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光
內容摘要:凌惕安是民國時期貴州著名學者,藏書家。對凌惕安的學術成就,貴州學界至今未有文章論及?!断掏F州軍事史》是凌惕安的一部重要著作,他醞釀十年,筆耕四年而完成,全書共六十萬字,詳細記載了咸同時期貴州54起起義事件,收錄了與咸同起義時期有關親歷者所寫的資料,該書對研究貴州咸同起義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凌惕安 咸同貴州軍事史 價值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2)03-116-119
《咸同貴州軍事史》為凌惕安所著。
凌惕安(1891—1950)名鐘樞,字惕安,號筍香室主,書齋取名“筍香堂”,后以字行。凌惕安去世于1950年,其生年未有準確記載,有1890年、1893年說。我們從他撰寫的《黔故掇拾》中推算出,他生于1891年。《黔故掇拾》云:“鄉賢輩之有名德者,余猶及見李苾園先生。光緒丁未歲,先生方主講在籍,常以其暇日視學校,余時年十六,適在庠。遙見先生來,躡朱履,袍色蔚藍,修髯若雪,侍者二人扶掖登階,巡行久之始去。及今思之,老輩風徽,至深引恭。”李苾園即李端棻。1901年李端棻被赦歸回貴陽后,關心桑梓教育?!肮饩w丁未”即1907年,是年八月,李端棻到達德學?!耙晫W”。當年十一月李即病逝,凌惕安時年16歲,按此推算,則知凌生于1891年。其籍貫,省圖出版的《貴州古籍文獻·提要目錄》謂:“凌惕安,貴州獨山人?!边@一說法不確。凌惕安在《竹銘弟出族譜見字,敬書其后,得五十六韻》一詩中,有若干自注,注中,他詳細的追述了自己祖籍及入黔始祖。凌氏一族入黔先人為凌滄洲。凌滄洲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中牟(河南中牟)籍會試中進士,以后分發貴州,官至監司,此后滄洲一族入籍貴陽,是為貴陽人。該詩自注說:“吾家在黔墳墓,首數南明河畔梓木林馬氏墓,蓋滄洲公冢婦,而青陽公之配也?!绷枨嚓柤礈嬷揲L子,馬氏即滄洲之兒媳。此詩寫于1940年,凌詩自注還說:“今貴陽城內大井坎街尚遺先代故宅,顏曰:‘直方堂,據聞當年存有先人遺像、族譜,光緒三年丁丑二月十九日,近鄰火藥局災,付之一炬?!?/p>
凌惕安是貴州省著名學者、藏書家。曾任貴陽達德學校中文教師、省參議員、貴州文獻編輯館編輯,1947年任貴州文獻征輯館委員會副主任。
作為學者,他編著有《柴翁書畫集錦》、《清代貴州名賢像傳》、《鄭子尹先生年譜》、《黎莼齋先生年譜》、《滇游草》、《黔故掇拾》、《遵義夷牢溪謁墓記》、《筍香室牂牁故事》、《達德學校創辦人黃干夫先生》、《咸同貴州軍事史》等著作及《筍香室日記》?!恫裎虝嫾\》,是收集鄭珍的書、畫。他對鄭珍十分敬重,認為鄭珍詩書畫三絕。他在該書‘序中說:“惕安十余年來,百計訪求,得書廿余事,諸體畢具,皆絕精之品,畫則僅影山待歸兩草圖而已?!彼摹兜嵊尾荨芳娨话偈祝?938年夏秋游歷云南之作,在其“自序”中說:“獨念生當今日,忿胡騎之侵陵,痛生靈之塗炭。”當時正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他的—些詩篇直指侵略者,如:“歌罷靈均重國殤,撫慈遺裔愿傾囊。長遺正氣留天地,不愧揮戈有魯陽?!保ㄗ宰⒅^:旅次遇陣亡將士眷屬還滇者,因捐貲慰問)?!棒旉枴睉饑鴷r楚之縣公,傳說日暮與韓構難,魯陽揮戈使太陽返回,后以“魯陽揮戈”謂力挽危局。可見作者認為這些為國捐軀,走上抗日前線的將士及全國人民就是力挽危局之人。他喊出的“忿胡騎之侵陵,痛生靈之塗炭”,愛國之情,溢于詩中。他的《清代貴州名賢像傳》,收集了43位清代貴州名人,以時代先后為序,第一位是吳中蕃,最后一位是雷廷珍,每像后附一傳記及與像主有關的資料,使讀者了解他們的事跡,該書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他的《筍香室日記》,現存26冊,藏于貴州省圖書館,省圖出版的《貴州古籍文獻·提要目錄》介紹:“日記分辛酉、壬戍、癸亥、甲子四集,分別記述民國10年陰歷4月27日至民國13年陰歷11月24日近四年凌氏任職達德學校時所經歷事,其中有關貴陽達德學校校史、貴州政治社會經濟者多?!?/p>
