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倫
[摘要]本文主要從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兩個不同角度考察a企業權力結構,并將企業權力結構與企業理財觀念變革聯系起來,探討企業權力結構對企業理財觀念變革的影響,試圖勾勒在權力結構動態平衡過程如何影響企業理財觀念變革的軌跡,即構建以資本為基石、企業價值為核心適度集權與分權、以經營者財務為主線兼顧所有者財務的互動和諧的企業理財觀。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 企業組織結構 企業權力結構 理財觀念
企業權力結構是企業員工或資源支配者有關職責、權限和相互關系的有序安排,是內部與外部權力系統相互作用的整體。合理的企業權力結構與高質量的業務流程是相互依存的,對企業理財體系的構建和理財觀念變革的影響十分深遠。企業理財觀念的變革緣起于企業的資本要素與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企業理財目標的不斷演進,而企業理財目標的變遷則反映了企業權力結構的變遷軌跡,并由此引致企業理財觀念的變革。
一、討論的基礎與結構
研究指出,企業權力體系的結構和權力影響的方向、范圍是以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的組織架構為依據,并與企業的運作密切相關。企業的計劃由誰制定、由誰監督、決策由誰做出、由誰負責實施等,都因權力結構的不同而迥然不同。相應地,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理財觀念。事實上,企業理財觀念正在由傳統封閉型轉向現代開放型,由職能財務轉向流程財務,由日常核算型財務轉向戰略管理型財務,其管理組織結構也由縱向層次結構轉向橫向網絡結構等。
筆者所見,眾多專家學者對企業權力結構和企業理財觀念變革等相關理論進行過多角度研究。郭元晞教授認為資本經營和資本擴張無非都是“聚變時代中權力的獲得與利用”。汪丁丁教授指出“意識到了成功的企業管理,尤其是信息企業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企業內部權力結構的性質”。謝志華教授認為:“企業發展變遷遵循著一定的軌跡,而決定軌跡的關鍵是企業權力的演進方式——從行政分權到產權分權,可以說,企業發展的歷史時序是企業權力從最初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親情特征下的極端均衡,逐漸演進至企業產權的高度社會化的綜合均衡”。本文在有關專家理論研究基礎上討論企業權力結構對企業理財觀念變革的影響。
從圖1框架結構所示,筆者刪繁就簡從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兩個角度來觀察企業權力結構的變遷,而從所有者與經營者財務和集權式財務與分權式財務兩條線索反應企業理財觀念的變革。二者均建立在企業理財目標即企業價值最大化基礎之上,鏈接起企業權力結構變遷與企業理財觀念變革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
二、企業權力結構對企業理財觀念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公司治理是動態的,而公司治理結構是相對穩定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在三權分開,相互制衡的原則下所做出的公司機構設置及其相互關系和運行方式的制度安排。其領導體制由權力結構、決策結構、監督結構和執行結構組成,各個機構都有相應的權力與職責,它們相互配合,共同推動公司有效運作。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員分別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經營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公司決策的執行者。這樣,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之間經過權力博弈和協調平衡,形成了職責分明、責權明確、互相制衡、相互協調的格局。從企業組織結構發展方向來看,企業組織結構已從強層級結構即U型組織結構(權力集中于公司高層為特征的公司管理體制)和M型組織結構(遵循“集中決策、分散經營、協調控制”原則,為分權制結構),逐漸轉向弱層級組織結構即網絡型組織結構和無界限組織結構。
無論是公司治理結構還是企業組織結構都無法繞過權力體系的安排問題,都毫無例外需要討論權力的“集”與“分”的問題。現代企業特別是大型的集團公司組織結構中的集權與分權,公司治理結構中所有者、經營者和執行者等權力極的權力構造與結構安排都不是簡單的優劣問題,更為關鍵的是權力結構變遷與組合的“度”的把握的問題(參見圖2)。
在圖2中,橫軸表示企業治理結構中所有者(權)和經營者(權)兩者(權)合一逐漸向所有者(權)和經營者(權)兩者(權)分離過渡直至兩者(權)徹底分離。橫軸表示企業組織結構中集權管理逐漸向分權管理過渡直至完全實現分權管理。上圖中A點反映企業在兩權合一情況下由所有者實行高度集權式管理;B點反映在兩權分離情況下由經營者實行高度分權式管理;C點反映在兩權分離情況下由經營者實行高度集權式管理;D點反映在兩權合一情況下由所有者實行高度分權式管理; F點反映在兩權合一情況下由所有者實行適度集權分權(即混合式)管理;G點反映在兩權分離情況下由經營者實行適度集權分權(即混合式)管理;H點反映在兩權適度分離情況下由企業權力運行機構實行分權式管理;I點反映在兩權適度分離情況下由企業權力運行機構實行集權式管理;E點反映企業在兩權適度分離情況下由企業權力運行機構實行適度集權分權(即混合式)管理,這正是權力結構動態協調平衡的結果,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互動和諧的權力結構狀態。
林鐘高教授認為,現代公司常常把包括財務決策權在內的全部決策權授予董事會和經理層,然后,再按照最高管理層和董事會所確定的授權規則配置給組織單位或個人所有。這樣,隨著代理鏈條的延長,財務決策越是接近于基層,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成本就會越小,但代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所導致的代理成本卻會越來越高,這是財務集權治理向分權治理過渡的基本特征。由于企業權力結構本身具有客觀性,處于不斷協調平衡的動態過程,公司治理結構的重新構造和組織結構的不斷變遷不僅反映了企業權力結構的變化,而且對企業理財活動提出更新乃至更高要求,作為處于企業管理核心地位的財務管理必須也必然適應這種新要求,形成和諧的理財觀念(參見圖3)。各種力量對比的結果,E點所對應的理財觀念就不失為比較明智的選擇。
