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峰
[摘要]企業質量誠信是企業合法參與市場競爭,樹立企業和產品形象,開展經營活動的基本要求和生命線。質量效應,其原理就是引導企業向“善”,通過搭建質量誠信信息平臺,發布企業質量信用信息,建立企業質量誠信獎懲制度,實施企業品牌發展戰略,利用社會輿論引導和利益誘導來引導企業向“善”,懲戒失信企業,鼓勵誠信企業,使良好的質量信譽成為企業珍視的無形資產和重要資源,使質量失信的企業寸步難行,受到政府、社會、市場的懲戒。
[關鍵詞]質量效應 質量誠信 信用 體系
一、產品質量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產業整體素質和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但是,我國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后于經濟發展,產品、工程等質量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仍然比較嚴重,質量安全特別是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從2004年的阜陽奶粉事件到2005年的肯德基“蘇丹紅”事件、卡夫轉基因事件、立頓紅茶含氟超標事件再到近幾年的“瘦肉精”、“錦湖輪胎”、“三聚氰胺”、“毒膠囊”事件等等,都說明企業質量無信行為仍在蔓延,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活,影響著中國國家形象以及產業和企業的信譽。
二、產品質量問題存在原因分析
當前,各級質量監督部門都在積極的從制度、考核、查驗等方面來建立質量管理體系,部分企業也按照規定制定了自己的質量評估體系,但企業不誠信行為隨時可見。深究其原因,從企業本身來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自身主動放棄產品質量;二是企業被動放棄產品質量。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市場上有一部分企業在成立之初就給了自己明確的定位,只是為了短期收益,并不打算將企業做大做強。該類企業為了在其存在期間盡可能多的獲取利益,會想盡辦法降低成本,利用不合格且廉價的原材料進行生產,進而不合格產品被生產出來,流入下一個環節或者直接流入終端市場,影響正常的市場秩序。另一部分企業雖以盈利為目的,但其最初的經營宗旨是誠信守法,想要通過生產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品牌產品來為自己贏得市場賺取利潤。然而,在市場競爭中,價格是非常關鍵的競爭點。當越來越多的低質量低價格的同類產品開始在市場上流通,原本高質量且高價格的產品最終將經受不住激烈競爭而開始與其他企業“同流合污”。
三、運用質量效應,引導企業質量誠信行為
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由內因和外因共同來決定的。而內因在事物發展中起主要作用。質量誠信體建設的外因,即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制定的相關政策及制度已經逐步趨于完善。而作為內因的企業自身,對質量誠信體系建設能給企業的發展帶來的利益仍然認識不足,需要重點改善。
質量效應,其原理就是從內因的角度引導企業向“善”,我們通過搭建質量誠信信息平臺,發布企業質量信用信息,建立政府獎懲制度,實施企業品牌發展戰略,利用社會輿論引導和利益誘導來引導企業向“善”。懲戒失信企業,鼓勵誠信企業,使良好的質量信譽成為企業珍視的無形資產和重要資源,使質量失信的企業寸步難行,受到政府、社會、市場的懲戒。利用質量效應來影響企業,讓其回歸正確的的價值取向,以生產高品質產品為榮;而作為消費者,也以消費高質量的產品作為時尚的消費觀念為榮。
如何從內因上引導企業,將企業質量管理的意識從被動消極的接受,轉變為企業自身嚴格按照政府及行業相關標準進行生產,把產品質量真正當成企業命脈來重視,最好的方法就是“胡蘿卜加大棒”,即用制度規范企業行為,用質量效應來引導企業誠信行為。鑒于此,我們可以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建設:
1.建立健全全國統一開放的企業質量誠信信息平臺。通過搭建質量信用信息平臺,實現銀行、商務、海關、稅務、工商、質檢、工業、保險、統計等多部門質量信用信息互通與共享。同時完善企業質量檔案和產品質量信用信息記錄,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并向社會公開。只有當信用信息可以公開查詢并共享,市場主體的信用狀況可以識別,才能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制,從而提高失信的成本,才能讓守信者享受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回報。
2.建立健全企業質量誠信獎懲制度。按照鼓勵誠信、扶優限劣的原則,建立企業質量信用激勵、懲戒機制。在政府采購、招投標管理、公共服務、項目核準、技術改造、融資授信、有關資金政策、信用擔保、社會宣傳等方面參考使用企業誠信信息及評價結果,對誠信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和優先安排。對處在“黑名單”內的企業,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統一公開,利用市場機制和法律手段懲處質量失信行為,對這種不誠信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
3.大力實施企業品牌發展戰略。保護知識產權,建設有利于品牌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良好環境。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區域內企業的鼓勵和扶持力度。相關的專業管理部門可以幫助企業一起研究市場,將國內及國際市場上對一些行業的要求及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時告知企業,幫助其于市場和世界接軌。同時,通過發揮優勢企業引領作用,推動行業骨干企業將質量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方法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推廣,帶動提升整體質量水平,逐步使該地區成為品牌企業聚集地。
4.加強全民質量和誠信文化建設。良馬需伯樂,同樣,好的產品需要有懂的消費者。這就要求質量上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人人崇尚質量至上的格局,同時在誠信上我們也要加強宣傳教育,普及信用知識,增強生產經營者的誠信意識和守法意識,提高企業、消費者的信用風險防范和自我保護能力,營造"有信者榮、失信者恥、無信者憂"的氛圍,形成全民自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尚。
四、小結
中國是個法制國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質量建設被提及的第十二個年頭,我們欣慰的看到各個行業領域都已建立了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運用質量效應引導企業向“善”,相信質量誠信體系的建設將成為企業自覺自愿的行為,從而使企業自身嚴格按照政府及行業相關標準進行生產,把產品質量真正當成企業命脈來重視。
參考文獻:
[1]中國產品質量協會.2004-2010社會力量推動質量信用體系建設白皮書.2011-03-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201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