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天安門是中國的標志性建筑,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雄偉壯麗。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從此,天安門城樓成為毛澤東的一個重要的外交舞臺。
在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或重要活動,在天安門城樓上與國人歡聚的毛澤東身旁,常有應邀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度、不同膚色的外賓身影。毛澤東借此昭示中國的外交政策,受邀登上城樓的外賓視此為最高榮耀,敏感的西方外交家據此觀測中國外交的走向。毛澤東在這個外國人眼中神秘的城樓上,徹底洗刷了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歷史,盡顯新中國的外交風采。
一、毛澤東邀請來自46個國家的429位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的代表上天安門城樓觀禮臺——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努力
1952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3周年的慶祝典禮正在進行,天安門廣場50萬人聚集,毛澤東、朱德出席了閱兵儀式并檢閱群眾游行隊伍。天安門城樓觀禮臺上,除了來我國訪問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澤登巴爾及政府代表團,各國駐華使節、各國使館外交人員、談判代表和來幫助中國進行建設的蘇聯專家,還有一個龐大的外賓團隊特別引人注目:他們服飾各異、膚色各異、語言不同,彼此似乎也不熟諳,但表情卻比較一致,驚訝中帶著歡欣,不時交換著喜悅的神色。
這一特殊的人群,是來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簡稱亞太和會)的代表。
亞太和會將于10月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是新中國建立以來舉辦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也是新中國為了保衛世界和平、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和平而召開的一次國際盛會。亞洲及太平洋區域有國家30多個,人口16億人(占全世界總人口的2/3)。這一區域戰爭從未止息。維護民族獨立和世界和平,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兩大基點。1949年10月2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成立。此后,中國便積極參與世界和平運動。然而,通往和平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隨即干涉朝鮮內政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我國的臺灣海峽,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和遠東的和平。毛澤東經過十幾個晝夜的思考,作出了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決策。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在北京成立,郭沫若任主席,彭真、陳叔通任副主席。中國政府因此考慮廣泛動員亞洲和太平洋區域的人民開展和平運動,作為揭露美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政策的第二戰場。1951年2月21日至26日,世界和平理事會在柏林舉行會議,郭沫若在會上建議召開一次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的贊同。
1952年3月21日,宋慶齡、郭沫若等11位知名人士,聯名發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發起書》,得到亞太區域各國愛好和平人士的熱烈響應。他們紛紛推定本國對和平有貢獻、有聲望及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士參加聯名發起,并組織本國的籌備委員會,展開參加大會的各項準備工作。
6月3日至6日,亞太和會籌備會舉行。毛澤東指出,按照國際統一戰線的原則,亞太和會對參會代表范圍力求廣泛,不分種族、階層、宗教信仰和政治見解,凡是贊成和平、反對侵略的人士都表示歡迎。籌備會確定亞太和會于1952年9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在北京舉行。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十分廣闊,交通相當困難,敵人又進行封鎖、阻撓、破壞,如美洲的代表們,就由于美國在海上的封鎖,不能夠直接從太平洋來,而需要繞道歐洲才能來到中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政府表現了號召力和組織力:在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的國家中,除阿富汗沒有得到聯系,尼泊爾代表團沒有得到出國護照,高棉代表在途中生病未能到會之外,一共有37個國家派遣了代表團參加大會。此外還有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南美洲的巴西、歐洲的英國和法國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等9個國際團體的特邀代表到會。按代表的國籍計算,共有46個國家、429位代表,為了人類的和平事業,云集北京。
為了歡迎他們的到來,無論是出席會議的各國代表團的代表,還是列席代表、特邀代表,毛澤東一并邀請他們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臺,與中國人民一起歡度節日,向和平的敵人顯示世界愛好和平隊伍的浩大陣容。
10月1日,世界和平理事會書記蒙塔古、世界工會聯合會書記葛拉西、世界工聯亞澳聯絡局委員桑頓、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書記處副總書記桑蒂、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司庫布非郁夫人、國際學生聯合會副主席艾切伐里亞,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達波賽、斯大林國際和平獎金獲得者費爾頓夫人等400余位代表,聚集在天安門城樓觀禮臺,與其他外賓一起組成了一個盛況空前的國際團隊。
