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澤寧
近年來,隨著養雞業規模化的發展,雞病種類、數量及發病率也不斷增加。為了減少疾病給養雞業帶來的損失、維護家禽健康、改善家禽生產性能、提高飼料報酬,使用藥物預防和治療家禽疾病是保證養雞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用藥物防治雞病時要掌握用藥原則、適宜的給藥方法、最佳用藥時間及注意事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藥物的防治效果,減少或消除藥物的不良反應,盡可能地減少疾病給養殖業帶來的損失。現將雞病防治的用藥原則及注意事項簡單介紹如下,供參考。
1用藥原則
在養雞業發展的過程中,藥物預防是雞場疾病防制的主要輔助手段,只有科學合理的用藥,才能避免因盲目用藥導致養殖成本上升、病原抗藥性增強、肉蛋產品藥物殘留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從而不斷提高養殖效益。因此,在治療時應遵循以下4個原則。
1.1安全原則
安全原則是防控雞病用藥時必須首先考慮和遵循的基本原則。在選擇藥物時,應選用毒副作用小的藥物,同時還應注意配伍禁忌。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藥物,所選藥品都要有完整的標簽或說明書,具體包括有效成分含量、適應癥、用法、用量、副作用及處理辦法、休藥期、配伍禁忌、產品批號、產品批準文號(或進口獸藥注冊證號)、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廠家、運輸貯存保管條件及其他應當說明的內容。
1.2科學合理原則
在進行預防性用藥時,要了解疾病易發時間,做到適時用藥。在治療用藥時,首先要盡快確診,查明致病原因,根據藥敏試驗正確用藥、對癥下藥,做到“用藥快、用藥準、用藥足、療程夠”,并且要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防治疾病。此外,根據藥物的種類、性質、使用目的以及動物的飼養方法,選擇適宜的用藥方法,合理控制藥物用量和療程,以充分發揮藥物的性能。
1.3簡便快捷原則
用藥方法簡單易行,能保證藥物快速地進入機體需要的部位。凡是能口服的藥物,不宜肌肉注射;凡是能肌肉注射的藥物,不宜靜脈注射。即使是口服用藥時,也應盡可能地選擇水溶性藥物。一般說來,雞群在發病后飲水量增加,采食量減少,若采用水溶性藥物,用藥量有所保證,且易被吸收,而采用拌料喂飼,因養殖中目前大多使用顆粒飼料,藥物難以混勻,同時又因病雞采食量下降,難以保證有足夠藥量進入雞體而起到治療作用。因此,在采用拌料給藥時要考慮病雞的采食量是否有變化。
1.4經濟實惠原則
用藥時要選擇藥效強、見效快、抗菌范圍廣的藥物。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應盡可能的降低治療成本,選擇價格合理的藥物,切忌以價格高低來衡量藥物的優劣。
綜上所述,用藥時遵循的四大原則是相對的,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在雞病防治用藥的過程中,要重視實踐,并認真分析和總結,遇到問題時才可迎刃而解。
2選擇適宜的給藥方法
藥物治療是防治雞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為了保證藥物的防治效果,用藥時要根據用藥目的、疾病類型及藥物本身的性質來確定最適宜的給藥方法,從而使藥物發揮良好的療效,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給藥途徑包括飲水、拌料、口服、注射、外用等。預防用藥時一般采用飲水或拌料,這樣操作簡便;治療用藥一般采用口服、注射,這樣可保證劑量準確,療效確實。飲水給藥時應使藥物充分溶解,并在一定時間內飲完,最好的方法是在用藥前2~3h停止雞群供水。拌料給藥則需將藥物與飼料充分混勻,先把藥物混入少量飼料中拌勻,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飼料再次混勻,直至全部混合均勻。口服給藥時,對于不溶于水的粉劑,可加在少許飼料中拌濕后再口服,但應注意避免將藥物投入氣管內。一般對于腸道難以吸收的藥物采用注射給藥,胸部注射時要由前向后呈45°斜刺1~2cm,不可刺入過深,腿部注射時要避開大的血管,不要在大腿內側注射。外用藥物多用來殺滅體外寄生蟲或局部創傷治療,常用外涂、噴霧、藥浴等方法進行。
3合理安排給藥時間
3.1驅蟲藥
雛雞從7日齡開始用藥,根據具體飼養條件每周用藥2~3d,注意輪換用藥。肉雞在30日齡左右,蛋雞在60日齡和120日齡左右各用藥1次,選擇上午用藥較為適宜。抗球蟲藥應在10~90日齡使用,合理選擇藥物交替用藥,避免產生抗藥性。
3.2維生素類
作為飼料添加劑的維生素主要是復合維生素或多種維生素,宜現配現用。針對雞不同生長時期的營養缺乏病,應及時、適量補充維生素。常用維生素有維生素A、B、D、E及復合維生素等。
3.3抗菌素類
抗菌素可通過拌料或飲水服用,應按規定時間服用,不宜長時間混在飲水或飼料中,適宜注射的抗菌素口服效果不好。一般雞病治療時應按療程用藥,3d為小療程,5d為中療程,7d為大療程。
3.4健胃消化藥
