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上的“也”下面還有承盤。
不少學者認為“也”和“它”原本是一個字,這種看法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春秋前后的一段時期內兩個字確實是一樣的。說不對是因為兩字來源各不相同,“它”在甲骨文中像一條蛇,是“蛇”的最初寫法,只是在后來的演變中變得跟“也”一樣了;再加上兩字的古音很相近,所以一時混同無別。不過到了戰國時期,“也”和“它”在字形上逐漸有了區分。跟今天的“也”字相同的寫法出現在漢代,它是由戰國古文演變來的,而不是由小篆演變來的。
盡管《說文》把“也”字分析為像女陰之形是錯誤的,但進而否定“也”有女陰之義則未免矯枉過正了。有證據表明,“也”確實有女陰的含義。
我們知道,古人給事物命名時常常采用“近取諸身”的方法,也就是從自身出發去比擬事物。例如植物的根在下部,與人的足跟在下部相同,故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