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娟
【摘 要】 文章以2007—2009年深市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檢驗了內控報告披露的內控質量與盈余質量的關系,以及內控報告能否為信息使用者帶來增量信息進而影響資本成本。結果發現該類企業內部控制報告的披露未對盈余質量產生影響,投資者并不認可企業披露的內控自評報告,但內控鑒證報告能夠降低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這些結果表明企業沒有實現內部控制報告的有效披露,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控報告缺乏有效披露的實現機制。
【關鍵詞】 內部控制報告; 盈余質量; 權益資本成本
一、引言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內部活動,外界難以觀察。我國監管部門近年來發布一系列內部控制規范指引,希望通過要求企業定期披露內控效果的方式促使其改善內控質量,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恢復公眾對資本市場的信心。
而信息實現有效披露是復雜而困難的。其中,自愿性信息披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中既有能激勵企業如實披露信息的正向影響因素,也有促使企業投機披露的負面影響因素。強制性信息披露的目標是實現信息披露的公平及整體效率提高,但管制干擾了市場的自我調整,可能會產生無效的信息披露,而且管制本身的適當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等問題在不斷受到質疑。那么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控信息披露效果究竟如何呢?現有的內控信息披露規范恰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檢驗中小企業內控信息披露效果的機會。
二、文獻回顧
內部控制報告披露的有效性包含兩層含義:內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與內部控制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內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是指內控報告如實反映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運行情況;內部控制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是指內控報告給信息使用者帶來增量信息。以下從這兩個角度對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分析。
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有效性的研究多是從內控信息披露與盈余質量的關系展開分析檢驗的。
Jiambalvo(1996)認為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限制管理層通過凌駕于內控而進行盈余操縱的能力。Bell和Carcello(2000)發現無效的內控環境中公司發生財務舞弊報告的概率增加。Doyle等(2007)發現內部控制缺陷與較低的應計質量呈正相關關系,并且這種相關關系在兩種情況下更顯著:一是當內控缺陷是與控制環境或總體財務報告過程聯系的、難以被審計發現的公司層面內控缺陷時正向關系更加顯著;二是當內控缺陷披露是在遵守302條款,由管理層主動披露時正向關系更顯著,這可能是因為404條款下獨立審計師對內控進行審計的要求使得管理層和獨立審計師都提高了謹慎,設置了較低的內部控制缺陷標準。Ashbaugh等(2008)研究了內控缺陷及其改善對應計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好的內部控制會帶來高的應計質量,在沒有內控缺陷時財務報告更加可靠。國內學者張國清(2008)基于信號傳遞理論分析,研究了內部控制質量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并沒有伴隨高質量的盈余,內部控制質量得到改善并沒有伴隨盈余質量的提升。張龍平等(2010)研究了內部控制審計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結果發現首次執行內控審計的公司在其審計行為發生的當年會計盈余質量會有提高,由此得出結論,內控審計可以改善公司盈余質量。
關于內部控制信息傳遞有效性的研究多是基于內控報告降低了信息不對稱,進而產生市場反應展開分析檢驗的。