如食母生、促菌生等宜在喂料前使用,或者先用少量飼料拌勻喂服。
3.5微生態制劑
這類活菌劑宜在抗菌素用過后使用,要現配現用,切忌與抗菌素合用,否則會使其喪失活性。
3.6消毒藥物
消毒的目的是殺滅病原體,凈化環境,切斷疾病傳播途徑。大多數飼養戶比較重視進雞前的消毒,而忽視進雞后的消毒。其實進雞后消毒更重要,包括飼養人員、雞舍、活動場地、用具、飲水的消毒和帶雞消毒等,消毒藥應交替使用。
4用藥注意事項
4.1同類藥物不宜長期使用
目前市場上各種藥物種類繁多,有的藥物名稱不同而有效成分相同,長期使用會造成同類產品的重復使用,導致病原菌對該類藥物產生耐藥性而影響療效。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應該將有效的抗菌藥物交替使用,盡可能不在短時間內重復使用同一種抗菌藥物。當然,藥物的交替使用也不能過于頻繁,應該在使用1~2個療程后再考慮換藥。
4.2選擇適當的給藥途徑
(1)飲水。飲水給藥時,藥物吸收較快,一般適用于短期投藥,且在病雞只飲水不進食或采食量下降時采用。飲水給藥時,一般在一定范圍內藥物的劑量越大,作用愈強。對安全范圍廣的藥物,如青霉素類、喹諾酮類藥物用量可以稍大一些,但是決不能超過安全劑量。安全范圍窄、毒性大的藥物如呋喃類、聚醚類的用量應稍小一些,否則容易引起中毒。
(2)拌料。規模較大的養雞戶及養雞場經常使用拌料給藥,適用于大群雞長期投藥,或使用不溶于水的藥物及慢性疾病感染,如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及其他腸道疾病、球蟲病等。適合拌料的藥物有磺胺類藥、抗球蟲藥、土霉素、痢特靈等。用藥時一定要根據病情準確把握藥物劑量,同時務必將藥物和飼料混合均勻。
(3)口服。此法一般適用于個別治療,雖費時費力,但劑量準確,治療效果比較確實,當病雞食欲下降時可用此法。
(4)注射。注射治療的優點是藥物吸收充分、吸收速度快,適用于逐只治療,尤其是在緊急治療時,效果更好。
(5)外用。體表給藥,多用來殺滅體外寄生蟲或局部創傷治療,常用噴霧、藥浴、外涂等方法。
4.3掌握用藥的劑量
藥物的劑量應根據病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病情程度和病雞體質而定。為了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用藥劑量應當準確,并按規定時間和次數給藥。有些藥物的劑量要求比較嚴格,如呋喃類和磺胺類藥物,劑量稍大即可引起中毒,故應嚴格掌握使用劑量。一般強力霉素、氟苯尼考、氨基糖甙類、粘菌素等屬于濃度依賴性殺菌藥,適合1d給藥1次,全天用量1次投喂有利于提高血藥濃度、縮短達峰時間。其他抑菌藥物(如紅霉素、林可霉素等)一般為1d用藥2次,以確保藥物的連續作用。
任何動物疾病的治療,無論選擇中藥或者西藥,都需要一定的療程,切不可用藥兩天見效后立即停止用藥,或者治療無明顯效果立刻換藥,這樣極易產生耐藥性,最后導致無藥可用。生產上實際治療時,西藥最短要使用3~4d、中藥最短使用4~5d才能產生根本的治療效果,切忌停藥過早而導致疾病復發。
4.4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在臨床上常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進行聯合用藥,起協同增強藥效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藥物都可聯合使用。有的聯合用藥則相互抵消、拮抗或產生毒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比預期的作用更強(協同作用),如紅霉素和新霉素合用;二是比預期的作用減弱(拮抗作用),如阿莫西林和強力霉素合用;三是產生意外的毒性反應,如磺胺類和氟苯尼考合用。
4.5避免產生抗藥性
在連續給藥后,侵入機體的病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逐漸降低,甚至失去作用,這種現象稱為耐藥性或叫抗藥性,這時需要不斷增加劑量或停藥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藥理作用。在實際生產中我們提倡在用藥前進行藥敏試驗并結合輪換用藥,避免產生抗藥性。因此,在生產中應該大力提倡使用抗菌中草藥,因為其具有價格低、使用方便、不良反應少、不易產生耐藥菌株、無藥殘等優點。
4.6防止藥物中毒
土霉素為廣譜抗菌素,廣泛用于某些傳染病的防治和消化道感染的治療,但使用不當常引起中毒。土霉素的常用量為5mg/kg體重拌料飼喂,一般不超過7d,間隔20~30d后方能再次用藥。磺胺類藥物用于預防和治療球蟲病、雞白痢、禽霍亂等,若用藥量過大或連續用藥時間長,易引起中毒。喹乙醇是雞場常用的飼料添加劑之一,治療細菌感染時用量為5mg/kg體重,2次/d,若超量用藥或用藥時間過長會導致雞只中毒;食鹽是動物機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之一,飼喂適量的食鹽可增進雞的食欲,促進消化,保持機體體液正常的酸堿度,食鹽在雞飼料的中比例以0.25%~0.50%為宜,當攝入量過多時,就會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