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仲平
摘要:中國人是在中國文化環境中學習英語的,這個環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環境,也指個體的心理環境。學生學習英語缺乏自然習得的環境,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貧乏。教學中適時強化跨文化意識,進行文化教學資源開發,將大量的相關文化信息滲透于詞匯、句型、語篇、語法等教學環節中,能使學生感受中英文化差異,熟悉英語文化背景,適應英語文化環境,并逐步增強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隱性課程;教學資源;英語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0-0035-03
隱性課程的思想早在20世紀初杜威的著作中就已出現。杜威認為學生學習的不只是正規課程,還學到了與正規課程“不同的東西”,即“附帶學習”,這種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對未來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價值。這種思想實際上已經觸及了隱性課程的問題,那就是概指學習過程中自發或自然產生的態度、情感、價值等。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往往對文本中的單詞、短語、句法、語法等顯性的內容關注很多,而課堂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隱藏在文本內容之后的現象,教師卻很少去關注。但這些內容對語言習得的最終效果卻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力,甚至決定著一個人是否學到了真正的語言。教師通過挖掘和滲透文本“背后”的內容,也就是隱性課程內容,增加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厚度,可以使課堂不再僅僅是語法詞匯的集散地,還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的學習平臺。
課堂上對教材文本的文化資源開發要在哪些領域進行,要達到什么樣的深度,這些必須根據高中生的特點,根據教材提供的平臺,對教材進行取舍和補充,可以最大化地進行英語文化教學資源的開發。
一、培養文化意識,建構文化理解
文化意識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于中文和英文之間的。英語課堂上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讓學生了解英漢之間的思維差異。英語中的思維意識有其很特殊的一面,會在許多語言現象上體現出來。例如教師在涉及英語語態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比較,在漢語中使用被動語態的情況是很少的,而在英語中被動語態使用的情形很多。這是因為英語民族注重邏輯、注重客觀,而中國人的思維中還是“以人為本”的思想為重。如果平時的教學中不注重類似于此的英語思維意識滲透,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困惑。如果熟悉、適應了這種文化思維差異,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英文中,時間、地點的表達都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來表達的,和漢語的表達方式迥異。這是因為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總是習慣于從局部到整體,而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于從整體到局部。理解了這種文化思維差異,英語中介詞in和at的使用區別這一難點就不再抽象。比如“在電影院”,英語中表達為at the cinema, 而不習慣表達為in the cinema,正是因為我們習慣將電影院看成是一個整體,而英美國家的人習慣于把這看成是一個點。在整體內部我們用介詞in,在某一個局部用介詞at。
有了一定的文化意識為基礎,更有利于我們進行相關的文化理解。“Dutchtreat”這個表達在英語中較為常用,但從字面上理解卻很讓人不可思議。“Dutch”意指“荷蘭的,荷蘭人的”,“treat”的字面意義為“對待、處理、處”,“款待、治療”等,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為“荷蘭式請客”,但這個解釋比較牽強,是不能領會的。原來在英語中,荷蘭人比較精明小氣,連請客也是精打細算的。所以這個詞是指自己付錢的聚餐。可見,只有消除文化意識差異,才能達到文化理解。最近幾年,隨著國內寵物飼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國人趨向于將寵物視同家庭成員,和英美國家的文化差異逐漸縮小,文化意識趨于認同,對于“Love me,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表達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二、革新教學目標,凸現文化地位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從這一目標來看,新的課程標準已經將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訓練基本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對待教材文本的處理存在著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教材無用論”,認為現在的高考重能力,輕知識,高考試題和教材文本內容相關度不大。另一種觀點是“唯教材論”,認為教材文本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依據,是學生獲得有關知識、技能、學習策略的主要來源,在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會催生兩種不同的教學目標,前者脫離了教材文本搭設的平臺,課堂教學目標中就不能有效凸顯英語文化的地位。后者盡管重視教材,但“唯教材”會忽視語言使用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過于注重語言知識的挖掘和傳授,而不能對教材文本內容進行全面理解運用,尤其是文本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得不到有效的深化。例如在模塊六Unit 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中,教學目標就不能僅僅定位于語言知識的講解,而更應該對于文本背后的文化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拓展。結合本課話題,除完成知識傳授目標外,如果還要求完成下列任務,就能激發學生的文化思維意識。1.Talk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traditions and taboos. 2.Write a letter of apology. 3.Make a reference book about the culture of a country.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從而實現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綜合運用,凸顯文化的教學目標。
三、強調課程意識,促進教材開發
袁振國教授說:“所謂課程意識,最簡單地說就是教什么的意識。”顯然,以往我們太注重怎么教,而忽視了教什么,或者自以為知道教什么。“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對教材思想方向的準確把握,既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所以,教師在教材的運用處理上要注重自主開發,從語言入手,進行文化滲透,培養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達到語言熟練,文化精通,這是外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如何進行教材的自主開發呢?這其實也并不完全是教師的事。《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校“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牛津英語教材每個unit后面都有project部分,教師應該根據project的要求定期布置一些題目讓學生來完成,題目可以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名人軼事、重大科技發明、重要事件等,形式可以是海報、文字介紹、話題討論、宣傳冊、新聞角等等,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都能把自己融入英語文化中。完成任務之后的presentation過程就是對文化資源的交流、學習和吸收過程。
當然,任何教材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足之處。重視課程意識,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有效的二次開發,挖掘出教材后面的精髓,放大、加深、擴展、聯系。這樣所開發的內容可以作為教材的有益和必要補充,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挖掘潛力,舉一反三,獲得厚實、立體的語言知識。
四、利用情感策略,達到文化理解
情感策略指外語學習者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調動一切積極的情感因素,使自己融入到異文化學習的氛圍中,從而促進文化的習得。所謂移情(empathy),就是設身處地體味別人的苦樂與境遇,將自己代入他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文化理解就是這樣一種“移情”過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充分認識異文化差距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找尋與學生身邊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方面的文章作為教材的補充,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如《珍珠港》(Pearl Harbor)、《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勇敢的心》 (Brave Heart)、《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等等。
當然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他們正確對待文化差異。誠如未來主義思想家托夫勒指出的:“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和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人的手里,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達到的目的。”幫助學生甄別英語資源,形成健康的、辨證的、具有正確價值觀的思想,這是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美國語言學家Rod Ellis在《在第二語言習得概論》一書中說:“對所學語言的文化和社會習俗感興趣的語言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成功可能性更大。”英語新聞恰恰是非常稱職的英美文化使者。報刊雜志的信息既新又快,英語文化教學資源十分豐富。我們也可以開設閱讀課或將學生帶到電子閱覽室,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積累相關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現在的高中生對計算機和網絡非常感興趣,學校和家長對游戲非常敏感,大都持否定態度,但如果能正確引導,學生也能從玩游戲中學到不少英語文化知識。互聯網上的大部分信息是以英語作為媒介傳輸,國際著名報刊網站發布的時事新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圖文并茂,引人入勝,它們的語言是實際生活中語言的真實反映,為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知識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輔助課堂教學能夠讓學生最大限度、最大范圍地接觸到實際運用中的英語文化知識,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利用互聯網還可以在國際網站找到筆友,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或參加網上用英語進行的交流活動,增強英語的表達能力,把自己融入一個真實的英語世界,像體驗母語那樣去感受英語文化,從而拓寬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