Wills等(2000)認為披露內部控制報告有利于使投資者確信公司處于有效的控制之中,進而可以增加企業價值,良好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股價有正相關性。Ashbaugh等(2007)發現披露內控缺陷的公司會經歷一個顯著的資本成本的增加,而且結合內控缺陷披露的決定因素,最不可能存在缺陷的公司在披露內控缺陷后會有更高的資本成本的增加。Ogneva等(2007)發現當控制了與內控缺陷相關的公司特征變量和分析師預測偏差后,公司是否披露內控缺陷與權益資本成本無關。Hammersley等(2008)研究了資本市場對內控缺陷披露及缺陷內容特征的相應反應,發現資本市場對內控缺陷披露有明顯的負向反應,并且隨著內控缺陷嚴重程度加劇,負向反應程度更大。Beneish等(2008)研究了內控缺陷對信息不確定的影響及相應的經濟后果。結果發現302條款下披露內控缺陷的公司經歷了顯著的負向異常回報率,權益資本成本也異常增加,而404條款下披露內控缺陷的公司沒有發生這類反應。這說明較小的公司由于信息不確定程度高,內控信息的披露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國內學者陳共榮等(2007)對2006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進行分析,考察了資本市場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結果發現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年報披露日前后的累積超額收益越顯著為正。馮建等(2008)發現充分的內控信息披露具有正面的信息含量,會對公司股價造成正向影響,而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對股價影響較弱。吳益兵(2009)以2007年度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檢驗了投資者是否對企業披露的內部控制自評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有所反應。結果表明內控自評報告的披露沒有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也不能降低資本成本,而內控審計報告的披露能夠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黃壽昌等(2010)以2007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以股票交易量和價格波動代理信息不對稱程度,考察內部控制報告自愿披露能否向投資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結果發現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報告的上市公司有著更活躍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價格波動。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國外的研究主要是從內控缺陷這一負面信息披露的角度展開研究,結論較為一致:企業披露的內控質量與盈余質量存在正向關系,披露內控缺陷的公司會經歷異常的負向回報。302條款和404條款下公司披露內控缺陷的市場效應有區別,透明度較差的小公司披露的內控信息更具價值。國內的研究多從內控信息披露充分可靠程度這一正面角度展開檢驗,對于披露的內控質量與盈余質量關系研究較少,且結論并不一致。在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內控信息披露的市場效應時,基本認可內控信息的披露為投資者帶來增量信息,市場會對該類信息產生反應,但企業權益資本成本變化的結論不一致。
我國現有內部控制報告披露效果的研究基本都是針對主板上市公司進行的,而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信息環境、公司特征等都與主板上市公司存在差異,公司在進行內控信息披露時可能會有不同的成本效益權衡,采取不同的披露策略。國外的研究也發現不同規模的公司在披露內控信息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PCAOB(2004)指出,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存在實質性缺陷時,發生重大財務報告錯報的概率增加。因為較為無效的內部控制下公司可能會缺乏足夠的制度安排、培訓活動和勤勉的員工,管理層無法確定可靠的成本收益,結果無意造成了財務信息的不可靠及噪音。而且,當公司內控較弱時,管理層容易凌駕控制措施,故意作出有偏的會計估計以滿足其基于財務報告的機會主義目標,如調高盈余或“洗大澡”。因此,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當公司內控質量較弱時,盈余質量也會降低。
那么當企業進行內部控制評估,對外披露其內控處于有效狀態時,如果企業是如實披露內控情況,這類公司的盈余質量應該更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公司內控自評報告中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與盈余質量正相關。
除了披露內控自評報告,企業還可以選擇披露內控鑒證報告。之所以引入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內部控制審計,是考慮到作為第三方外部審計師具有的獨立性能夠增加信息披露的可信度。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取決于兩點:審計師的監督力量和審計聲譽(Ann,William et al.,2004)。監督力量使會計師事務所有能力對企業內控情況進行準確判斷,審計聲譽促使會計師事務所如實反映內控情況。因此,通過事務所提供內控審計服務,內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得到加強。
