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喊了快20年的利率市場化,在今年年初的大小會議中繼續走著官樣文章,讓人以為又會是一個落空的年份,但到了1月12日,卻突然地峰回路轉:央行網站上刊登了行長周小川去年年初《關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文章,還加了編者按,且稱利率市場化“條件基本具備”,將會“積極推進”。這種口風的驟變,預示著今年在推動利率市場化上可能會有實質性的進展。
這調子轉變背后的具體緣由我們不得而知,但一些跡象顯示,中國金融的改革必須推行了,否則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掣肘將越來越大。首先,去年資金收緊的過程中,大型國企與一般中小企業在資金獲取的便利與成本上的嚴重不對等突出地表現出來了,資金雙軌制浮出水面。改革開放30年了,“雙軌制”還存在于經濟社會生活中,還體現出企業身份差異在資源分配中的不平等,不能不說是改革之敗筆;其次,民間高利貸的盛行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蕩和人人自危,也是現代社會中金融體系不完善甚至無能的寫照,可謂“奇觀”;再次。去年的高通脹下,利率水平提升緩慢,存款利率長期為負。高通脹實際是由老百姓在埋單。且不說這一狀況反映出的掠奪。同時也使拉動消費、拉動內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空頭口號。
所謂的金融安全,已經成為利益集團固守既得利益的托辭。即使在非常保守的印度,也在去年的高通脹之下實行了利率市場化,我們有什么理由用中國特色來阻撓金融改革呢?
利率市場化的最大受沖擊者是銀行體系。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在實施利率市場化后,銀行業的利潤基本上都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大幅下降,從國內的情況看,也確實會加大銀行間的競爭。實際上,去年非常熱鬧的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便是銀行業在市場資金走高的情況下的正常回應,利率管制放開后,銀行間的競爭自然會更趨激烈,高息差不能持久。除了系統內的競爭,銀行還會面臨來自資本市場——包括債市場和股市的沖擊,這兩大市場會奪走相當數量的優秀企業。
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表面上看似平淡,但旗幟鮮明的“金融服務實體”的提法卻與以往大相徑庭,其間可挖出很多今后金融工作的新動向。其實,在這次會議之前,證監會新主席上任伊始,便有了大刀闊斧的動作,直指資本市場結構重整、基礎制度的構建、監管思路的重新厘定,大有推倒重來之勢。如果說利率市場化是對被監管者的舉措,則證監會是很大程度上拿自己開刀,將手中大權回歸予市場、回歸予企業。
改革開放30年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容易改的都已經改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啃得動,誰的心里都沒底。確實,中國的改革經常是被大環境倒通的,在經濟形勢的內憂外患之下,必須通過改革來釋放實體經濟的活力,來推動經濟的發展。這次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希望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也希望有一個切切實實的結果,不要讓這么多年的金融制度改革還在原地打轉。
原地打轉的還有資本市場。在設立20年之后,我國的資本市場基本上約等于股票市場,股票市場基本上只有場內市場,雖有了中小板、創業板,但實施的準入標準相差不大。這是市場的結構。在產品上,基本上就一股票,一債券,最多一轉債,權證的使命則隨著全流通而結束。在盈利模式上,則是追求暴利,追求投機,踐踏規則?,F在資本市場的推倒重來,是對過往盈利模式的終結,也是單一品種年代的終結,更是結構扭曲的、封閉的資本市場的終結,而最大的變化則是監管思路的變化,即從過度管制到放松管制、鼓勵創新、加強監管的嬗變。
在最近股票市場的振蕩上行中,資金已經開始尋著監管機構構建的路徑進行,中小市值的股票與大市值股票的分道揚鑣顯而易見,這個趨勢已經開始、還將持續,確實到了改變在中國資本市場投資思路的時候了。至于銀行業,則需要迎接一次市場化的洗禮,這晚到之風,或許更急。
在減稅與印錢之間,決策層似乎選擇了后者。商品價格起來了,股市行情來了,通脹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