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洋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貿易與環境的沖突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然而,這對表面看似不可調和、此消彼長的經濟與環境的問題,實質上是具有一致的目標,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本文概述了貿易與環境之間“殊途同歸”的關系,并引述近三十年中國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的相關實證分析,來印證其在中國經濟上的適用性。
[關鍵詞]貿易自由化 環境保護 相互促進
20世紀30年代,Dennis和H.Robertson首次提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命題,隨后很長時期,自由貿易被認為是有益于一國經濟增長的因素,而被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展,然而,隨著全球20世紀70年代以來,貿易和投資的在全球范圍的迅猛發展,傳統的以過度開發和消耗資源、以高環境污染換取高產量的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遭到全球范圍的質疑與抨擊,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類全球性組織(如聯合國、WTO、OECD等)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超過了對貿易增長的關注,環境保護者紛紛指責貿易自由化是造成環境惡化的元兇之一,經濟學家也相繼論證出貿易自由化危害環境的作用機制。貿易自由化背景下的貿易與環境果如其然的不可調和么?
一、貿易自由化促進環境保護的開展
Grossman和Krueger(1991)對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環境效應分析和研究,從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三方面分析了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按照比較優勢理論,貿易使各國利用其比較優勢的資源從事產品和勞務的專業化生產,每個國家通過自由化貿易來實現生產的規模效應,可以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為佐證;貿易自由化還可以改善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使得綠色、環保的產品的生產增加,從而改善一國原有的、不利于環境保護的產品生產結構,長期的資本積累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①;最后,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各國可以引進外國先進的環保技術、吸引國外環保意識較強的企業進入投資,推動清潔技術的傳播,從而改善環境,鄭偉騰、趙滌非對的研究反映,貿易開放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污染密集型行業的單位產值的污染排放就會減少13個百分點。吳竑通過數學建模,用博弈論分析出:在長期,企業為了在市場上求生存,爭份額,得利潤,保護環境將是企業的整體最優選擇,在貿易自由化下,企業獲得了利潤也存進環境質量不斷提高,貿易自由化給了微觀個體一定的激勵來保護環境。從中國貿易開放的實證上看,貿易開放對產業結構和生產減污技術的影響都有利于環境的改善,但結構效應和基數效應并不顯著。何正霞、許士春對1990年~2007年我國經濟開放對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環境,而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環境,但是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的共同作用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改善。
二、環境保護對于實現貿易自由化的目的有著促進作用
首先,要明確的是,貿易自由化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其次,環境保護并不必然導致貿易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嚴格的環境規制并不是一種貿易壁壘,建立在環境成本未加成到總成本上而形成的比較優勢,并不能反映生產的總成本,因而基于這種比較優勢的產品的貿易,相當于產品出口國在對產品進行隱蔽的補貼,這看似是自由的貿易實際上違反了貿易自由化的原則(消除非貿易壁壘),而只有把商品的環境成本加在了單個商品上,使得商品的價格更能夠反映出生產商品的成本,這樣形成的有競爭力的產品才是真正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貿易品,才能在貿易自由化的基礎上實現帕累托最優。所以,環境保護是在宏觀層面糾正原本的貿易非自由化行為。
在微觀層面上,從長期動態的角度來看,環境保護通過刺激綠色技術來提高出口企業競爭力,通過改進工藝、高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成本來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通過差異化的生產來細分市場、提高市場份額、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通過技術轉讓來獲取收益等。從傅京燕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環境規制與我國的產業競爭力的實證分析來看,環境規制對我國的不同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對化工產品、運輸設備和機械電氣設備中的消費品帶來的是機遇,對化工產品、運輸設備和機械電氣設備的中間產品或工業用品帶來的影響不大,而對紙制品、漁業產品、紡織服裝、皮革制品和橡膠及塑料制品帶來的挑戰較大。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環境保護的結構效應。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貿易自由化(本質為經濟發展問題)確乎顯得不那么重要,但是通過本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從理論到現實,都是目標一致、可以調和的,但是在成功的協調環境和貿易這一問題上,我們的確還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鄭偉騰,趙滌非.中國對外貿易的環境效應及其路徑實證分析[J].亞太經濟,2009年第6期
[2]吳竑. 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博弈分析[J] .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9年第3期
[3]何正霞,許士春.我國經濟開放對環境影響的實證研究,1990-2007年[J].國際貿易問題 2009年第10期
[4]關銳.環境保護對貿易產品競爭力的影響探析[J].人口與經濟,2009 年增刊
[5]傅京燕.環境規制與產業國際競爭力[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