假設2:相較于僅披露內控自評報告的公司,同時披露內控自評報告與內控鑒證報告的公司披露的內控質量與盈余質量相關程度更高。
一般說來,內部控制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影響企業的資本成本。第一,通過改變投資者對企業風險的預期影響資本成本。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限制內部人機會主義的會計選擇,降低信息風險,改善投資者關于企業未來現金流的預期進而影響資本成本。第二,通過改變企業的現金支出影響資本成本。當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時,公司需要花費代價糾正問題,并且注冊會計師會對存在內控缺陷的公司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Hogan and Wilkins,2006),這些現金支出導致了企業資本成本的上升。
如果企業披露的內控信息能夠緩解信息不對稱,帶來投資者需要的增量信息,使得投資者能夠正確估計企業價值,降低投資者的信息風險,最終資本成本會降低。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3:公司內控自評報告中披露的內部質量與企業的資本成本負相關。
外部審計師在進行企業內控的有效性審計時,由于其具有的專業能力和對聲譽的保護動機,投資者可能對企業披露的內控鑒證報告認可程度更高。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4:相較于僅披露內控評估報告,同時披露內控自評報告與內控鑒證報告的公司披露的內控質量與資本成本相關程度更高。
四、研究設計
(一)盈余質量與權益資本成本的度量
盈余有多種特征表現,如盈余持續性、可預測性、平滑度、穩健性等,盈余管理行為是導致盈余質量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采用修正瓊斯模型估計操控性應計利潤,取絕對值得到盈余質量的度量指標DA。該值越大,表明盈余質量越低。
現有實證研究中對資本成本的估計主要有兩類方法:第一類方法是根據市場風險收益率模型計算的已實現(ex—post)資本成本,但已實現的平均收益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第二類方法是根據市場價格和公司財務數據貼現模型計算的事前(ex—ante)資本成本。本文采用PEG模型(Easton,2004)估計權益資本成本。
根據PEG模型,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RPEG可由以下公式計算得到。
RPEG=■
其中,P0為當期的股票價格,eps1與eps2分別為一年后與兩年后的預期每股收益。
(二)模型設計及變量說明
為了檢驗假設1企業在自評報告中披露內控有效是否會伴隨較高的盈余質量,本文構建如下模型:
DA=α0+α1ICE+α2LnA+α3Lev+α4Merge+α5Instish+α6Growth
+α7Atype+α8Finance+α9ST+α10
ROA+α11Control+α12Foreign+ε(1)
為了檢驗假設2公司在進行內控自評的基礎上引入內控審計是否更能提高披露的內控質量與盈余質量的相關程度,本文構建如下模型:
DA=α0+α1ICE+α2ICA+α3M—
erge+α4Instish+α5Growth+α6Fina—
nce+α7Atype+α8ST+α9ROA+α10
Control+α11LnA+α12Lev+α13Foreign
+ε(2)
模型(1)與模型(2)中測試變量ICE指披露內控自評報告并宣稱內控有效,ICA指披露內控鑒證報告并宣稱內控有效。在企業如實披露內控質量的情況下這些變量的系數應該為負,表明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降低可操控應計,提高盈余質量。
為了檢驗假設3企業在內控自評報告中披露的內部質量與企業的資本成本負相關,本文構建如下模型:
RPEG=α0+α1ICE+α2LnA+α3Beta+α4BM+α5Lev+α6Atype+α7
Merge+α8ROA+α9Control+α10Foreign+α11OwnCon+α12Zind+α13Auditc+α14Indp+ε(3)
對于假設4,構建如下模型進行檢驗:
RPEG=α0+α1ICE+α2ICA+α3
LnA+α4Beta+α5BM+α6Lev+α7
Atype+α8Merge+α9ROA+α10Control+α11Foreign+α12OwnCon+α13
Zind+α14Auditc+α15Indp+ε (4)
具體的變量說明見表1。
五、實證結果分析
(一)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2007—2009年深市的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執行以下篩選程序:1.剔除所需數據不全的上市公司;2.剔除計算得到的權益資本成本為負值的公司。另外,對于連續變量,用[1%,99%]進行Winsorized,以緩解異常值的影響。最終獲得432家樣本公司,其中披露內控自評報告并明確宣稱內控有效的382家,披露內控鑒證報告的230家,注冊會計師全部認可內控有效。
