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睢寧縣信用評級事件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中與公民利益的三個沖突點,分別為公權力與私權利的界限,制度倫理的實現方式和由制度衍生特權的不平等觀念。文章最后論述了解決這種沖突的具體措施以及對政府德性的分析和預期。
【關鍵詞】 制度創新利益沖突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政治制度也只有不斷尋求新的發展點,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政府的職能要從“全能型”向“服務型”轉變,中央文件很快就能在政府界掀起一股學習的熱潮,地方政府是向百姓傳達黨情國意的行政機構,自然要在各自的轄區內集思廣益、絞盡腦汁創造新的模式實現國策的上下一致。各地方嘗試制度創新的方式眾多,如某地強制官員戒煙,與明星不惜手段博上位一樣,政府也用同樣的方式吸引著政治界和媒體界的眼球,若這種噱頭背后能給公民們帶來實際的利益,那么存在是合理的。
制度的背后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的連鎖組合,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不合理的制度可以及時地被創立或者被廢除,但是隱性的政治等因素則已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因此,制度萌芽之初,考證清楚制度的倫理問題是十分必要的。宏觀的層面談制度與利益的關系,只能是言之無物,個案的具體分析,才能理清這種沖突的思路。例如,2010年3月,江蘇睢寧縣創造了史無前例地將公民個人評為ABCD四個等級,將每個公民的私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入了大眾信用征集系統,縣委書記高調稱要“嚴管民風”,讓群眾“一處守信,處處受益,一處失信,處處制約”。3月中旬睢寧把信用記錄向媒體公布,除了公民的姓名、單位、和加減分分值及原因外,還醒目地提醒,被公布了優良信息的個人,在各種審查和執照、貸款等申請方面將會被優先考慮,而被公布了不良信息的個人,則要被“從嚴把關”。在公布的不良信息中,包括惡意拖欠稅費、闖紅燈、生二胎、欠貸款等。此睢寧政府之舉是不值得提倡的。其一,將公權力的手伸向公民的私人領域,這樣的政府是可怕的,是不道德的;其二,這樣的信用評估系統出臺以后,整治民風的作用會有明顯改善,這點毋庸置疑,但是這種類強制的、外部的手段使公民們就范,政治上的偽暴力是治標不治本的,此類方法并不能長期奏效;其三,將公民以信用指數分等級,與專制社會中以資產、社會地位的等級制度本質上并無二致。
制度實現的方式有很多,法律的,強制的等等,假如制度是合理的,而采取的方式是不道德的,那么制度運行的最后結果也是與其預期的目標相悖的。江蘇省睢寧縣信用的評估系統,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公民的不文明和違規行為,而只是用名譽這種外力來抑制這種行為的產生,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和名譽這個屬于人身權范疇的名詞掛鉤。例如闖紅燈,不能憑一個人無心之下違反了交通法規,來判斷這個人的人品和信用問題。政府需要誠信來完善和鞏固其政治的合法性,公民的誠信則社會得以健康順利運行的保證。睢寧縣的信用評估體系,是地方政府誠信體系建設的新的嘗試,但是新不一定是合理的,它能夠實現最后的政治目標,但是從對人身權的侵害來說,它是政治社會的倒退。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最后卻被制度分級。睢寧縣給信用分值較高者頒發“良民證”,這個在偽滿洲政府出現的物件,在現代出現稍顯荒謬。此時的“良民證”與“榮譽證書”有著本質上的差別,當“良民證”成了特權的象征,它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和經濟的意義。
制度的創新怎樣才能實現與公民個體利益的一致性?
首先是擴大公民政治的參與度,多方向多角度實現政治民主,民意得到表達,同時利用便捷的多媒體平臺增加政府辦公的透明性,真正實現“陽光政府”。不斷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要著力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第一,構建公民的政治參與制度體系。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制度包括三個層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體制度。同時,我們要不斷豐富民主的形式,健全一系列具體制度,以保障更多公民有機會參與政治。一般說來,政治參與的主體層次可分為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少數在人民大眾涌現的為公眾所認可的政治代表人物對政治的參與;中間層次是具有較高民主意識和政治素質的知識分子對政治參與;基礎層是普通成人公民對政治的參與。第二,保持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暢通。在實踐中要進一步提高選民的政治素質、增強政治責任感、杜絕拉選票,確保選舉的代表性、公正性。
其次,扭轉地方的以經濟指標為導向的政績觀,為了指標不惜犧牲公民的合法利益,如強制拆遷,犧牲環境來招商引資,這些現象不絕如縷。這就涉及到政府績效評的問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經濟成了絕對的指標,而忽視了比較重要的“德、能、勤、廉”的指標,甚至還有綠色GDP的指標,有了多方面的制約,這種現象才能有所改善。績效評估能夠廣泛、深入地展開,勢必會對形而上學政績觀的存在構成打擊。同時,績效評估會對政府職能、權力、責任的明確劃分提出要求,這就必然對政府結構的不合理、職能的不明確、用權的不規范造成沖擊,從而推動行政體制改革,促進政府內部工作的協調。最后,績效評估會明確鑒定政府部門及其官員工作的優劣,這就必然對浮報虛夸、以偏概全、GDP崇拜等不良行為構成挑戰。
地方政府的創新之舉值得鼓勵,但是公民的私人利益卻不能作為風險的籌碼。政府是個有機體,有著自己運作模式和的德行,德行主要體現在“信”和“穩”,“信”是思想意識層面上的,正如“國無誠不強,民無信不立”,穩,是從制度層面上來理解,地方政府的制度政策一定要有連續性和穩定性,而不是為政府的所謂的專家、智囊所左右,經常變化的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
參考文獻
[1] 佘紅玲. 淺議我國誠信行政的制度[J]. 法制與社會,2009(3).
[2] 隋斌斌. 地方政府創新視野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J]. 黨政干部學刊,2009(12).
作者簡介:楊智敏(1989-),女,安徽六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工作專業。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