:“我每次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都做好了下次不再來的準備。”
“控微博”而非“微博控”
《農家書屋》:您當前的微博用戶名是“巴松狼王”,怎么想到取這樣一個名字?
杜少中:“巴松狼王”最早是我在MSN上的名字。2006年,我帶領媒體團隊到了西藏一個美麗的湖泊——巴松措,由于團員們都在從事傳播、呼號吶喊的工作,他們便自稱為狼,我是領隊者,就成了“狼王”。狼是一個優秀的種族,我個人比較喜歡狼,狼身上的優良品質,多得可以讓我們這些自以為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感到慚愧:表里如一、節約、最有團隊精神、有自知之明、鐘情、鍥而不舍、熱愛自由等。人,應該像狼一樣學著去捍衛環境。
“巴松狼王”的寓意就是崇尚自然,希望自然與人和諧相處,希望有一種保護環境的力量和本能。我覺得每一個環保工作者骨子里都有這樣一種情結。你說,這么好的名字,我哪能丟了?
《農家書屋》:在您看來,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微博發揮了怎樣的功能?
杜少中:微博是一個反映問題、發布信息和溝通、縮小與公眾的距離、實現信息對稱的重要工具,但它不是一個解決和處理問題的渠道,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微博進一步激活、加快問題的處理。當你把微博看成一個負擔時,你會說是“微博控”,實際上是一種抱怨。如果你把它作為一個做好工作的工具,那你應該“控微博”,這種認識需要一個過程。微博是一個短平快的平臺,如果我是一個普通的微博主,有些人的提問,其實我可以不回答,因為問得太不靠譜,但我不能這么做,這是我的職務決定的,雖然現在我不做北京市環保局的領導和新聞發言人了,但畢竟還是一個擔任過公職的人,我希望盡可能給大家一些有用的、有借鑒價值的東西。我會認真回答每一個提問,不會應付兩句就完事。
今天早上我統計了一下,從去年1月5號開通微博到現在,一共發了754條微博,@給我的有3.4萬條,微博評語1.16萬條,我回復了2560多條,私信我的有928人,交流最多的一個“鐵粉”有3500多條私信來回,對方也是外地從事環保行業的人士,我們交流了一些環保方面的話題。
《農家書屋》:去年有一陣,潘石屹在其微博中轉發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激發了大批網友的討論。之后,北京市環保局邀請潘石屹參觀了空氣質量監測全過程,這次邀請是您發出的嗎?您的最大體會是什么?
杜少中:對,就是去年11月,我邀請潘石屹參觀了監測中心。參觀完之后,他的變化很明顯,變得更理性了。今天早上我們倆還通了電話,他經常會有一些問題跟我探討。通過電話交流獲取信息更直接,他直接問,我直接回答,不用像過去,還得揣摩。
在網上,潘石屹是一個影響比較大的微博主,我們希望他掌握的環境信息能夠更準確一些,而且,對潘石屹來說,網絡語言的風格和個人平時說話的風格可能不太一樣,微博傳播信息時可以更理性一些。對我來說,微博是一個很重要的自媒體,媒體解讀你的話是需要加工的,但我在微博寫的話就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布。
減排才是硬道理
《農家書屋》:您倡導綠色出行方式,而且堅持每個月最少兩天步行上班,這樣做有何意義?
杜少中:2006年我就開始倡導“為了首都多一個藍天,我們每月少開一天車”的活動,我個人一直堅持到現在,我今天早上就是坐公交車來上班的。
“每月少開一天車”倡導的不只是少開一天車,而是一種“能少開車就少開車”的生活理念,從環保的角度來說,倡導科學合理用車比限行和限制購買機動車更人性化,更管用。限行只是一種強迫行為,應該號召大家為了健康而少開車。專家曾經測算過,北京市全年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總量為120萬噸,假如每輛車每個月少開一天,一年能少排放4萬多噸污染物。
《農家書屋》:前不久,PM2.5成為公眾視線中的熱詞。公眾該如何科學地理解并參與環境治理問題?
