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培穎
【摘 要】 文章以貴州苗族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為出發點,探析造成目前貴州廣大苗族農村金融信用脆弱的主要原因,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來參與構建苗族農村信用體系。提出只有建立良好的信用體系,才能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只有苗族農村金融發展了,才能促進苗族農村經濟增長的基本發展路徑。
【關鍵詞】 苗族文化; 農村金融; 信用
貴州是我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省,貴州苗族人口420萬,苗族是貴州31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同時貴州苗族人口也占國內苗族人口的53.47%。一直以來在我國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民族文化對本地區經濟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針對貴州苗族農村普遍存在經濟落后,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普遍脆弱的現狀,探索如何利用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來構建苗族農村地區金融信用體系,并提出利用苗族特有文化構建苗族農村地區金融信用體系的基本設計思路和具體操作步驟,從而推動苗族農村地區金融良性發展,以優良的金融生態環境帶動苗族農村地區城鄉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剖析造成貴州廣大苗族農村金融信用脆弱的主要原因
從早期的古典經濟學算起,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有兩種機制作用一直備受關注,一方面是貨幣影響經濟的機制,另一方面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根據這兩種機制大體上可將金融增長與經濟增長觀點分為金融無關論、金融促進論與金融從屬論。然而對于絕對貧困的貴州,尤其是廣大苗族農村地區,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導致該地區經濟的極端落后。長期以來少數民族農村的信用意識淡薄,信用體系缺失,苗族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惡化,從而嚴重地制約了農村信貸,鄉鎮乃至縣各大商業銀行網點紛紛撤離,即使留存下來也變成了純粹的攬儲器和“抽血機”。苗族農村各金融主體經營思想基本上是高攬儲低貸放,大部分貸款投放到縣城及以上經濟,即使鄉鎮保存下來的郵儲銀行也完全是只存不貸。不難看出貴州現在的苗族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不但沒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相反還使得極度困難的苗族農村地區金融資本更是雪上加霜。可以說苗族農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還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苗族是貴州第一大少數民族,占全國苗族人口的一半多,廣大苗族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貴州“十二五”期間整體發展戰略。
貴州廣大苗族農村金融信用脆弱的主要原因:首先,貴州苗族農村極端落后的經濟基礎導致可用于抵押擔保的標的物缺失,同時農民資金奇缺無法開展農村互助合作;其次,金融機構人員素質普遍低下,帶來對信貸制度的教條和刻板理解;再次,地方政府對金融的支持能力有限;最后,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信貸成本高,信貸風險大。
二、利用苗族傳統文化構建苗族農村地區金融信用體系的思路
(一)利用苗族管理文化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現代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復雜信用關系上的經濟。因此,在金融生態建設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極為重要,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是金融生態有序進行的前提。社會信用不僅需要道德約束、法律約束,在民族地區更需要民族文化來約束。因此在苗族地區要充分利用苗族村寨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立以寨主信用、寨老信用、苗寨委員會信用和苗寨會員信用為一體的金融信用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普遍存在的信用體系中最難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苗族村寨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寨主是苗族村寨的最高管理者,寨主的形成有世襲制,也有推選產生的。無論哪種方式產生的寨主,必須由德才兼備、熱心苗族文化傳承的人擔任。寨主主要負責牽頭管理整個村寨的民族文化、民風民俗、節慶活動,有義務協助政府部門組織活動,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化,帶領全村人增收致富;調解村寨糾紛、懲罰等事務主要是寨主召集寨老們聚在一起討論,對于寨主的決定,寨老的意見起重要作用。而苗族寨老通常由村寨中年高德劭者擔任,有公推和自然形成。寨老主要是負責主持制定維護本村寨社會治安、公私財產分配、倫理道德的族約寨規;主持召開村民大會,制裁違背族約寨規的人和事,調處村民內房族之間糾紛;代表本村寨調處與鄰村寨之間的矛盾和糾紛,當村寨鄰里之間或房族之間因財產、債務等問題引起矛盾和糾紛時,出面召集當事人雙方會議進行調處,按族約寨規裁決和處罰,并負責裁決的執行;活路頭是寨中的勤勞致富和養殖種植能手,可以全面指導養殖種植,在村民中通常是致富的榜樣。