一般而言,財權配置的基本模式取決于信息成本與代理成本變化及其耦合總成本最低的位置。隨著財務決策權相對CFO距離的拉長,信息成本曲線與代理成本曲線總是分別下降和上升的,而由信息成本與代理成本構成的總成本則呈現先下降然后上升的趨勢,并且在總成本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了財權配置的某種集權或分權程度,體現為某一種特定的財務治理模式。當然,對應于組織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可確定為財務治理權配置的最佳位置,對應于該點的財務治理模式理應是最佳財務治理模式,同時也是財務集權治理與分權治理的最佳結合點。因此,所謂最佳財務治理模式是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三、以資本為基石、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核心整合企業權力結構對企業理財觀念變革與實踐的影響無疑是全新的嘗試
1.企業理財觀念變革可以資本作為研究的紐帶和基石
資本從治理結構來看,表現為所有權和經營權;從構成來看,表現為自有資本(所有者權益)和借入資本(負債),形成不同的資本結構;從時間來看,表現為長期和短期控制權;從形態來看,表現為實物資本和非實物資本。……因此,資本是權力的載體,資本經營與資本擴張是企業獲取權力和使用權力的表現形式,也是公司理財觀念變革與實踐的重要內容,更是奠定經營者財務和所有者財務理論的紐帶和載體。資本的重組、積聚和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權管理和分權管理的趨勢,對集權型財務和分權型財務以至于混合型財務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2.企業理財觀念的變革源于以企業價值為核心的目標追求
現代企業制度是典型的公司制,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不論是委托代理理論,還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等都清楚這一事實。雖然二者之間存在利益共同點,但經營權不能替代所有權,經營者不能取代所有者,在權力獲取與安排,在資本運營與分配等諸多方面既協調又矛盾,既對抗又統一。與此同時,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現實問題,即企業的集權與分權之爭總是客觀存在的,權力斗爭背后總是關聯著不同的利益格局,特別是當企業發展到企業集團后,企業理財是采取集權模式還是分權模式抑或是混合模式立即成為一個現實的選擇問題。
企業價值是企業未來收益的現值。企業價值最大化是現代企業理財的目標追求,是反映企業管理水平高低的綜合性核心指標。它是企業在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報酬情況下采取最優財務政策,充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限度體現各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目標。盡管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利益要求千差萬別,但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實際上都內含于“企業價值最大化”,都可以在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中得到滿足。為了更準確反映企業權力結構變遷對企業理財觀念變革新要求,可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核心整合經營者財務和所有者財務理財觀念,提出一種既體現經營者財務作為現代公司理財的核心地位,又能客觀反映所有者財務對經營者財務的監控和彌補所有者在企業理財中缺位的新理財觀念的構建模式。企業制度變遷是長期以來權力各方博弈的結果,企業權力結構是利益相關者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談判協調和妥協均衡的局面,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必須反映這種權力結構的變化,作為企業管理的中樞神經——公司理財就更需要關注它,因此,企業理財實踐和理論勢必根據這種權力結構變遷而進行創新。目前常見的企業理財教科書的編纂體例都是典型的經營者財務、分層理財財務,既然認為所有者財務與經營者財務以及集權式財務與分權式財務是相對應而存在的,那么,談經營者財務就勢必要關注所有者財務,談集權式財務就勢必要關注分權式財務,關注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做法都是失之偏頗的。所以,在研究一方的同時,還要站在另一方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因此,嘗試構建一種以資本為基石,以企業價值為核心整合經營者財務和所有者財務,適度集權與分權的混合型理財模式就成為一個新課題。
將企業權力結構與企業理財觀念等問題聯系起來研究本身是個新課題,如能加強實證研究,歷史地追蹤分析一些企業權力結構變遷過程及其對企業理財觀念的影響,嘗試建立數量分析模型來研究兩者的相關性及相關程度,從而彌補目前主要是定性分析的缺陷,則說服力會更強。企業權力結構和企業理財觀念的關系應該是雙向的,本文只初步討論了前者對后者的影響,沒有把后者對于前者的影響以及呼應做出準確而翔實的論述,而完善對后者的研究將有助于發現和掌握兩者的互動機制,增強論證前者的邏輯力量。
參考文獻:
[1]孫永祥,公司治理結構:理論與實證研究.第1版〔Z〕,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
[2]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第1版〔Z〕,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1
[3]謝志華,競爭的基礎:制度選擇——企業制度分析與構造.第1版〔Z〕,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4
[4]林鐘高、章鐵生,公司治理與公司會計.第1版〔Z〕,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4
[5]張兆國、張慶、何威風,企業財權安排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會計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