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民
問題的源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經典詞語,言及于此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毛選中的同名經典名篇(《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97~108頁)。文中高瞻遠矚的樂觀主義情懷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深刻理論剖析,不僅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同化了我們的語言和思維系統,讓人將“星火燎原”一詞與暫時弱小但前途光明的新生事物建立起條件反射般的密切關聯。
與眾多長期濡染紅旗下正統教育的人一樣,很長時間以來我也一直覺得星火燎原之說最早源于毛澤東同志。然而,在翻看《清實錄》時,我無意中發現乾隆皇帝早在18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諭旨中已經在不斷使用。
辭典如此釋義“星火燎原”:喻小事可以釀成大變……今以星火比喻開始時弱小的新生事物有廣大的發展前途。可見,前途光明的新生事物只是其中后發的褒義指向,最初主要是形容小亂成為大禍害,更像一個貶義詞。那么,其間流變的脈絡如何,轉折的因由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