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軒
7月18日,SOHO中國董事長,微博名人潘石屹在參加優米網的一檔節目中稱,如今微博已經成為他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隨后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在微博中回復:“潘總說微博成了他的核心竟爭力之一,我當時聽了真的心里咯噔一下。自媒體時代真的來臨了!”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其具代表性的“自媒體”形式正在逐漸改變人們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人們也樂于在這樣的媒體平臺上發表意見與評論,甚至還可以讓自己作為“媒體源”去發布、傳播信息。這樣的方式無形中也已經達到了一種新聞傳播的媒體作用。
“自媒體”成網民獲取信息重要渠道
對于“自媒體”的概念,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這樣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而且這種形式憑借自身的互聯網傳播優勢與用戶資源而日益壯大。所以,“自媒體”時代的來臨,無疑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沖擊。
“自媒體”具體的應用類型包括微博、空間、社區、BBS等,其中在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平臺主要是騰訊QQ空間以及新浪微博。其次是百度空間、人人網以及開心網等社交類平臺。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而且“自媒體”的主要形式——微博,用戶已超過2.5億,目前仍處于增長趨勢。也就是說已經有半數的網民在用“自媒體”方式來獲取信息。
自媒體到底“強”于何處
為何2009才登陸中國的微博,在不到兩年時間里能引來如此多的用戶?結合對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差異化分析,其優勢體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信息交互性。在傳統媒體中,不論是電視還是報紙,它只是對新聞信息用以點到面形式進行傳播,觀眾和讀者也只能是了解所傳達信息的內容,但并不能對信息進行分享或評論。然而,“自媒體”的出現不僅滿足了受眾群體分享與評論的需求,同時每個人都可以做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從而提升了傳統媒體的受眾地位,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
其次就是信息傳播時效性。“自媒體”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的發展,還得益于如今“移動互聯”的大趨勢背景,使用戶隨時隨地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網終端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加大了“自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以及新聞時效性。例如在去年的日本311大地震中,由于電力和通信設施的損壞,電腦無法發出信息,但是Twitter、Facebook等網站仍可以通過手機發出信息,第一時間把相關資料向外界傳送出來,而Twitter等“自媒體”,也體現出信息獲取的絕對優勢。
另外,在剛剛發生的北京特大暴雨事件中,通過現場群眾微博的傳遞,“自媒體”獲取信息的速度也并不遜色于專業的記者。
傳統媒體將被新媒體替代?
在“自媒體”等各種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真的會逐漸被其替代嗎?
對此,很多互聯網專家提出了類似“報紙消亡論”等觀點。但是筆者認為,新媒體自然有它獨特的優勢,但在很多方面還并不具備成為主流媒體的條件。一如美國網絡新聞學創始人丹·吉爾默在《自媒體》一書中所說:“如果今天的主流媒體是恐龍,它不會悄無聲息地滅亡。”
事實上,“自媒體”在信息媒介中體現出優勢的同時缺點也逐漸暴露出來。眾所周知,主流新聞媒體,最根本的基礎就是要保證其傳播的信息內容真實可信。在傳統媒體中,以報業為例,每篇新聞報道和文章都要經過多個“把關人”的審核,不管從文字形式、結構,還是選題方向、新聞內容都要經過核查,最終通過后才能發表,從而保證了新聞的質量與公信力。
公信力,這最根本的媒體基石恰恰成為了“自媒體”最大的短板。由于所有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主體,發布信息不用經過任何審核即可直接發布,其真實性和個人目的性很難把控。這就給不實信息甚至謠言提供了生存土壤,同時也是微博等“自媒體”最大的安全隱患。然而,就算用戶發布的信息排除謠言和個人目的的可能,但是由于視角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從而對受眾群體形成信息偏差與誤導,也是很難避免的。
幾年前,CNN旗下的一家“自媒體”形式的網站上,有用戶發布了一則新聞稱,蘋果公司總裁史蒂夫·喬布斯因突發心臟病,被送進了急診室。這則新聞在網上迅速傳播,甚至導致蘋果股價出現大幅下跌。直到蘋果公司發言人公開指出這是一則假新聞,多家專業新聞媒體也紛紛證實喬布斯并未因病住院,蘋果股價這才慢慢回升。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并非對立
就媒體真實性而言,無論是其他新興媒體還是“自媒體”,其參考價值普遍大于真正的新聞價值。在了解新媒體信息的同時,對于真實性的驗證還是要依賴傳統媒體的信息渠道,從這方面看,“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并不是對立關系,更不會是替代關系,更多的會是合作關系。
“自媒體“雖緊緊追隨傳統媒體腳步,卻并不是作為其“陰影”形式存在。
對此,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錢小芊也表示:“從媒介的發展史來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發展是融合互補的。不是‘取代與被取代的關系,而是‘合作、共贏、發展的關系。事實上,傳統媒體也在發展,也在進步。不僅從內容上從報道的深度上,也有形式上從傳播手段上,都在發生著更新。如果一些媒體仍然忽視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拒絕改變,這樣的媒體最終要走向消亡,有生就有死,老不死,這個世界將是十分可怕的。區別不同的只是,誰生誰死,這是個問題。”
雖然“自媒體”等新媒體形式還不會迅速代替傳統媒體的地位,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改變,傳統媒體的轉型與創新是刻不容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