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
摘要:喚醒教學興奮點能促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漲、智力興奮的積極狀態,它要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原則,努力調動學生的內部狀態,激勵學生形成學習內驅力,并以奏效的技巧智慧讓學生在豐富知識時,激起與教學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動,使課堂呈現出創造的激情。
關鍵詞:教學興奮點;喚醒;技巧智慧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0-0038-04
所謂教學興奮點,是指教師的教學給學生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并得到學生最富有感情反應的時刻。這時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狀態。現代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大多數人都具有非凡的潛在能力,但這種潛能大部分時間都處在一種相對睡眠狀態,客觀存在一旦被喚醒,就會做出許多令人神奇的事情[1]。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教學時,總是不失時機地精心制造教學興奮點,促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漲、智力興奮的積極狀態。一般說來,喚醒教學興奮點時,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應是敏感而強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結果而凝神思考,或是因解決了某一重點難點而釋然愉悅,或是為有了新發現而驚奇、欣喜,或是為領悟到知識內蘊的真理而激動自豪……此時學生的整個意識會處于異常“覺醒”和高度興奮狀態,思維更為開拓,探究欲望更為強烈,課程資源更為鮮活,課堂情境更為生動,創造的激情和成功的體驗更為豐富。
教學實踐中喚醒教學興奮點離不開教學智慧,這種智慧首先體現在教師靈動地運用嫻熟的技巧、生動的語言、巧妙的形式觸動學生的心弦,促使學生興奮激動,產生求學鉆研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激勵學生形成學習動力的加速器。其次,教師要打破陳舊教學方式,以新穎活潑的形式,讓學生感到驚訝、有趣,輕松、舒暢,讓學生在一種新奇、親切的氛圍中學習,進而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再次,教師要站在學生立場,觀照課堂教學,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由“一言堂”變“群言堂”,使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無味為生動有趣,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教學氣氛的活躍。還有教材內容所蘊含的美只有通過具有審美價值觀的教師以多元的教學形式呈現出來,才會給學生留下美的印跡,這種美的種子會隨著課堂教學興奮點的出現而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心田。
一、喚醒教學興奮點,要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原則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教學亦然。課堂教學必然有波峰,也有浪谷。教學興奮點是調動學生凝神思考、認真識記、深刻理解、消化吸收、靈活運用的高潮,它要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因而必須遵循教學的基本原則。
1.目的性原則。喚醒教學興奮點,要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時機要恰當。其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去思考問題,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使學生在愉悅中接受知識,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2.興趣性原則。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及其它非智力因素始終發揮著動力、導向、維持和強化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作用。喚醒教學興奮點要充分發揮這些作用,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主體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同發展。
3.適度性原則。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靈魂多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如果要求過高過低,學生就難以產生興奮。形式和手段過多談不上喚醒興奮,沒有形式和手段的輔助,亦沒有了興奮點。因此,喚醒興奮點應以本為本,以生為本,把握要點,適度運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4.直觀性原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盡量通過直觀的形式和手段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清晰的表象,豐富感性認識,為學生形成科學概念,掌握理性知識,發展智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從展示的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5.情感性原則。情感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情感在教學中不僅有動力作用,而且有消除疲勞,激活創造力的作用。充滿情感的教學,學生思維會敏捷靈活,富有創造性,它不僅有利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力。
二、喚醒教學興奮點,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內部狀態
