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望姣,周鐵坤
黃牛凍配改良推動了耕牛養殖由單一的勞役型向兼用型經濟養殖方面的歷史轉變,是提高養殖生產水平最見效、最有效的技術措施。2011年,蔡甸區推廣黃牛凍配改良技術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為促進現代化、產業化肉牛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1蔡甸區養牛的基本情況
2011年,武漢市蔡甸區一直致力于黃牛凍配改良技術推廣工作,組織全區各鄉鎮人工授精技術人員多次進行培訓學習,安排技能熟練的品改員進行凍配操作示范,同時成立領導小組及技術專班走村串戶,積極宣傳人工授精,并對全區所有的牛進行摸底、登記。全區有黃牛、水牛存欄1.3萬頭,其中能繁母牛0.77萬頭(能繁黃牛0.21萬頭,能繁水牛0.56萬頭),重點集中在4個鄉鎮(奓山、洪北、索河、永安)。目前黃牛養殖已初具規模,但生產水平仍然十分低下,主要以農戶分散養殖為主,大多數采用自然交配方式,以役用為主,且品種低劣,飼料報酬低。加上養殖技術和養殖環境參差不齊,很難形成規模效應,給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要想發展黃牛養殖,必須“良種”先行,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并以龍頭示范企業帶動養殖戶加回收的產業模式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產業鏈,切實提高農民的養牛效益。
2蔡甸區黃牛凍配改良的工作現狀
20世紀80年代,由于受眾多制約因素的影響,蔡甸區黃牛凍配工作一度陷入低谷,工作進展緩慢。為了進一步改善和提高武漢市農村黃牛生產性能,提高經濟效益,2011年,經積極爭取,蔡甸區畜牧局與黃陂區畜牧品改站聯合投標,成功中標了《黃牛凍配技術》項目。蔡甸區抓住機遇,投入項目資金,先后在奓山、洪北、索河、永安建立了牛凍配灌點,形成了開展黃牛品種改良工作的良好局面。
(1)通過項目的成功實施推廣,效果明顯,共凍配改良黃牛1 452頭,調回優良西門塔爾細管凍精
3 300顆,已產西雜黃牛680頭,預計可產犢1 400頭,凍配受胎率達到96.4%。據調查測算每頭改良牛比土種牛多產肉60~80kg,每頭增加效益600~800元;生產速度明顯提高,飼料成本大幅度下降,年均每頭育肥增收2 500元,預計可為農民創利300萬元。
(2)產業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可以帶動農民養牛致富。2010年,蔡甸區為了將新農牛肉品牌做大做強,引進了武漢三鎮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并投資建成了洪北肉牛基地,確定了以肉牛為主的黃牛改良方向。至2011年年底,蔡甸區已形成了從黃牛飼養基地、黃牛凍配改良、雜交牛育肥、雜交牛回收到屠宰加工一套完整而健康的產業鏈,標志著蔡甸區雜交牛育肥改良工作已經走上市場化良性發展軌道。
3蔡甸區黃牛凍配改良工作存在的問題
(1)凍配改良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服務體系滯后。因《黃牛凍配技術》項目經費太少,凍配改良相關的設備簡單,開展工作難度較大,不但影響了凍配改良的幅射半徑,也增加了凍配的成本。
(2)凍配改良工作隊伍青黃不接。黃牛凍配改良是一項技術性強、操作難度較大的工作,20世紀80年代,為了大面積推廣此項工作,各級財政投入了大量資金培訓了一大批技術骨干,目前這些人員陸續退離了工作崗位,呈現品改人員后繼無人的現象。
(3)宣傳力度不大。部分養殖戶思想觀念比較落后,接受新事物的積極性不高。
(4)養牛生產方式落后。各個鄉鎮的養殖條件、經濟及養殖方式差別較大,黃牛凍配改良發展面受局限。
4蔡甸區黃牛凍配改良工作措施與對策
(1)統一思想認識,加快黃牛改良步伐。黃牛凍配改良對推進養殖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及加快新農村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各鄉鎮領導及畜牧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體要求,建議政府及畜牧部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思想認識,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作為平臺宣傳引導,樹立典型村、鄉(鎮)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2)采取行政干預,將黃牛的品改工作列為鄉鎮工作的考核范疇,其技術服務水平作為畜牧技術部門考核的重要指標,采取目標責任管理辦法,獎優罰劣。
(3)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實行凍配改良直補政策,凍配所用凍精液氮按半價或全價補貼,對所需器械和車輛給予專項扶持,統一招標采購,定期補充,凍配人員工資按凍配數補貼或獎勵。
(4)強化凍配技術培訓,提高操作技能。熟練的操作技能是提高牛凍配配種率、受胎率及產犢率的關鍵,目前凍配技術人員匱乏,需要培訓新的凍配技術人員,原有的凍配人員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分層次對凍配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十分重要,也可以采取新老技術人員調整搭配的辦法帶動新人。
(5)因地制宜,針對性指導。采取科學改良措施,結合當地的實際需求,明確改良目標和方向,制定切實可行的雜交改良的規劃和方案,有條不紊地開展改良工作。打破黃牛改良工作由獸醫站專營的格局,建設個體凍配點,從機制上給黃牛凍配改良工作注入新鮮血液,既能方便群眾,又能擴大黃牛凍配改良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