作為藏書家,他收集豐富,諸凡金石、書畫、名人信札、宋、元珍本等。他收藏的許多珍品文物,特別是信札,本應為原家族珍藏,不知何故亦到他手中,如鄭珍臨死時給唐鄂生(炯)的書信,“鄭珍臨歿致唐鄂生札,諄諄讬孤,殆成絕筆者……薈于蔽齋。”黎雪樓的《運銅紀程》一書稿,他說:“余訪獲其手稿,輯入《黔南叢書》中”。他還從書攤中收集到梁啟超為李端棻所寫的“墓志銘”手稿,等等。1936年,凌惕安將藏之明、清兩朝貴州地方志53種、黔宦遺著26種,以較市場低得多的價格售給他所在的文獻征集館,這只是他藏書的一小部,解放后省文獻征集館將該館藏書(包括上述凌氏所售之書)移交貴州省圖書館。近日,筆者在貴州師大圖書館古籍部閱讀,顧勞先生告之,師大圖書館有凌惕安所藏《黔報》。觀之,系大清宣統元年(1909年)一整年之報紙,上有兩朱印,一曰“凌惕安印”,一曰“貴陽凌氏藏書”,以“貴陽凌氏藏書”自許,可見說他是“藏書家”,名不虛也。
凌惕安是我省教育家凌秋鶚的次侄。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達德學校,就是黃干夫和凌秋鶚等一批有識之士于1904年創辦的。凌秋鶚先后兩任達德學校校長,該校培養了如黃齊生、王若飛、謝孝思等一批中華英才。黃齊生說:凌秋鶚是他的老友,又是“一生的導師”。凌惕安的成長與學術成就也得益于凌秋鶚的哺育、培養。
1917年2月,凌惕安隨黃齊生、王若飛等東渡日本留學,五四運動以后返回。凌惕安的這次出國留學經過,黃齊生在《我所知道的老友凌秋鶚君》一文中,有一段文字敘及,文中說:“自達德倡私費派遣留學事,王君伯群于黔中道尹內以半官費考送八人,財政廳長張君協陸,即其財政廳內考送八人,自費先后數十人,皆止次日本。君有次侄曰惕安,自幼依君,君謂有文學愛好性,以屬我。予謂君曰:‘學文學而徒閉戶以求,此八股時代則然耳。太史公游名山大川,故其疏宕有奇氣,豈欺人語哉!至是,遂與余偕行,居東可逾年。返國游西湖、北平以歸。惕安緣是而得所成就。君常以是自喜。而君之二兄,每以號人曰:‘惕安非吾子,吾弟秋鶚子也。其得家庭歡有如此?!保ㄒ姟饵S齊生詩文選》)可見凌惕安的成長、成才與凌秋鶚的關系如此親、如此深。
凌惕安寫《咸同貴州軍事史》醞釀了十年,1927年開式動筆,歷時四年,于1931年完成。任可澄謂該書是凌惕安著作中一部“頗多珍密史料”,“達60萬言”的巨著。
該書原正文為五編九十二章。經點校整理為八編。從內容看,第一編總論計26章,總述當時全國及貴州的背景,簡要分析咸同起義之前因后果,是非得失,介紹了糧餉來源、用費收支、對發生教案后的處理;還就戰事頻繁的情況下,貴州文學的發展作了介紹。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時主政貴州的先后有五個人物即喬用遷、蔣遠、張亮基、曾璧光、黎培敬,作者評價張亮基、曾璧光有政治頭腦,而認為蔣遠是“貽害無窮”。第二、至七編共計53章,是敘述各民族反抗清王朝的斗爭,這部分篇幅最大,它涉及統治者與起義軍有關軍事方面的材料,其取材于《平黔紀略》有“十之五六”?!镀角o略》一書,成書于起義軍失敗之后不久,保存了許多原始資料,對研究這段歷史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但要查閱資料多有不便。凌氏在“凡例”中所言:《平黔紀略》一書,“頭緒紛繁,不易尋求原委,且疏漏舛訛,時所恒有?!币蚨熬驮瓡V領,仿紀事本末之義,益以現代體例之長,斟酌今昔,較量得失,而成是書”。第五編計13章,是敘述善后事宜及各項安定貴州社會之計劃。
