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 王曉菁
[摘要]調節貨幣供應量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我國居民的消費價格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采用2008年1 月至2012 年4 月的月度數據,針對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M2的變化對CPI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影響。
[關鍵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貨幣供應量 滯后期效應
一、相關簡介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參照國際通用原則,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將我國貨幣供應量指標分為以下四個層次:(1)M0:流通中的現金;(2)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3)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托類存款;(4)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從貨幣供應量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擴大貨幣供給量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增加基礎貨幣,二是提高貨幣乘數。
消費價格指數是根據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消費物價指數測量的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包括200多種各式各樣的商品和服務零售價格的平均變化值。這200多種商品和服務被分為8個主要的類別。在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時,每一個類別都有一個能顯示其重要性的權數。這些權數是通過向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個人調查他們購買的產品和服務而確定的。消費物價指數的計算公式為: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采用的是固定權數按加權算術平均指數公式計算,即K拔=ΣKW/ΣW,固定權數為W,其中公式中分子的K為各種銷售量的個體指數。
二、貨幣供應量與CPI之間的傳導機制
從傳統的費雪交易方程式MV=PY可以看出,在貨幣流動速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實際上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個制度變量,短時間內變化不大),貨幣供應量速度變化與價格水平變化具有下列關系:dm/M=dp/P+dy/Y。其中dm/M、dp/P、dy/Y分別代表貨幣供應量、價格水平和產出的變化。從直觀上來看,在社會商品生產一定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增加會直接導致價格水平的上升。從傳導機制來看,貨幣供應量增加從三方面對CPI產生直接或潛在影響:一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可能會使實際利率降低,刺激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增大會使上游工業品價格指數上漲過快,從而導致下游的CPI面臨上漲的壓力,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這種現象較為明顯;二是貨幣供應量增加會使居民通脹預期增強和財富效應顯現,社會消費需求增大,直接對CPI上升產生直接推動力;三是本國貨幣供應量增加使本國貨幣有貶值趨勢,從而刺激出口抑制進口,影響國內商品市場的供求關系,對國內商品市場的價格水平產生影響。
從CPI的構成來看,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服、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類與居民生活消費密切相關的商品,貨幣供應量變化對不同商品的影響有所區別。因此,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CPI影響可能有一個時滯,即潛在購買力的貨幣轉化為現實購買力的時間跨度,因為決定這個時滯的因素較多且較為復雜,與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習慣、消費結構等因素密切相關,但從總體來看,影響貨幣供應量變化對居民消費價格水平變化的因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消費者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如果消費者預期未來通貨膨脹水平較高,居民會提前消費,那么貨幣供應量變化對價格水平變化影響時滯較短,反之則較長;另一方面是社會消費結構情況,如果整個社會處于消費結構升級階段,貨幣供應量變化對價格變化影響則存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滯。
三、我國CPI與貨幣供應量的情況
2012年中國CPI指數:
2012年2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月份宏觀經濟數據。2012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4.5%。
2012年3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
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下降0.1%。
2012年4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6%。
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上漲0.2%。
2012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4%。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下降0.1%。
伴隨著CPI同比開始進入回落通道,預計下半年通脹將重回2時代。相應地,在目前的形勢下,今年的貨幣政策將由名義上的“穩健”轉變為實質性的“寬松”,6月降息政策或將啟動。(以下圖表來自東方財富網)
2011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貨幣信貸增長速度明顯低于上年同期。2010年2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幅比上月末低1.46個百分點,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9.78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的增幅比上月末上漲1.97個百分點,但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19.42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47270.24億元,同比增長10.27%,增幅比上月末下降9.03個百分點,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11.71個百分點。201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47.1萬億元,同比增長9.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4%。
