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國民幸福指數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提高社會成員的幸福指數,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對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與環境因素三方面構建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且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國民幸福指數指標體系
一、國民幸福指數的研究現狀
對于幸福的理解,人人各異,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對此有不同的觀點,持有不同的理論。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薩繆爾森最早提出了幸福指數這一概念。指出幸福可以簡單地定義為效用欲望。到了20世紀70年代,不丹國王旺楚克提出了“國民幸福總值(GNH)”這一概念,并在制定政策時注重人民的幸福,以實現人民的幸福作為目標。不丹的實踐引發世界對“幸福指數”的研究狂潮。西方國家紛紛開始研究并準備設立幸福指數這一指標,使之可以如同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國民幸福指數”的研究方興未艾,發展迅速。2005年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提交了一份題為《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這是國內最早的幸福指數研究。2006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美期間提出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發展和諧社會”的思想,特別表示要關注“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要讓“13億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我國國家領導人面向全世界宣布政府對國民幸福指數的關注和重視。總體來說,國內研究處于初始階段,沒有信服的綜合指標體系。
二、國民幸福指數構建的意義
世界上許多國家經濟增長雖然迅速,但是由于忽視社會發展,導致社會問題日益增多,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日漸明顯,甚至導致社會動蕩。社會發展的關鍵是以人為主體的全面發展,具體體現在不斷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增長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而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后,諸多其他因素,如健康、醫療、教育、就業、休閑、美滿的家庭、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對人們幸福的影響力不亞于收入、消費等經濟因素。因此,對于一個致力于以人民幸福作為發展宗旨的國家而言,就不能不把人們的幸福指數作為檢驗社會發展的標準。幸福指數研究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進一步被許多國家所關注。
新時期我們黨和國家在重視經濟快速、平穩增長的同時,越來越重視人民幸福指數的提高。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把以人為本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原則。以人為本,其核心內涵之一就是要以人的生活為根本,提高人的幸福指數。關注“幸福指數”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2011年3月份的中央兩會認為民生問題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從而把民生問題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01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四大惠民亮點關注民生。一是“合理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二是“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三是“養老保險全面覆蓋,扶貧資金將增兩成”;四是“繼續做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布局優化”等。因此,關注國民幸福指數,提升國民幸福感就是實現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
三、國民幸福指數指標的構建
參照國內外主要區域幸福指數指標體系的構建,從經濟因子、社會因子、與環境因子三個方面選取相關指標構成指標體系,從中選取20個指標,以求達到科學、客觀、準確地反映人民幸福感。
(一)經濟狀況指標
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二)社會狀況指標
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人均道路面積、每萬人擁有醫師數、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均教育經費、離婚率。
(三)環境狀況指標
森林覆蓋率、人均綠地園林面積、單位GDP能耗、自然保護區面積占轄區面積比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比重、衛生總費用占最終消費支出比重。
四、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的建議
為了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合理化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避免出現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這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更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同時應加強引導合理消費,使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得到提高。
(一)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加快推進
從中國現狀出發,主要有社會就業壓力、醫療方面壓力、住房方面壓力和教育方面的壓力,這就需要國家相關部門致力于民生建設,保證居民的基本需求,完善社會的保障體系,切實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和消費質量。
(二)加強生態建設和自然保護,促進經濟自然協調發展
政府應該加強對環境的治理,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態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植被退化;加強礦產資源和旅游開發的環境監管。
五、結束語
總之,于一個致力于以人民幸福作為發展宗旨的國家而言,就不能不把人們的幸福指數作為檢驗社會發展的標準。我國要實現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遠大目標就必須從根本上重視人民幸福,就必須建立合理的幸福指數指標體系。
作者簡介:李朋(1987-),男,江蘇徐州人,西安財經學院2010級統計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統計。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