《咸同貴州軍事史》成書于20世紀30年代初,作者在當時就能拋棄陳舊的觀點,對于各族農民起義并沒有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稱起義軍為“賊”、為“匪”、為“逆”,而是把起義軍看成是與統治者對等的交戰雙方,代之以“敵”方稱謂。對于統治者提出的“叛亂”、“反叛”,《咸同貴州軍事史》一律用“事變”或“某某變”。書中不用“平定”、”戡亂”字樣,而用“事件結束”或“苗事乃定”等字句。這些都說明作者遠見卓識。
該書資料豐富,收羅詳備,以詩存史,佐證有力。楊恩元在“跋”中謂:“(該書)遍考諸家著作,詳征故老遺聞,凡與此次軍事有關者,不憚數千里馳簡追求,期于必得?!彼占馁Y料有在孩童時跟隨起義軍生活長達數年,而20世紀30年還健在的八十歲老人彭先澤寫的回憶(彭先澤即是黃干夫、黃齊生的表兄);有回族起義領導人金萬照后代金品高追述其父起義及被害經過的資料,等等。作者所列出和引用之書達126種。書中引用當時人寫的著作如鄭珍、莫友芝、趙旭、蕭光遠、章永康、唐炯等,都是事件的經歷者、參加者,作者將這些材料,分別記錄于各起義事件中,引用他們寫的詩、文,對后人了解這些具體事件很有說服力。這是以詩、文證史最好的注腳。
書中記錄了不少故事、掌故,讀該書不感枯燥、乏味。如對當時戰死的貴州最高武職趙德光提督事跡的敘述,使讀者能得到許多知識和故事。趙德光官至提督,戰死于平壩蘆荻哨,他“尤善為超距雕劫之法,賊莫知所為備皆畏憚之,號鐵腳板云”。趙“善夜戰,蠶叢鳥道,奔走如飛,宵分掩至,迫不及陣,敵人畏之,呼為鐵腳板。”他“服裝與士卒毫無差別,不自矜異,夜宿恒就地臥……每更深,解套頭腰帶時,有鉆碼墜地聲?!碧J荻哨,其地“由清鎮至安平(今平壩)計六十里,蘆荻哨適得其半。哨中住戶頗多,有長街一道,地勢開闊,旅店售賣碗茶,亦他處所罕有。”凌惕安寫此書時,趙德光戰衣仍存,書中記錄說:“公所服戰衣、戰裙系特制,今尚保存。著者嘗就公之令孫和生所借來一著之。衣長二尺余,以藍布為表里,內襯白夾皮紙多層,面綴穿山甲,甲片層層遞護,令滿緣以黑絨,重十八斤,運掉能自如。裙制如戰衣,特里用絹,重八斤?!鳖愃七@樣的故事、掌故還很多,這些記述,與《平黔紀略》單純記錄戰事比較,使讀者感覺生動有味。
該《咸同貴州軍事史》,還厘清了我們在閱讀其他貴州志書中弄不清的一個問題,即咸同時期貴州許多州縣的官員,常常是易地多職,相隔數百里而兼兩職的情況。如該書就載有:“署普安縣知縣、綏陽縣知縣崇璟,聞安南陷,謀守城”;“署安化縣知縣、湄潭知縣吳云煦”;“綏陽縣知縣于鐘岳兼署遵義、湄潭、正安三州、縣事”等等。原因是咸同年間,黔地戰亂,朝廷派的官員或不愿上任,或不能到任,或無官可派,只好一官幾任,或易地任職。
為了盡快將這次農民起義鎮壓下云,清朝廷曾決定派要員李鴻章帶兵鎮壓。莫友芝、唐炯等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向李鴻章提出許多具體建議,然而李鴻章始終是官場老手,深怕陷入貴州戰地泥潭,遂向朝廷提出各種要求,借此拖延,最終未能帶兵來貴州。該書記載了這方面的材料,使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謀有手段的李鴻章,對付清王朝多么得心應手。
咸同起義起于咸豐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獨山楊元保,止于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苗族起義領導人李公雞被殺,前后二十年。先后“聞風興起者”五十四起。對這些起義,該書以起義領導人為綱,敘述每起事件的來龍去脈。