根據在國家統計局和東方財富網收集到了從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的CPI和貨幣供應量的相關數據,我用表格作了相應統計,以便幫助我對數據的分析以及模型的構建。
四、模型構建
我國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M0、M1 和M2。我國將M2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達到穩定物價的目標。所以我選擇我國2008 年1月至2012 年4月的M2和CPI的月度數據作為分析的基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以M2和CPI來表示,并且對數據取對數,是為了消除模型的數據出現異方差,用(LN+變量)來表示,并且采用時間序列數據,為減少數據處理過程中的誤差,先對數據做平穩性檢驗,再做協整檢驗來分析變量間存在的關系,然后便可以建立模型分析M2變化對CPI影響的時滯。
筆者先對此數據做了最小二乘回歸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可由該模型看出,解釋變量X(即貨幣供應量)對Y(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解釋能力不太好,X對Y的相伴概率高于5%,擬合優度很低,DW檢驗相距2也是挺遠的,F統計量也很低,其相伴概率也超過了5%,看上去模型基本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可是,當我們看其實際值,擬合值和殘差的圖像時,發現了一些問題,如下圖:
從圖中可看出實際值和擬合值的波動幅度以及波動步調基本一致,可就是差了一個區間,所以從圖像我猜想M2的變化對CPI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影響。有了這個猜想后,我先檢驗M2與CPI的平穩性。
筆者先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它的平穩性,以保證分序列之間確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我運用Eviews5.0 進行ADF 的檢驗,檢驗結果如下面表1 所示:
根據判斷標準,該序列Y是符合平穩標準的,所以可以使用。
同樣的方法檢測序列X,如圖:
從結果可以判斷序列X有單位根,所以對序列X進行一階差分序列平穩性檢驗,如下圖:
根據判斷標準,此時該序列X是是符合平穩標準的,所以可以使用。
筆者用EGNR法對M2和CPI進行協整檢驗。筆者先用CPI對M2進行回歸,然后對其殘差做ADF 檢驗,結果如表2 所示。在1%水平、5%水平和10%水平的顯著水平下,t 檢驗統計量值均小于相應的臨界值,所以拒絕原假設,表明該殘差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即說明M2和CPI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從結果可判斷序列e無單位根,序列X與序列Y協整。
既然M2和CPI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為了考察M2對CPI的影響,我選擇用M2的月增長量M2Z作為解釋變量,以CPI月度同比指數CPIZ為被解釋變量進行深入研究。
首先估計回歸模型:CPIZ=α+βoM2Z+U,結果見表3。從回歸結果來看,M2Z的t 統計量值為-1.64相對于常數項C 的t 統計量值175.67不顯著,表明當期M2的變化對當期CPI的影響在統計意義上不明顯。
為了分析M2變化對CPI的滯后性影響,我對6個月的分布滯后模型進行驗證比較,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上圖回歸結果來看,M2Z各滯后期的系數逐步增加表明當期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逐步顯現,但各滯后期的系數的t統計量值不顯著,因此還不能據此判斷滯后期究竟有多長。所以我再做12個月的分布滯后模型的估計,結果如下:
從上表得知,由M2Z至M2Z(-9)的回歸系數都不顯著異于零,而M2Z(-10)的回歸t 的統計量值為1.89E-05,在5%水平的顯著水平下拒絕系數為零的原假設,這是我用分布滯后12個月的模型進行分析總結所得出的結果。這可以說明,當期M2的變化對CPI的影響是在10個月之后才明顯表現出來的。
為了研究M2對CPI影響的持續性,觀察表格。根據表中數據可得知,t 統計量值顯著是從滯后10個月開始的,一直到滯后12個月為止;通過回歸系數也可了解到廣義M2的變化對CPI的影響在滯后12個月達到了最大值。
五、結論分析
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對消費價格指數的滯后性分析,了解到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滯后性,滯后期大約為10個月,且有持續的滯后影響,持續的長度大約為3個月,其影響力度先遞增然后遞減。綜上所述,我們不僅要注重合理選擇貨幣政策的中間變量,以求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優化流通效率,重視流動性疏導;而且也要加強對貨幣供應量的預測研究,保證其與經濟增長目標之間的協調性;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政策之間的相互協調與配合。在考慮到時效性的情況下,在執行經濟政策的過程中要多加謹慎,并加強對國內外經濟走勢和各個經濟領域發展狀況作出提前分析和判斷。要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并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制定相關的有效政策,以保證政策的有效、順利的執行,以促使我國經濟有效、高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國華.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理論討論,2005(1)
[2]牛筱穎.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產出之間關系的檢驗[J].統計觀察,2005(11)
[3]王學青.關注貨幣政策的“時滯”效果[N].上海證券報,2009.4.10
[4]黃小雄. 關于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指數反常規關系問題研究[ D] . 湖南大學碩士論文, 2006.
[5]黃鳳忖. 我國經濟增長與貨幣供應量的依存度分析[ J] . 經濟縱橫, 2004, ( 10) : 95-96.
[6]任立民. 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物價的協整研究[ J ] . 赤峰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09, ( 3) : 91-92.
[7]袁晉華.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1996(2)
[8]李子奈, 潘文卿. 計量經濟學[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00:146-153
作者簡介:王巧(1991-),性別:女,籍貫: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大學09級本科生
王曉菁(1991-),性別:女,籍貫:浙江省杭州市,貴州大學09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