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瑤 張毅
【摘要】在社會的快速發展形勢下,各類社會公共事務與國家經濟發展日益復雜,涉及主體眾多且參與方式多種多樣。NGO作為公共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門,承擔著諸多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和協調工作,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選取公共治理視角,以NGO領域中的文化力因素為切入點,對其中文化力因素重要性做出客觀闡述,進一步深入剖析文化力與NGO發展的互動機制,并對NGO領域中文化力的建設途徑進行探討,以促進NGO在公共治理中充分發揮管理、協調作用,進而增加合作收益產生,推動社會與經濟蓬勃發展。
【關鍵詞】NGO文化力公共治理合作收益
NGO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中必然存在的組織形式,政府和市場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實現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管理,即使雙方有機聯合情況下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處理。NGO作為致力于促進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第三方非政府組織已經成為有效公共治理局面實現的必要管理方,其中的文化力因素表現出非常重要性,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強調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我們正進入一個文化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時期。”
一、加強NGO文化力建設的依據
(一)文化力在NGO中的重要性
NGO又稱作“準政府組織”,作為非營利性的非政府公共組織,其在公共事務處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特殊性。此類組織并不是法定意義上的政府組織而卻承擔著諸多領域公共事務的處理。對于準政府組織的權力來源、權力的規制及相應的行政法律責任規定實際上并未做到也很難做到全面、妥善地與復雜的社會實際相對應。制度的發展是在社會實際發展下推動的,即使所謂的先進制度也只是相對來說的,而并不意味著已經完全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因為社會發展是時刻發生而無限變化的。“文化力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建立起來,上下一致、共同遵守的價值體系,與物質生產力是‘人對‘物的作用對比,文化力是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發展到一定條件后‘人對‘人的相互作用”。其中較新生成的價值體系是被共同認可的,其產生的合法性并未等到法律的明文肯定卻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的最先進的規則,這種力量與公共治理中的自主治理聯系緊密,為實現自主治理對社會發展的支撐創造了前提。
(二)文化力與NGO的內在互動機制
在經濟學視野中,“文化力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促進和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內在力,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改造和征服自然過程中的文化力量。”NGO的運轉與諸多因素相聯系,主要可分為經濟力因素、政治力因素和文化力因素。物質是NGO賴以運行的基礎,強大的經濟力為組織的運行提供動力,組織行為能力的強弱與經濟力密切相關。政治主張是NGO運行的方向,政治導向深刻影響著NGO運行模式與宗旨。盡管NGO的運行與其組織文化內所涵內容趨于一致,但在強大政治理念影響下,組織文化的初始元素是在組織文化構成以前就已經被打上烙印,無疑,政治力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文化力當中同樣具有對經濟力與政治力產生反饋影響的因素,從發展視角來說,文化力是文化中動態的描述概念,文化力在組織中對成員產生的觀念導向力量將對組織運行效率產生巨大影響,這源于未被正式制度化的協調積極性。通常情況下,NGO的有效程度由其目標導向與組織運行效率決定,令人滿意的積極效果促使NGO在協調與服務中創造出合作收益而進一步增強經濟基礎與政治影響。
二、NGO領域文化力建設的途徑
(一)確立科學先進的文化觀念
