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要素,只有解決了人才問題,合作社才能又快又好地發展。
近日,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驗交流會議上指出,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在人才,尤其需要有一個既具備企業家的頭腦和眼界,又辦事公道、富有奉獻精神的好帶頭人。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領域十分廣泛,涉及生產、消費、供應、銷售、信貸、保險等各個領域。合作社需要一批會管理、懂技術、懂法律、懂銷售的復合型人才帶動合作社發展。在我國,合作社的大部分成員由農民組成,很多合作社的負責人初高中畢業,由于缺乏管理、市場、技術、財務等知識,導致了合作社生產手段落后、品牌培育滯后、市場信息不靈、生產具有盲目性、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產銷渠道不暢通,影響了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合作社需要大批優秀人才支撐發展。現實情況是,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吸引人才方面卻遭“冷遇”。有合作社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合作社渴望延攬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但由于合作社地處農村,工資待遇不高,自身規模小,招聘大學生就顯得困難重重。一些合作社即使招聘到大學生,也留不住。
合作社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前來加盟呢?相關部門應引導合作社積極創造條件,優化發展環境,用規范發展的好勢頭留住人才,讓高學歷人才看到發展前景。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具有季節性,一年中很長時間較清閑,所以經營多樣化,讓人才擁有更廣闊施展才能的空間,才能留住人才。天津市曙光沙窩蘿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樹光認為,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高端市場銷售人才,于是聘請了天津南開大學畢業的碩士生李耀勇擔綱市場總監。李耀勇告訴記者,他之所以愿意留在合作社是因為看到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客觀上講,由于受成本因素和比較效益的影響,多數合作社并不能單純靠提高工資待遇來吸引人才,而是需要靠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以浙江省為例,2010年11月,該省出臺《關于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專科以上學歷、年齡35周歲以下,自愿從事種植養殖業生產經營工作的大學生,和省市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為其辦理相應社會保險、年基本報酬不少于2萬元;對經濟欠發達和其他縣市區的大學生每人每年分別補助1萬元和5000元,連續補助3年,從事基層農技服務工作3年以上、群眾滿意的大學畢業生,可以采取定向公開招聘的方式充實到縣鄉級農業公共服務機構。這項措施,吸引了很多高校畢業生紛紛投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事業中來。
在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驗交流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還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強現有人才培養,將所有縣級以上示范社理事長輪訓一遍,重點圍繞合作社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種養能手素質提升,著力培養一批合作社領軍人才;積極引進外部人才,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一批專業合作社發展急需的實用人才,培育一批合作社的職業經理人。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經營管理人才與生產技術人才兩手抓。
人才是第一要素,只有解決了人才問題,合作社才能又快又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