杜少中:原先我們不贊成公布“藍天數”這個通俗提法,從環保的角度嚴格說,應該稱空氣中污染物達到國家一級、二級標準的天數有多少。公眾很容易把“藍天”和“晴天”混在一起,有人說,晴天才有可能藍,不晴就不藍,陰天肯定就不是好天了。其實不然。陰天、下雨、下雪天,都有可能是空氣質量很好的天,這應該有所區別。
關于PM2.5,大家討論很久了,2.5是顆粒物的粒徑。PM2.5也是污染物,但不是標準,它跟PM10都是顆粒物,只不過更小。我以前說過,前些年我們監測并公布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總懸浮粒顆物(TSP),后來改為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粒顆物(PM10),肯定還會監測并公布PM2.5甚至是PM1?,F在大家都說到PM2.5了,也進了標準,那么就應該順勢而為。
其實,公眾更應該關注污染物減排。絕大多數老百姓真正關心的不是監測什么,而是空氣質量能不能再好一點兒。環境質量的改善不是監測出來的,而是污染物減排治理出來的。
“我更喜歡住郊區”
《農家書屋》:您擔任了8年新聞發言人,有何體會?
杜少中:有一次,我在空氣質量監測中心接受閭丘露薇采訪時就跟她說,我喜歡干你的事,說錯了可以重來,我說錯了就沒有下一次了。所以我每次接待記者、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都做好了下次不再來的思想準備。
從傳統意義來講,新聞發言人“不是人”,不能帶有任何個人的感情色彩和觀點,但我覺得,作為一個基層代表,一個城市問題方面的新聞發言人,還是要有個人的情感,要以普通市民的身份體察環境對人的影響,了解市民對環境的訴求。新聞發言人要解讀政策,要有“不是人”的那一面,但是也要有“是人”的那一面。
《農家書屋》:現在,“垃圾圍村”成為繼“垃圾圍城”后的另一個嚴重問題,農村建設該如何保持田園風光和良好生態環境?
杜少中:我覺得垃圾問題一直就伴隨著人類城市發展、農村發展、經濟發展的過程。從環保的角度,沒有真正的廢物,只有放錯地兒的資源。垃圾的處理要實現無害化、減量化,最終實現資源化。資源化要具備一定規模,否則技術和資金投入不到位,對環境反而造成新的影響。國外有實施小型化分散處理的方式,把垃圾處理成堆肥、沼氣等,就地變成資源。至于是集中處理,還是分散處理,需要因地制宜,每個地方處理的方式不完全一樣。
城里人到鄉村旅游,可以要求他們把垃圾帶走,但實際上又不能完全帶走。因此,鄉村發展旅游的時候,要具備一定的處理垃圾的能力。
《農家書屋》: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人口過度聚集,人類活動強度均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導致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等諸多“城市病”,離“宜居”越來越遠。大城市如何宜居,您怎么看?對比城市和鄉村,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才算宜居?
杜少中:“宜居”這個概念有個標準,有個程度。首先得確定,什么叫宜居,然后要有一個宜居的程度。我覺得,大城市就不如小城市宜居。如果鄉村建設好了,更宜居。
城市當然也有宜居的標準,每個人對宜居的生活要求和理解也不同,比如有人追求的是工作方便,那自然就得住在城里,也有人愿意去鄉村住,因為能呼吸到新鮮空氣。但是“宜居”不能籠統地說,不能一概而論,還得有個標準,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每個人不同階段的需求也不一樣。
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住郊區,比較自然,不那么擁擠,節奏不那么快。當然,現在讓我住農村,上網、交流、工作都不能落下。要是到了一個地兒,不能上網,不能打電話,也不能看報紙,不能和人交流,出行特別不方便,那作為現代人來說是不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