利用苗族管理文化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基本步驟:
1.成立苗寨會。苗族農村根據地域成立苗寨會,苗族個體工商戶和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加入苗寨會,成為苗寨會員,與寨會簽訂族約寨規,接受寨會的統一管理和監督。
2.建立苗寨會委員會管理制度。以寨主、寨老、姓氏家族長、活路頭和村民代表組成苗寨會委員會,實行苗寨會委員會管理寨會制度。寨會委員會成員都是有事理事,無事生產,無償服務,沒有奉祿,也沒有特權。
3.各苗寨委員會與地方農村金融機構簽訂金融互惠互利信貸協定。約定本寨會員儲蓄必須存入該金融機構,而該金融機構則向會員提供優惠利率的信貸服務和寬松的信貸額度。
4.寨會會員要從金融機構貸款時,向金融機構貸審委員會提出申請,金融機構貸審委員會預審通過后,通過苗寨委員會對申請人資格和信用情況進行咨詢審查,苗寨委員會通過表決,簽字建議金融機構給以申請人信貸額度和期限。
5.金融機構根據苗寨會委員建議的信貸額度和期限向申請人發放貸款,同時按每筆信貸資金的一定比例(如0.5%)向苗寨會委員會劃撥咨詢服務費。該費用除極少部分用于苗寨委員會日常會議之外,其余大部分作為本寨會風險信貸基金,存入該金融機構。
6.如果貸款人未能及時足額還貸,金融機構將告知苗寨委員會督促貸款人還款。如果貸款人仍未履行還款合同,苗寨委員會可建議金融機構走司法程序,處置貸款人財產后,仍有欠款的,苗寨委員會將動用本寨會風險信貸基金代還。苗寨委員會依照族約寨規將對惡意不還貸人進行處罰,甚至取消會員資格。這對生活在苗族農村社會長期形成的互助互惠方式下的家庭來說,無疑是最大的信用損失。
(二)根據長期以來形成的苗族村寨鄰里之間互助、換工、互惠習俗,結合苗族特色產業建立各種產業協會,金融機構要主動探索各專業協會內聯保互保制,培育苗族農村地區金融市場有效需求
苗族人民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的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苗族村寨鄰里之間互助、換工、互惠的習俗,這為農村金融機構探索協會內聯?;ケC制提供了文化背景。苗族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要積極利用目前已經建立的黔南苗族歌舞協會、黔東南苗族斗牛協會、苗族銀飾協會、苗族飲食文化協會及各種苗藥種植養殖協會等,探索在各種協會內部開展信貸聯?;蛘呋ケDJ健=鹑跈C構同時要協助地方政府發展苗族特色產業,積極培育苗族農村地區金融市場有效需求。
(三)弘揚苗族人民勤勞致富、笑懶不笑貧的民族文化傳統
建議地方政府將政府扶貧資金主要用于提高農村金融信貸風險基金和政府扶貧項目貸款貼息上。這樣不但可以防范借貸風險,還降低借貸成本,而且也提高了扶貧資金使用效率。由于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已經實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此各寨主、寨老、活路頭要積極建議政府把目前的治標扶貧原則改為現代化邊界推進式的治本扶貧原則,即扶貧目標不是誰貧扶誰,而是誰有意愿脫貧,政府就應該給予合理的幫助扶持。例如張三家比李四家貧困,李四家想搞規模種植而張三家沒有勞動致富意愿,政府有限的扶貧資金,不能同時扶持張三家和李四家。按過去的治標扶貧政策,應該先扶張三家,因為張三家更貧窮;但按照治本原則,就應該扶持李四家。這樣一來李四家比張三家更具有示范外溢效應,李四家的積極脫貧會促使張三家產生對未來的期望,看到勞動致富的前景。應積極改變現有的政府資金扶貧主要模式,只有將政府扶貧資金主要用于提高農村金融信貸風險基金和政府扶貧項目貸款貼息上,大力支持和發展苗族特色產業,弘揚地方民族文化,才能既體現效率與公平,又維護市場激勵機制,同時還消除“等、靠、要”之類返貧的貧困文化,提高政府有限扶貧資金效率,為苗族農村地區積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徹底改變作為貧困根源的“貧困文化”。
三、苗族農村地區信用體系構建對地方經濟建設的意義
對于地處西部且農村人口占絕對比重的貴州而言,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貴州“十二五”期間整體發展戰略。應充分利用苗族特有的管理文化來構建苗族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從而推動苗族農村地區金融良性發展,幫助苗族農村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資金、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城鎮化戰略。只有苗族農村經濟總量增加了,才能推動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步伐。苗族農村經濟體發展壯大,將會促使苗族農村資金在供應量上放大,同時也會促使苗族農村資金在需求量上放大,從而增強貨幣創造能力和苗族農村資金的使用效率,最終實現苗族農村經濟體系內資金的穩定、健康、自主、有序的乘數循環流轉,從根本上改善苗族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最終實現以優良的金融生態環境帶動苗族農村地區城鄉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經濟歷史性跨越的戰略目標,同時也為其他民族自治地區農村信用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夜檳榔.雷山縣西江苗寨寨主文化[DB/OL].http://bbs.3miao.net/t—
hread—47039—1—1.html,2010—03—12.
[2] 陳新華.江西老區扶貧的主要模式與啟示[J].江西經濟研究,2008(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