“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甚至最勤奮的學生,盡管他有意識地集中努力去理解和識記教材,也會很快地越出軌道,喪失理解因果關系的能力。”[2]由此可見,教師應該注意設計教學興奮點,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
1.要注意研究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習的過程是原認知結構與新知識間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并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不斷建構新的知識結構。“過去習慣于備好課以后講課,現在要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就不是簡單地研究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還要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過程。”[3]小學生的依賴性及好奇心、好勝心比較強,感性認識勝于理性思維,所以,設計教學興奮點要注意從學生興趣、特點及原有認知結構情況入手,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以使新知識能組織到認知結構中去,求得“教”的可進入和“學”的可接受,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要注意信息傳遞的多元化。語言是信息傳遞最直接的重要工具。準確簡潔、生動活潑的語言,抑揚頓挫、灑脫自如的語調,條理清晰、絲絲入扣的分析,深入淺出、鞭辟入里的解答,繪聲繪色、風趣幽默的講解,以及適度的體語都是潤滑劑和催化劑,注意協調配合和運用,會使課堂教學興奮點迭起。教學媒體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它既有能表現客觀事物的時間、空間與運動狀態的功能,又有即時重現和適時再現的功能,還有較為簡易的操縱和控制的特征。媒體的介入有利于學生感知教材,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動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共鳴,形成教學高潮。
3.要注意以美感激活悟性。課堂教學在準確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使教學興奮點給人一種美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悟性得以提高。因此,要突出一個“巧”字,時機“巧”,能掀起教學高潮,產生教學興奮點;形式“巧”,能因勢利導,促進教學效果生成。要展現一個“美”字,師生的形象美、人格美、合作美會使教學動態構成整體的、和諧的、生動的美,給人以朝氣、靈感,使教學猶如一組如詩、如畫、如歌的交響樂。要呈現一個“新”字,新的東西會引起學生的好奇,激活學生的興趣,牽動學生的思維,促進智力向著高層次、高境界的方向發展。要強調一個“情”字,教師心中充滿激情的緊張度,學生會感受到教師情感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師生情感的交融,課堂教學就會因情感升華,使教學深悟其理,愉快地接受新知識,達到一種最高的境界。要增添一個“趣”字,具有趣味色彩的事物圖像或語言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能使記憶神經發生強烈持久的興奮,猶如潮起大海波瀾,久久不能平息,會使學生輕松的印記知識內容,幽默更是一個人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的結晶,是瞬間閃現的語言火花,能增添語言的趣味和生動,起到“調料”的作用,讓學生收獲知識的同時,又得到美的享受。
4.要注意建立和諧師生關系。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好師生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建立和諧課堂的關鍵。導有指向,學有心向。導只有通過學的主體,才能轉化為學生自身發展的智慧,所以導什么,以什么形式或手段導,是需要教師設計智慧的。以本為本,能導得流暢、平滑、無牽強之處,會誘導學生主動探索,啟迪思維。以生為本,能觀照學生立場,尊重和信任學生,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情為本,能融情于本,移情于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實現情感的相融與升華。這樣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喚醒教學興奮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要注意以正確的教學思想為前提。教學興奮點切忌形式主義,那種只注重追求表面的,顯而易見的,一時興奮的教學行為,或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或以過偏的言詞事例,所謂的幽默來逗學生嘩眾取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首先必須按照正確的教學思路,貫徹科學的教學思想,創設條件喚醒教學興奮點。其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教學興奮點生成時,學生的大腦活動非常活躍,思維敏捷,聯想豐富。教師應把握這個時機,揭示規律,解決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點燃學生思維的“導火線”,提出新穎的具有吸引力的問題、觀點或想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促使學生得到多元思維的訓練。再次,要注意以發展的眼光,著力學生素質的提高,使學生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活動,感覺到自身的智慧力量,體驗到腦力勞動成功的快樂。
三、喚醒教學興奮點,要彰顯奏效的技巧智慧
