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
【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我國不同省市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的結果大致相同。聚類分析將我國31個省市的競爭力分析三類,第一類為競爭實力比較強的省市、第二類為競爭力一般的省市,第三類為競爭力較差的省市。
【關鍵詞】競爭力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一、緒論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各個城市發展的速度出現了較大差別,整體的經濟發展形式出現東、中、西部“梯度遞進”的形式,各個區域之間的差距趨勢依然存在。為了分析導致我國各個區域之間存在該種差距的原因,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我國各省的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本文試圖客觀、真實、全面地對我國各個省市的競爭力進行評價比較,該次研究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指標體系構建的正確性、客觀性、合理性等對研究結果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本文在選擇評價各省市競爭力指標體系時需要遵循指標體系選擇的基本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也稱為全面性原則,該原則要求所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價。本文研究的為各個省市的競爭力,因此本文在選擇評價指標時應該系統地分析競爭力所包含的各個方面。
2.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所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客觀真實、符合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反映出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省市的競爭力,對各個省市的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因此在選擇評價指標體系時就應該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以使得研究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
3.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要求所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應該適用對不同時期及不同研究對象之間進行比較,即不僅適合橫向比較的需要,也適合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指對同一時期不同個體之間的比較,縱向比較是指對同一個體不同時期的比較。本文需要對不同省市的競爭力進行比較,因此屬于橫向比較的范圍,所以在選擇評價指標時一定要遵循可比性原則。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
為了客觀、合理地對我國不同省市競爭力進行評價比較研究,本文遵循指標體系的選擇基本原則即系統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本文從不同的角度選擇了評價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分別為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DP、人均儲蓄存款、互聯網普及率、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地方財政收入、教育支出、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居民人家可支配收入。
三、不同省市競爭力比較實證研究
本文所選擇的評價各省市競爭力的評價指標的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0)》。本次采用SPSS19.0對不同省市的競爭力進行研究,在研究時經過最大方差正交旋轉,根據特征根>1的原則確定因子的個數及各個因子載荷矩陣。首先需要檢驗本次獲得的數據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得到的KMO檢驗結果為:KMO大于0.5,Barlett檢驗得出的相伴概率小于0.05時,適宜做因子分析。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選擇因子個數,根據結果本次研究可取兩個公因子且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5.367%,大于85%。下表為因子載荷矩陣。
表1 因子載荷矩陣
Component
1 2
國民生產總值(GDP)(萬元) .976 .169
人均GDP(元) .262 .912
人均儲蓄存款(元) .905 .336
互聯網普及率 .259 .904
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 -.098 .875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960 .14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 .928 .188
地方財政收入 .856 .482
教育支出 .964 .129
人口自然增長率(千分) -.282 -.40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5 .886
根據因子載荷矩陣可以得出,變量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儲蓄存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地方財政收入、教育支出在第一個公因子有較大的正載荷;變量人均GDP、互聯網普及率、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第二公因子有較大的正載荷,而變量人口自然增長率具有較大的負載荷。因此,可以將第一公因子命名為總體經濟實力,第二公因子命名為居民生活指標。
根據第一公因子的得分對31個省市進行比較排序,排序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2 不同省市排序結果
名次 城市 factor1
1 北 京 3.400672
2 上 海 2.729322
3 天 津 1.723703
4 浙 江 0.923986
5 福 建 0.566821
6 廣 東 0.392842
7 遼 寧 0.274487
8 江 蘇 0.271654
9 湖 北 0.123329
10 山 東 0.021917
11 湖 南 -0.0752
12 河 北 -0.14212
13 吉 林 -0.19803
14 四 川 -0.23742
15 安 徽 -0.25364
16 江 西 -0.27057
17 河 南 -0.31782
18 貴 州 -0.43988
19 海 南 -0.4432
20 重 慶 -0.44475
21 吉 林 -0.48027
22 山 西 -0.48066
23 青 海 -0.55897
24 陜 西 -0.58559
25 寧 夏 -0.61275
26 黑龍江 -0.65709
27 甘 肅 -0.7187
28 廣 西 -0.72753
29 新 疆 -0.84582
30 內蒙古 -0.90484
31 西 藏 -1.03388
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是我國競爭力比較強的幾個城市、而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地區的競爭力相對其他城市而言較差。
為了更加直觀地比較各個省市的競爭力,接著對不同城市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的聚類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1聚類圖
根據聚類圖可以得出我國城市競爭力可以分析三類,第一類包含的城市為北京、上海、天津,這類是競爭實力比較強的省市。第二類包含的城市為江西、河南、山東、湖南、湖北、遼寧、江蘇、廣東、福建、浙江,這類省市是競爭力較好的省市,而剩余的幾個省市為競爭力較差的省市。
參考文獻
[1]王保進.多變量分析統計軟件與數據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羅太平.甘南州縣域經濟競爭力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學,2008.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