貴州各族人民的這次起義,對清王朝統治是一次沉重打擊。朝廷調集川、湘、滇、桂、黔五省兵力,七八萬人參戰,財產損失二萬萬五千萬兩;當時貴州府廳州縣建置73,未陷城池僅貴陽、遵義、安順、黎平四府城;仁懷直隸廳城;水城、岱二廳城;平遠一州城;畢節、龍泉、余慶三縣城,總計僅及建置之七分之一未被起義軍占領。人民死于兵疫者一百余萬(關于人口死亡數,《咸同貴州軍事史》說,“死于兵疫有四百九十萬”。這個說法顯然太夸大。據《中國人口·貴州分冊》載,咸同起義發生之年[1854年]貴州人口為544萬余人,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統計,貴州人口為417萬余人,比1854年減少——百余萬,因此《咸史》說死亡400余萬是不確的),這在貴州歷史上前所未有,“亦及當時被兵各省所無也。”
每一重大歷史事件后,統治者總要采取若干措施,以安定社會。《咸同貴州軍事史》編撰了“善后”一編計13章,集錄了當時在黔在朝官員曾紀鳳、羅應旒、吳德溥、陳寶箴、陳善燮等人條陣后事宜疏若干項。諸如建碉堡、興學校、懲貪官、查地征糧、變苗俗、清查逆絕田產、招撫流亡、裁革土司、禁止漢族冒籍苗族考試、恢復驛站,對殉難人員撫恤等等。這些措施如建碉堡、興學校、招撫流亡、清查田產等,在事平后都著手進行。
無可諱言,該書仍有不足之處。該書在轉錄《平黔紀略》一書的材料中,有少數地方將事件發生的年月錄錯。由于作者不用“賊”、“叛苗”等稱謂,個別地方行文中省略了主語,讀者在閱讀時,還得思索此處指誰的疑問。
總之,該書對研究貴州各民族咸同起義,及其事件后清王朝之處置措施,是一部極有參考價值的史書。
Ling Ti'an and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Guizhou in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
Zhang Xianggua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550001,Guizhou,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inrtoduction to an important academic book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Guizhou in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 and its author Ling Ti'an,a fanous scholar and bibliophile in Guizhou in the Years of the Repoblic of china.This book,which is surely of high value to the study into the history of those uprisings in Guizhou province,costs Ling's ten years in preparation and four years in writing.Fifty-four uprisings in Guizhou happening in the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 entitled by His Majesty in the Qing Dynasty are writings about those uprisings written by those who took part in the uprisings are included in the book.
Keywords:Ling Ti'an;the Military History of Guizhou in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academic vlaue
責任編輯 林建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