文本充盈著情美的意境,它以獨特、具體、生動的文字體現著普遍的理性內容。要使學生對文本如入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對其蘊含的理性內容透徹理解,心領神會,要有奏效的技巧智慧,讓學生在豐富知識時,激起與教學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動,這對形成教學興奮點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1.迫切期待的懸念智慧。懸念在心理上是指人們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或者說是興趣不斷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教學中,學生始終處于困惑的教學情境,就很難激起主動學習的興趣。只有在最近發展區必要的懸念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集中注意力,喚起興趣,刺激興奮神經,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產生迫切期待的教學魅力。如教學《少年王勃》,課前教師不妨有感情地朗誦一小段《滕王閣序》,讓師生共同沉浸于詩文描繪的意境中,然后設下懸念,告訴學生這不是教師背得好,而是一位14歲的少年寫得好,學生不禁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少年究竟是誰?他是怎樣的一個奇才?他又是怎樣寫下如此動人的詩文?興趣的漣漪悄然被激起。
2.動人心弦的感染智慧。文本呈現著豐富的意境,這種意境需要教師的真情投入和精心設計去感染學生,通過以情傳情,去開啟學生的感情門扉。“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4]真摯的感情才能感人,故作姿態則會引起學生反感。所以激活教學興奮點需要教師在教學關鍵處凝理注情,以動人心弦的設計,奏出教學的最強音。如《二泉映月》一文文筆優美,真摯感人,可是對于學生來講,阿炳與他創作的《二泉映月》是那么遙遠,那么陌生,要讓學生體會名曲蘊藏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境,并通過課文朗讀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的確有難度。讓學生選擇“舒緩、跌宕、映月”三段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片段,聽聽音樂,并有感情地讀一讀相關課文。同時采用圖文并茂的方法,讓學生在觀察畫面的同時,理解、感悟語言文字;在感悟賞析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形象具體地表達學習內容。學生披文入情入境,從而感悟出課文的語言之美、形象之美、意蘊之美、音樂之美,繼而發出內心深處的詠嘆:惠山的泉,是那失明的雙眼熱淚流;二泉的月,便是那生命中一只不沉的舟。
3.善于點撥的啟導智慧。教學興奮點的“勝”境,往往是由教師“引人”而“入”的,善于點撥的教師總是能“循循然善誘人”的。富有啟發性和想象力的教學最能觸及學生認知、審美和道德心理的深層區域,使教學成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義的活動。如教學《古詩兩首》(《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時,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意,賞析兩首詩歌。學生通過比較兩首詩的異同,感受了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讀懂了這兩首千古流傳的詩所蘊含的亙古不變的讀書道理,進而對歷代文人墨客們讀書感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學生提筆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兩句自己讀書的感受時,又怎能不迸發智慧的火花?
4.適度介入的競賽智慧。競賽能使學生產生適度的緊張或形成教學的興奮點。正如特級教師魏書生所說:“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對競賽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熱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5]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多篇指定背誦的課文,可以開展朗誦比賽激發學生背誦、積累的興趣。學生登臺朗誦,有的抑揚頓挫,有的聲情并茂,把自己最美的一面盡情地展現。這樣的競賽不僅激勵學生在競爭中學習,在學習中競爭,變“要我背”為“我要背”,而且學生熟讀成誦,語感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5.出奇制勝的應變智慧。“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學也是如此。有經驗的教師常常能根據教學情況,調整教學思路,順勢應變,使課堂教學結構增添幾分波瀾和靈氣,形成教學興奮點。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當學生都沉浸在關愛的氛圍中時,一個學生高高舉起自己的小手,問:“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雨衣給薩沙呢?媽媽為什么不把雨衣給托麗亞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給他們一個“愛”的引導,談談自己的看法。“知而好問然后能成才”,文本的難點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理解更透徹了。這是一個思維的過程,也是一個有效的學習過程,更是彰顯師生教學智慧的過程。
6.調動參與的表演智慧。課堂離開學生的參與是無法產生教學興奮點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可使學生產生課堂主人的意識,表演是調動參與的一種趣味形式,學生在表演中不僅能強化認知,而且情感能受到熏陶,教學氣氛也會活躍起來。如教學冰心的兒童詩《雨后》,讓學生用神態、語言、動作盡情地去扮演詩中的小哥哥、小妹妹的角色,不僅使學生產生對文本的親近感,而且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們將自己的情感自然移入所扮演、擔當的角色之中,于是,玩水的快樂成了每一個人真情實感的流露。表演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動”與“樂”中展現了教學的內蘊,走進了充滿智慧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安東尼·羅賓.喚醒心中的巨人[M].節津編譯.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顧明遠.教育方式的一場變革[J].人民教育,2012(13-14).
[4]莊周.莊子——中華經典藏書[M].孫通海譯注.上海:中華書局,2007.
[5]龔春燕,董國華.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