11天的會議始終在和諧友好、熱烈緊張的氣氛中進行,獲得了圓滿的成功。亞太和會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人民保衛和平運動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行動綱領,增強了和平事業中的國際團結。
二、毛澤東和赫魯曉夫并肩站在天安門城樓觀禮臺上向群眾揮手致意——昭示中蘇兄弟般的友誼
1954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5周年的紀念日。國慶逢五逢十是大慶。這一天,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40多萬人參加的隆重集會。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赫魯曉夫并肩站在觀禮臺中間,不斷向歡呼的人群揮手致意。旁邊是蘇聯政府代表團全體成員和波蘭、朝鮮、羅馬尼亞、越南、阿爾巴尼亞等11個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政府代表團的人員。
赫魯曉夫率領龐大的蘇聯政府代表團于9月29日抵達北京。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蘇聯到中國訪問的第一個最高級別代表團。9月30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會見了赫魯曉夫及蘇聯政府代表團全體成員,氣氛友好而熱烈。當晚,赫魯曉夫應邀參加了在懷仁堂舉行的國慶5周年慶祝大會。
10月1日,毛澤東邀請赫魯曉夫和蘇聯政府代表團全體成員登上天安門城樓,同中國領導人一起觀看了閱兵和群眾游行。賓主態度真誠,心情喜悅,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兄弟情誼洋溢。
毛澤東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國際舞臺上,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兩大陣營嚴峻對峙,美國堅持反共、反華政策,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剛剛誕生的新中國要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積貧積弱的中國要發展,必須加入社會主義陣營,成為蘇聯東線最安全、最堅定的盟友,因此毛澤東提出了“一邊倒”的戰略思想。
1949年10月1日,作為蘇聯駐華總領事、蘇聯駐華最高長官齊赫文斯基受邀觀看開國大典。開國大典后僅2個小時,蘇聯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照會發到了中南海。10月2日,中國收到了蘇聯方面的相關文件,并決定互派大使。蘇聯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政府。
為鞏固和發展中蘇兩國的友誼和合作,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1950年2月14日,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結盟載入史冊。
在斯大林時代,中蘇雖然在1950年就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等一系列國際文件,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經濟利益,也為新中國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開啟了大門。但是由于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思想殘余,毛澤東心情并不順暢,兩國之間的蜜月期姍姍來遲。
斯大林去世后,1953年9月,當選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非常重視同中國的關系。1954年8月,赫魯曉夫決定利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周年的機會,親自率團訪問中國,以進一步加強中蘇兩國兩黨之間的友誼與合作。赫魯曉夫認為,除參加慶祝活動外,代表團的任務應當有兩個:一是解決斯大林執政時期中蘇兩國關系中的遺留問題;二是加快大規模援助中國的步伐。赫魯曉夫說:這次北京之行,不能僅限于發表政治宣言、聲明和外交議定書,需要的是經濟基礎。
對中國而言,一直到此前的日內瓦會議,美國仍然逢中必反。因而鞏固和發展中蘇友誼和合作,是毛澤東相當一段時間的外交主題。
10月3日,中蘇兩國領導人在中南海頤年堂開始舉行會談。
毛澤東說:“……國際形勢總的來說對我們是有利的,首先是各國人民積極地行動起來了,抬起頭來了。帝國主義的威風被煞下去好多,不像以前那樣囂張、盛氣凌人、輕舉妄動了。實際上,他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赫魯曉夫接著說:“帝國主義卻沒有睡大覺,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動,在圖謀不軌,想達到他們的罪惡目的。誠然他們的氣焰的確沒有以前那么囂張,但他們確實在活動著。”
毛澤東指出:“十根指頭被切去了兩根,而且切去的是大拇指,手力畢竟不如以前了,大大削弱了,甚至減去了一半力量。總之,形勢是好的,對我們是有利的。”說到這里,毛澤東停了一下,接著說:“自然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自己的警惕性。我們現在有一個和平建設時期,應充分利用它,進行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力。”
赫魯曉夫問道:“你們對蘇方還有什么要求?”1949年毛澤東訪問蘇聯時,斯大林請毛澤東看過一部蘇聯試驗原子彈的紀錄片,此事引發了毛澤東在中國制造原子彈的決心,他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核大國的保護,他要的是自己擁有生產能力。
既然赫魯曉夫問,毛澤東就說,我們對原子能、原子武器感興趣,今天想同你們商量,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對我們有所幫助。赫魯曉夫沒有思想準備,沒有料到毛澤東會提出這個問題,以“搞那個東西太昂貴了”,蘇聯可對中國提供核保護為由沒有立即答應,但到最后,還是同意援建一個小型實驗性核反應堆,以培養中國原子物理科學研究的技術力量。
毛澤東坦率地表示:“我們之間在對外方面和國際活動中,多進行磋商,協調步調,一致對外,在對內方面和生產建設上,則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互相協作,這不很好么?”
