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韓建交來,雙邊經貿一直持續快速發展。但2005年以來,韓國對華投資金額不斷減少,出現不斷撤資的趨勢。本文從韓華投資結構、政策環境變化等方面試圖分析韓國對華撤資的原因,并提出加快中韓自貿區談判、引導韓資調整投資結構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撤資投資結構自貿區談判
一、 韓國對華撤資的情況
從1999年-2004年間,韓國對華投資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達到50%以上,于2004年達到頂峰。2004年,韓國在中國投資的金額達到62億美元,占我國吸收FDI總額的10% ,韓國投資在當年中國吸引外資中排名第四,地位非常重要。
但從2005年開始,韓國對華投資開始萎縮,金額逐年減少,降至2010年的26.9億美元,年均下降9.5%,降幅驚人。可以從圖1中明顯看出韓國對華投資呈現一種倒V字型,可以說韓國企業近五年來在華存在大量撤資的現象。
韓國在華投資10余年過山車般的變化,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特別是在中韓兩國貿易正常快速發展,中韓自由貿易區談判正式啟動這樣的大背景下,韓國對中國FDI大幅下降更加值得研究。韓國對華FDI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是什么原因造成韓國對華FDI持續的下降?對此,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措施積極應對撤資?這些問題是本文需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
筆者從韓國對華投資的產業結構、投資區域、政策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從中找出韓國對華撤資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議。
二、韓國對華撤資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不斷上升,不斷擠占韓在華制造業利潤空間
1992年以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吸引韓國的大量投資。韓國對華投資產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由于韓國和中國環渤海區域相近,韓國投資主要投資于這個區域。韓國對華投資呈現“兩集中”這樣一個特點:產業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區域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和東部省份。
通過圖2可以發現,近10年來,韓國對華投資中制造業一直占很大比重,平均占比達到80%左右。以2004年末數據,韓國對華投資具體比重如下:電子及通訊設備(25.1%)、紡織服裝(12.4%)、石油化工(10.8%)、汽車制造(10.5%)、機器設備8.7%。可以發現韓國對華主要投資于勞動附加值大、科技含量較低的加工制造業。
資料來源:根據韓國進出口銀行數據整理
圖2 韓國對華投資中制造業比重圖
韓國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及東部省份。其中投資額最多的是山東省占39億美元(占27.2%),然后依次是江蘇省27億美元(18.9%),北京市16.4億美元(11.5%)天津市14億美元(9.8%),遼寧省11.4億美元(8%),這些省份投資額占到當年韓國對華投資的75%,可見韓國對華投資區域集中度很高,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和東部省份。
正是由于韓國對華投資的這個特點,對勞動力價格是很敏感的。隨著用工成本的提高,韓國在華投資受到了很大影響。隨著中國新《勞動法》的頒布,企業的用工成本不斷提高,昔日對韓國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勞動力優勢逐步在喪失,韓國主要投資區域用工成本快速增長。自2004年3月以來,實行最低工資規定,至少每兩年調整一次最低工資。由表1可見:
表1 中國部分省份最低工資標準
地區 2005年 2006年 2011年 年均增長率%
遼寧 400 590 1100 25%
天津 590 670 1310 17%
山東 530 610 1240 19%
江蘇 690 750 1140 10%
北京 580 640 1160 14%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
由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實行,使得用工成本不斷提高。由表1可見,韓國主要投資的省份內,用工成本迅速增長,年增長率在10%以上,這不斷提高了韓企的成本,使韓企利用中國勞動力形成的優勢不斷削弱,給華投資的制造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而從2005年中國重啟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不斷升值,累計升值達25%。不斷的升值,使在華投資加工制造業的韓國企業的利潤空間也不斷被擠占,給他們的生產經營帶來很大挑戰。
由于勞動力成本和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使得韓國在華投資制造業的成本優勢不斷受到侵蝕。并且韓國在華投資企業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差,就造成了2005年以來韓國不斷撤資的這樣一種趨勢。
(二)中國的外資政策發生轉變,也造成了韓國撤資
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政府采取各種鼓勵性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資來投資中國,大力發展制造業,消化大量的勞動力。而韓國也憑借上述政策在中國的投資得到大幅度的發展。
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的政策逐步發生轉變。按照WTO的要求,對外資逐步實施國民待遇,取消原有的優惠條件。我國政府對外商投資的政策進行一系列調整,以優惠稅收激勵為主的政策轉向以公平競爭為主的政策。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取消了對外投資企業的“免二減三”的所得稅優惠,實施“兩稅合一”,內外資的所得稅率都是25%。稅費優惠的取消,使得韓國企業的成本也不斷提高,也是造成韓國撤資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政府從2004年以來,對低附加值行業出口產品退稅率進行調整,到2006年對1400多個品目進行加工貿易禁止措施、并征收進口關稅,取消附加值稅免稅優惠。由于韓國主要投資于加工制造業,出口退稅率的降低,也使得韓企利潤空間變小,盈利也越來越困難。
隨著中國提出調整產業結構,限制“兩高一資”產業出口,在引進投資政策上發生了轉變。對之前的鼓勵制造業進入的政策進行調整,進一步擴大服務行業的開放,抑制技術含量低、破壞環境、消耗能源及生產力過剩的行業,鼓勵科技含量高的尖端行業。而韓國之前投資的加工制造業,科技含量低、勞動附加值高的占大數。由于引進外資政策的變化,韓國在華投資萎縮,逐步撤資。
(三)國內市場體制和法律體系不夠完善
盡管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在不斷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著較多問題,有些問題很嚴重,阻礙了外資的正常發展。有些地區實行地方保護主義,破壞了外商投資的環境,使外商投資面臨著很大的風險。韓國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在對韓國企業在我國投資失敗原因進行分析時指出,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和法律體系不健全是導致韓國投資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政策建議
(一)加快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促進兩國相互投資
中韓自貿區談判已經正式啟動,應當加快談判進程。如果自由貿易區將自由化進一步擴展到投資領域,則區內資本充裕國的資本將能更容易地投向區內資本缺乏的國家,利用東道國的區位優勢,進行生產,享受自由貿易區帶來的利益。成立自貿區后,韓國將利用資本、技術優勢,以及政策環境的優勢,享受自貿區投資帶來的利益,加大對中國的投資。
而中國也將會利用自貿區成立帶來的便利條件,加大海外投資的力度,對韓國進行直接投資,更有利于兩國經貿的健康發展。
(二)引導韓國調整對華投資結構
對于韓國對華投資中出現的不斷撤資的趨勢,我國政府應該通過調整引資政策來優化韓國對華投資的結構,起到配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在產業分布上,通過稅收等政策,引導韓國企業加大對電子、造船、汽車、金融等新興產業的投資,降低對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的投資。在投資區域上,引導韓國企業從單一的渤海區域向中西部進行轉移,利用中西部的人力資源,成為推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的推動力。
(三)加快健全我國市場體制和法律體系
針對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法律存在漏洞,應該加快健全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和法律體系的完善。加快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克服地方政府的干預和保護主義,使韓國投資和其他國家的投資企業感受到中國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參考文獻
[1]李福柱, 劉嫦芳. 韓企非正常撤資與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9(1).
[2]張京紅, 王生輝. 從“非法撤離”看韓國對華投資[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9).
[3]范宇新. 跨國公司撤資動因研究:以在華韓國企業為例[J].產業經濟評論,2009(2).
作者簡介:楊振(1983-),男,河南漯河人,碩士研究生,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