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在就業市場中,創業教育對于女大學生這個特殊就業群體的影響需要引起重視,尤其是在就業競爭能力的提升方面,對于女大學生充分和諧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創業教育; 女大學生; 就業競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122-02
女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的特殊群體,具有知識性、可塑性、開拓性等特點。女大學生作為就業大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接受了平等的教育與學習的機會,但是在就業市場中卻沒有得到完全平等的就業機會。在新形勢下,創業教育在提升女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研究工作探討中成為高頻因子。
一、女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涵及其意義
創業教育是使受眾能夠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進行創新,開辟或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并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機遇的探索性行為的教育活動。[1]它通過高校創業精神的培養和創業素質的鍛造,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2]高校創業教育是針對大學生這一創業教育客體開展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種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為一體的活動,它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創業精神,開發創業人格,提高創業素質和能力。[3]
1.有利于轉變女大學生就業觀念
隨著高校擴招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壓力逐步增強,女大學生就業壓力尤為顯著。根據女大學生自身特點開展創業教育,增強其創業意識,提高其創業能力,能夠轉變女大學生就業觀念,提高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獨立自主能力,積極主動實現就業,鼓勵其自主創業。形成高等教育由“守成教育”到“就業教育”向“創業教育”發展的趨勢。
2.有利于培養女大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
創新型人才指富于開拓性,具有創造能力,能開創新局面,對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女大學生獲取創業知識,培養“八個意識”,即創業主體意識、風險經營意識、知識更新意識、資源整合意識、戰略策劃意識、信息資源意識、創富意識、優化環境意識。增強“三種心”,即獨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斷創新的進取心、廣泛關懷的責任心。創業教育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較為具體的推進模型與行為方式,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和開發提供理論依據與重要參考,同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4]
3.有利于女大學生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與男性相比,女大學生在語言表達、形象思維、人際交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作為創業教育的客體,能夠在就業競爭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自身優勢。在就業競爭中,女大學生表現出來的不足有自信心不強、獨立性不高、決策不果斷等,都可能不同程度影響女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工作和發展,但是在創業教育中會得到對各項事業策劃、開辦、拓展的教育,是探索、冒險、創造精神與技能的教育,[5]從而有效地彌補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劣勢。
二、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現狀分析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既存在經濟保障、工作穩定等職業發展中的基礎需求,又存在謀求社會認同等自我尊重需求。因此,其就業現狀對于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取得社會認同,提高就業成功率至關重要。
1.社會經濟狀況和政策環境造成“三高”
就業成本付出高,大部分女大學生在找工作時要比男生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購買就業求職和面試時所需的衣服、化妝品等。期望值偏高,女生對就業比較理想化,愿意到國家機關、外資企業、大中城市等具有舒適工作和生活環境的地方工作,不愿到基層、二三線城市和中小企業等地單位工作。依賴性高,女大學生希望通過父母親朋等幫助其就業,因而依賴性明顯高于男生。
2.社會傳統觀念和自身特點造成“三低”
女大學生就業層次相對較低。雖然女性的就業率總體增長,但是女大學生的就業層次相對不高,大部分女大學生就業只在與傳統角色相關的職業和行業間流動。尤其是從事服務性質延伸的職業和行業,如做文員、秘書、行政等,而在那些所謂社會評價高和前景看好的行業,如電信、金融、房地產業、國家機關等社會團體部門,女大學生的就業比率不高。女大學生就業收入相對較低。女性就業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女大學生就業已成為衡量男女平等的一個重要指標。與女大學生就業相對應的卻是低收入,在女大學生占多數的行政相關工作中通常在同行業中的平均工資都是最低的,而且這些行業的工資增長也是很緩慢的。女大學生職業流動性相對較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資源通過市場的統一配置,使得女大學生涉足更為廣泛的領域。女大學生的就業范圍拓寬了,女大學生也可以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女大學生往往是選擇了某個職業,就很少有機會去選擇別的職業,處于一種職業流動靜止狀態。
三、女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索
1.創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所謂和諧校園文化,是以學生、教師、學校的發展為宗旨,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先進、創新寬容、和諧的精神文化為核心,是獨特、典雅、人文的物質文化,民主、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和理性、誠信的行為文化相統一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6]女大學生的感性認識通常大于理性認識,所以校園文化對女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影響往往大于傳統教育的效果。創業文化必須依托校園文化營造大學生創業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應該立足于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要出發,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創業文化的輿論氛圍。
2.創業意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
創業意識包括創業需要、創業動機、創業興趣、創業理想、創業信念和創業世界觀,[7]創業意識的培養要依靠專業知識課堂這個陣營,要讓女大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創業意識的養成過程。在講授專業知識時要根據女大學生的特點導入相關行業創業方面的信息和資料,讓女大學生提前了解某一行業創業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使她們能夠在就業市場中具備競爭能力。
3.創業課堂與實習實訓相結合
在教學內容上,創業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涵蓋和涉及創業學、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財務管理、政策法律、社交禮儀等領域。女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到的主要是各方面基本知識技能的訓練,要有成效的應用這些知識技能,創業教育就必須是課堂教育與活動課程和素質拓展三者相結合的教育形式,進一步形成“案例教學—創業計劃—實習模擬—實地創業”的教育模式。[8]
4.創業能力與教育評價相結合
女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獲得需要時刻與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相結合。創業教育評價體系應包括學生素質、教師能力、教學環節、實踐平臺、創業環境和社會效益等六個核心指標。評價體系的指標因子是決定女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高低的關鍵,合理的權重配比是評價能力科學客觀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時椿,常建坤.創業與創新管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吳澤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及其啟示[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5):18-22.
[3]席升陽.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觀念理念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4]唐百鋒,魯寬民.建設創新型國家視閾下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探析[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4-77.
[5]葛莉.就業競爭力視閾下高校創業教育的模式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11(12):75-77.
[6]孟益宏.論女大學生的創業教育[J].揚州大學學報,2007(11):63-65.
[7]陸巖,喬長水.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11-13.
[8]劉東菊.開展創業教育構建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4):67-70.
[9]郝登峰.大學生就業創業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