在談到實際問題時,雙方輕松愉快地達成了許多協議。
在談到追加15個援助項目時,毛澤東表示感謝,感謝蘇聯黨、政府和人民對中國的無私援助。赫魯曉夫回答說:不,不能說是無私援助,而應當說是有私的,因為援助中國實際上也是幫助我們自己,中國強大起來就是對我們的最大支持。
會談結束時,毛澤東對赫魯曉夫說:“你第一次到中國來,可以到任何一個地方去看,去走。特別是到我們的南方,那里是另一種情景。”
赫魯曉夫欣然接受,一行人先在北京的街頭看了古城的風貌,又到了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在黃浦江邊漫步;然后他又在杭州西湖品嘗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到廣州吃了中國的另一菜系粵菜。途經長江時,他領略了中國第一江“江濤拍岸”的情景;到旅順時,也看到了與黑海不同的中國內海。
10月11日晚上,中蘇兩國舉行了一系列文件的簽字儀式。第二天,中蘇雙方同時發表了《關于中蘇會談的公報》。赫魯曉夫宣布蘇聯政府將把從蘇聯運來參加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的80多件樣機贈給中國。
這是中蘇關系蜜月期的真正開始。這種良好格局在5年后,即1959年9月赫魯曉夫出訪美國與艾森豪威爾舉行戴維營會談后結束。赫魯曉夫歸國途中于9月30日到達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10周年慶典,他把“戴維營精神”當作資本,板著面孔教訓人:“不要用武力去試驗資本主義的穩固性。”10月1日,同樣是在天安門城樓觀看盛大閱兵式,站在毛澤東身旁的赫魯曉夫已經態度迥然不同,開始苦思冥想對付毛澤東的辦法。賓主不歡而散。
三、毛澤東邀請西哈努克親王三登天安門城樓——中國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帝斗爭
1970年,毛澤東接連三次在天安門城樓上會見了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五一國際勞動節,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會見了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談話進行了近兩個小時,預定的放焰火計劃為此而推遲;5月2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高呼“柬埔寨萬歲!西哈努克親王萬歲!”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再次會見了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這一連鎖的舉動,表達的是中國人民支持弱小國家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民族獨立與團結的大國風范。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20多年間,毛澤東主張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大小國家一律平等,重視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發展,支持反侵略戰爭,始終謹守捍衛國家獨立主權的職責,重視發展與亞非拉許多國家的友誼,贏得了國際的尊重。
西哈努克是柬埔寨國家元首。他于1941年繼任柬埔寨王國國王,1955年3月放棄王位,讓位給自己的父親,同時宣布“永遠不重新登基”。4月,他組織了自己的政黨人民社會同盟。同年9月,他在柬埔寨大選后出任首相。他幾十年來不屈不撓地斗爭,為柬埔寨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勛,他為此贏得了柬埔寨人民的愛戴,并被稱為“民族英雄”。
柬埔寨獨立后,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致力于國家和平發展,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斗爭。1955年,西哈努克在萬隆會議上,以第三世界小國首倡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聞名于世,后來又與鐵托等5位領導人一起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當時的柬埔寨被譽為東南亞“和平的綠洲”。西哈努克親王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在萬隆會議上與周恩來初次相識,并進行很好地合作。1956年至1958年,西哈努克兩次訪華,都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接見。1958年8月,中國和柬埔寨發表聯合聲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中柬兩國建交后,中國首任駐柬大使王幼平得到的特別指示是“一定要交好西哈努克這個朋友”。西哈努克親王率代表團訪華期間,周恩來陪同他到東北、天津、河北等地參觀訪問。中國政府對柬的援建項目也于此時啟動。
1960年4月,西哈努克的父親蘇拉馬里特國王病逝,西哈努克被選為國家元首。同年12月,中柬雙方簽訂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出于對中國的信任和友好情感,西哈努克在20世紀60年代初將他的3個兒子送到中國學習。
西哈努克多年來敢于抗衡美國的擺布,不與美國簽訂軍事條約,不加入“東南亞集體防務體系”,并于1963年下令拒絕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反對美軍入侵越南,1965至1969年曾一度中斷了與美國的外交關系。
美國對西哈努克的態度深為不滿,不斷指使南越當局對柬埔寨實施戰爭威脅,向西哈努克施加壓力,終于在1970年3月18日乘西哈努克親王出國訪問之機,策動柬政府中的右翼勢力朗諾集團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領導的王國政府,建立了以朗諾為首的政權。
得到國內政變的消息,在由莫斯科飛往北京的飛機上,遙望自己多難的祖國,西哈努克不禁放聲慟哭。
