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法西斯國家的日本,在對中國進行長達8年的軍事侵略后,于1945年8月15,發布“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的失敗使日本經濟處于崩潰惡邊緣,綜合實力大幅度下降。與1935年相比,1945年日本礦業下降59%,工業降至38%,按損失率計算,船舶損失88%,工業機器設備損失34.3%。戰爭使日本死亡185萬人,由于戰后的復員軍人以及軍工產業的消除,日本出現600萬的失業人口。龐大的失業人口給戰后日本社會的穩定造成了隱患,由于糧食減產,日本人民的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證。再加上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對于日本經濟的復興,許多日本民眾都不報希望。
但是,日本并沒有沉溺于失敗中不能自拔。僅僅經過20多年的努力,日本的經濟就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在1967年超過英法,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僅落后于美國的經濟強國。究其經濟快速得到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根據國情制定了適合國家發展的政策。首先,進行了農地改革,解散財閥等措施,廢除了封建思想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廢除封建制度,轉軌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為經濟社會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其次,日本政府堅持集中領導,實行國家干預經濟以及國家壟斷的制度,在各個發展時期,制定不同的發展計劃和方向,循序漸進,保證經濟穩步有效的發展。再次,日本利用自身的島國優勢,充分利用海洋資源以及戰后資源價格低的優勢,制訂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高儲蓄率為戰后日本發展提供了資金。由于戰敗的洗禮,自然條件惡劣,資源匱乏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日本人民養成了勤儉節約,低消費高積累的好習慣。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很大部分來自于居民的儲蓄,而經濟的發展以及居民的節約,又進一步促進了儲蓄率的上升,從而促進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穩定發展。
3.重視教育,培育人才。日本推行教育體制改革,輕思辨重實用,增加義務教育的年限,并加大教育投入,同時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培養了大批優秀技術工人和科技人才。從國家到企業都重視科技的作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本國生產的同時促進產業升級。戰后日本經濟增長的60%都是依靠科技進步取得。
4.日本企業創立了嚴格合理的科學管理制度。日本企業注意培養員工的以廠為家的意識,注意維護員工情感,實施終身雇傭制,使員工有安全感。實施年功序列工資制,使員工感覺自己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與此同時,拉大員工的工資差距,使他們意識到只有努力工作,不斷競爭才能有好的報酬。靈活多樣的管理方法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率,使戰后日本企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5.美國的扶持對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美國對日本的獨占和改造使日本處于一個單一的意識形態,國家形勢比較穩定,有利于政策制造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使日本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其次,冷戰期間,美國對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變為扶日反共,迫使中國放棄了日本500億美元的賠款要求,這為成立之初的日本減輕的大量的債務負擔。
日本持續四十年的經濟繁榮發展并非偶然,其中有著深刻的內部和外部原因。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發展放緩,日元大幅貶值,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是它有許多經濟發展經驗值得借鑒。雖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經濟仍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創造經濟新的增長點,仍需要從日本等其他國家經濟發展中借鑒經驗。
1.制定合理的發展政策??箲饎倮?,我國先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經歷了大躍進時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制定的經濟目標以及中心工作都不符合中國國情,隨然重工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很大提高,中國經濟在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較大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在農村普及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遍地開花,引進市場經濟體質,重建企業經營體制,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見,制定合理的發展政策是經濟高速發展的保證。如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以后制定政策的關鍵。
2.注重科技立國,發展科技力量,培養大量高技術人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同時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學以致用。為國家建設增添動力。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擁有更多更好的人才,才能在競爭中取得主動,贏得未來。
3.發展現代企業,創建合理的企業管理機制。一到春節前后,我國有一大部分企業會出現用工慌。有訂單沒有工人,大部分企業招的來人,留不住人,這和日企員工以廠為家的意識形成鮮明的對比。日企實行的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使員工和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年功序列工資制,他把員工的熟練程度業務能力和在企業的工齡聯系在一起,只要在企業時間長,對企業忠誠,能力不高也能提升工資。這也是留住員工的好辦法。我國的企業就是要創新管理機制,留住員工的同時實行獎勵機制,鼓勵員工競爭創新,這樣才能建立有活力、有凝聚力、有效率的現代企業。
4. 搞好與其他各國的關系,給自己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在國際事物中樹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注意加強與各國經濟界人士的交流,促進雙方的合作,爭取在各領域實現互利雙贏的關系。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學術、藝術、體育、旅游等領域的民間交流與合作,促進相互了解,發展友好關系。
為了經濟持續穩健的發展,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外國成功的發展經驗,盲目排外,閉門造車是不行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任何成功的經驗都有其獨自的歷史文化背景,別人的經驗并非對我們完全適用。而且日本的經濟高速發展也并非完美,自從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日本經濟開始衰敗,這和高速發展時期遺留的問題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們在借鑒其經驗的同時又必須吸取其教訓,以保證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健健康的發展。
作者簡介 : 許海超,女, 2010級 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