文化觀念是文化力形成的基礎,影響著文化力的生成與表現。雖如此,但應當明確的是文化力僅僅只是各種文化因素所產生的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過程中表現出的文化力量。由于力量必然帶有方向性,其相對于政治力、經濟力的次要地位并不影響其在宏觀層面上的影響地位。從效用角度來說這種方向性可以被理解為促進作用與阻礙作用,這種“促進”和“阻礙”是基于是否符合客觀發展規律來定義的。如果文化力的作用方向是科學的、先進的、符合客觀是事物發展規律的,那么對于NGO的發展和促使NGO對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是有積極意義的;倘若文化力的作用方向是不能適應客觀規律的,那么對于NGO以及社會的發展都是不利的,非但不能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反而會產生阻礙。每一個NGO成員的觀念必將影響到其在組織中的行為決策,科學、先進的文化觀念才能夠有可能折射出積極的文化力。“創立科學先進的文化觀念,關鍵在于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勇于創新。離開了現實基點,未來歸旨,創新要求,科學先進的文化觀念難以確立。”在NGO中應當確立的文化觀念應是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涵內容,這是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是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在未來,隨著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的不斷更新,我們仍應以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來確立NGO中的組織文化理念,以先進的文化理念來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NGO文化觀念的立足點和根本所在。
(二)全面深化觀念傳播體系
文化觀念的傳播是影響文化力強度的核心因素,文化觀念從被創立出現直到被社會成員接受并發揮出強大的文化力量要經歷文化傳播過程,媒體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文化觀念傳播的范圍和效果。在傳播問題上,體系至關重要。傳播廣度是構建體系時必將被重視的重要指標,是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然而,觀念傳播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深刻影響到信息接收體以實現預期效果,信息的達到只是實現影響的前提,能有效作用于信息接收體是文化觀念傳播體系的重中之重。將NGO納入觀念傳播體系范圍內必須著重考察NGO的組織特征以針對其獨有性質全面深化觀念傳播體系,在NGO的文化力建設中,全面深化觀念傳播體系的重點是影響效果的深度,充分促使文化觀念經接受主體的認可進而轉化為其價值觀的一部分,為文化觀念轉變為文化力并在實踐中發揮現實作用創造前提。其體系構建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傳播方式和信息手段,使信息接收者能夠對所傳播觀念產生敏感反應,同樣的文化傳播內容以不同的承載和表達方式來傳播,效果可能產生極大差距。在信息傳遞問題上應當注重信息傳輸的質量而并非只注重觀念傳播的范圍。要能夠充分運用適合的方式和先進的傳播工具,真正對觀念接收主體產生影響才是有效的信息傳播。
(三)促進文化觀念轉變為實踐
文化觀念作為意識形態必須通過實踐的方式才能將其內容中所涵文化力量發揮出來。在NGO進行文化力建設中,促進文化觀念實踐于人類生產、生活應當從兩個主要方面來加強。首先,作為非盈利性的第三部門,其具有與政府部門諸多特點相似的特征,但其卻又不屬于政府范疇。這一不以盈利為目的特征致使公共組織在很大程度不能夠獲得市場激勵的,加之NGO不屬于嚴格的政府組織,其所負擔的使命和責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并沒有政府部門所承擔的壓力大,因為政府始終是全民監督的對象,且隨著制度的不斷發展,政府監督體系已經是相當完善。由于相關的監督途徑和體系都沒有達到政府監督體系的程度,這就對NGO組織文化建設中的文化觀念提出了高質量的要求。在我國當前,與第三部門相關的法律和制度還不健全、待完善問題眾多,在此法律環境下缺少足夠的制度約束和激勵。因此,旨在促進和規范NGO在公共治理中充分發揮其管理協調作用的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需要重點加強建設。另一方面,文化觀念本身須包含有助自身內容實踐于社會的積極思想,文化觀念是通過行為者本身來實現自我認同和激勵,因此可以將這種方式視為軟強化,這種效果將產生正激勵的效果而不斷刺激行為主體實踐被普遍認同文化觀念,文化力得以實際形成和體現。
三、總結
NGO是未來公共治理全面實現和發展中的十分重要的管理主體之一,其領域中文化力的建設是實現組織運行效率提升的重要方面,其組織文化力作用于現實社會所產生合作收益將大幅立提升經濟體的生產力,這種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良性互動與循環機制對社會發展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和影響。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要充分借助文化力建設來牢固支撐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四位一體”的總體發展布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的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3.
[2]吳桂韓.文化軟實力基礎問題與發展戰略新探[J].天府新論,2011(2): 99-105.
作者簡介:黃瑤(1989-),貴州天柱人,貴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與城市管理;張毅(1988-),安徽淮南人,貴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