毛澤東伸出了友誼之手。3月18日,中國政府率先公開表明了支持親王斗爭到底的立場。3月19日上午,西哈努克和夫人一行17人由莫斯科飛抵北京時,中國仍以國家元首的規格予以歡迎,周恩來、李先念等前往機場迎接,周恩來還與西哈努克親王同乘一輛汽車,一路陪送至釣魚臺國賓館,并專門對他們下榻的5號樓,從陳設、布置到起居、安全等等,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舉行會議,專門商討柬埔寨問題。毛澤東批準了會議關于協助西哈努克在京進行各項活動的決定。
中國的立場和態度給西哈努克以極大的鼓舞,3月20日,西哈努克即在北京向中外新聞界宣布成立以他為首的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發表了告高棉同胞書和聲明。此后,經毛澤東批準,中國方面著手協助西哈努克籌備召開柬、越、老印支三國四方會議。4月24至25日,柬埔寨、老撾、越南南方共和、越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在廣州舉行會議,通過了關于印度支那當前局勢及印支三國人民反對共同敵人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斗爭的《聯合聲明》。
4月30日,美國政府以柬埔寨有越南南方人民武裝的“庇護所”為借口,宣布派遣美國軍隊和南越雇傭軍入侵柬埔寨。5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會見了西哈努克和夫人。當西哈努克感謝中國政府在他最困難之際給他以支持時,毛澤東表示:柬埔寨需要什么,只要中國有就給。中國所給的東西,同西哈努克親王領導柬人民斗爭給予中國的東西,是無法相比的。
毛澤東支持西哈努克建立民族統一陣線和聯合政府,要求團結國內和印度支那三國。該主張得到中國、越南、老撾等國的支持外,柬國內各派也十分贊賞,一些重要人物和流亡國外的人士紛紛來到北京。1970年5月4日,民族統一陣線會議決定成立民族團結政府,讓西哈努克繼任國家主席。為了避免外國媒體指責他們是流亡政府,會議決定將團結政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設立在北京,負責外交事務,爭取外國支援,配合國內的政治和軍事戰略;另一部分設在柬國內解放區,負責國內的戰略和軍事斗爭。
5月5日,西哈努克對外宣布新政府成立。中國政府第一個承認并宣布正式斷絕同朗諾—施里瑪達集團的一切外交關系。
5月20日,毛澤東發表了《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聲明。聲明強調指出:“無數事實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國能夠打敗強國,小國能夠打敗大國。小國人民只要敢于起來斗爭,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夠戰敗大國的侵略。這是一條歷史的規律。”
21日上午9時,毛澤東等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西哈努克親王。會見結束后,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與西哈努克親王等人前往天安門城樓參加首都各界群眾50萬人支持世界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斗爭大會。觀禮臺上,毛澤東安排西哈努克站在他的右邊,在眾多外交官與外國記者面前表示對其事業的支持。會上,西哈努克情緒高昂,先后用漢語喊了十幾次“毛主席萬歲”。在城樓上休息時,毛澤東又和西哈努克進行了友好交談。當西哈努克談到柬埔寨有中國作可靠后方,一定會勝利時,毛澤東表示:沒有中國,你們也行。列寧在十月革命時,只有8萬黨員。你與美國的敵人站在一起,旗幟鮮明了。毛澤東還說:我們東方國家,亞洲國家,100多年來是受氣的,現在逐步聯合起來,要翻身。
由于美國攻占越南受到國際和國內的反對,處境困難,美國開始改變對外政策。1973年1月,美國和越南在法國巴黎進行談判,最后簽署了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從此美國軍隊從印支三國全部撤出。1975年4月17日,民族解放軍打敗了朗諾偽政權,解放了金邊,取得了完全勝利。同年8月,柬埔寨國內領導人波爾布特派喬森潘到北京迎接西哈努克元首回國。
與中國態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蘇聯的立場。朗諾集團發動政變后,蘇聯仍與朗諾政權維持外交關系,不承認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僅表示予以支持,但同時又繼續向朗諾集團提供政變前答應給柬的軍事援助。直至1975年3月18日,柬人民斗爭即將取得勝利時,蘇聯才承認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是柬的唯一合法政府。
西哈努克和柬埔寨其他重要人員在中國居住5年半,與中國結下了深情厚誼。在回歸祖國之前,他特意寫了一首歌曲《我親愛的第二祖國》,歌詞是:啊!中國是我親愛的第二祖國/正當我們遭受苦難的時候/得到你們珍貴的友情。/親愛的中國全力支持我們/我們的前途充滿光明。/啊!親愛的中國人民/你們毫不自私自利/對待我們親如一家/緊密團結/共同反敵/啊!光榮偉大的中國/我向你致敬/我衷心熱愛你/把你當作我的第二祖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美蘇冷戰這樣一個世界舞臺,毛澤東利用天安門城樓這一特殊的舞臺,縱橫捭闔,發揮他的才能,施展他的魅力:對待弱國、小國,一律平等,在他們遇到困難,堅持國際主義原則,積極支持,表現大國的道義;與大國交往,既熱情相待,又不亢不卑;面對強權,無所畏懼,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他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和自尊,奠定了或者說構建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外交的倫理,這些深深地影響了新中國的外交進程,并在新的國際秩序中奠定了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的地位,使中華民族贏得了國際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