本文所需數據來自深交所網站、CISMAR數據庫和Wind數據庫。
(二)描述性統計
筆者對各研究變量進行了總體描述性統計,具體見表2。DA的均值為8.12%,權益資本成本均值為11.37%。
然后,對研究變量進行了分類描述性統計,具體見表3。結果顯示內控自評報告披露組的盈余質量與未披露組的盈余質量無顯著差異,內控鑒證報告披露組的盈余質量與未披露組的盈余質量也無顯著差異,初步表明內控報告披露行為并未改善盈余質量;內控自評報告披露組的權益資本成本顯著大于未披露組的權益資本成本,內控鑒證報告披露組的權益資本成本顯著小于未披露組的權益資本成本。這些結果部分與前文假設相反。
筆者計算了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發現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
(三)多元回歸分析
對模型(1)—(4)做了OLS回歸檢驗,結果見表4。
所有基于內控報告披露的內控質量與盈余質量存在正向關系的假設都未得到支持。模型(1)結果顯示公司披露內控自評報告未能降低應計項目;模型(2)結果顯示引入第三方進行內控審計并不能改善盈余質量。另外,當報表由“四大”審計時公司的盈余質量相對較高;公司的資產負債率、ROA與DA存在正向關系,ST類公司的盈余質量較差。
模型(3)結果顯示公司披露內控自評報告并未降低其權益資本成本;模型(4)結果顯示引入第三方進行內控審計可以降低企業權益資本成本,并且當報表是由“四大”審計時權益資本成本進一步降低。
由此,筆者發現除了假設4得到部分支持外,其他假設都未得到驗證。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無論在內控自評報告或是在內控鑒證報告中披露的內控質量都未與盈余質量存在相關關系;投資者并不認可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內控自評報告,沒有因該類企業宣稱內控有效而降低對該類企業的風險回報要求,但投資者對經過事務所審計的內控鑒證報告有所反應,當公司披露內控鑒證報告并宣稱內控有效時,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降低。另外,發現不同類型的會計師事務所(“四大”與非“四大”)對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和權益資本成本會產生不同影響,而針對主板上市公司這種影響是否存在結論并不一致(王艷艷、陳漢文,2006;劉峰、周福源,2007)。
六、結論分析
內部控制報告披露的有效性包含內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與內部控制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兩層含義,其中,內控信息的有效是內控信息傳遞有效的前提,內控信息傳遞的有效反之會對內控信息披露決策產生影響。
本文發現無論是否引入第三方進行審計,披露內控有效的公司都沒有伴隨更高的盈余質量,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企業并未如實反映自己的內控情況。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國現有的內控信息披露監管要求并未對虛假的內控信息披露制定懲罰條款,企業可以聲稱內控有效而不會產生額外的支出,同時,由于內控信息難以核實,基于投機的心理,內控質量不好的企業有可能也會宣稱自己內控有效,這導致了內控自評報告的無效披露。而內控鑒證報告未能改善財務報告質量的結果與預期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第一,利益動機。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進行內控審計可以獲得收入。第二,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內控審計標準。對于外部審計師而言,缺乏內控有效性的評價標準意味著其抵制管理當局壓力的能力變弱(Nichols和Price,1976;Robert P.Magee和Mei—
Chiun Tseng,1990)。
本文進一步基于信息披露能緩解信息不對稱進而影響資本成本的分析檢驗了內控報告披露與權益資本成本的關系,發現企業在內控自評報告中宣稱內控有效并不能影響權益資本成本,而當引入事務所進行內控審計出具內控鑒證報告時公司權益資本成本會降低,這說明內控鑒證報告能給投資者帶來增量信息。一般來說一項信息如果降低了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該項交易的成本會降低。那么為什么企業的內控自評報告未能被投資者用于市場定價,沒有實現內控信息的有效傳遞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投資者對企業披露的內控信息并不認可(這一點在檢驗披露的內控質量與盈余質量關系時也得到印證),而投資者信任企業的內控報告是該類信息能夠產生市場效應的前提;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披露的內控信息并不能為投資者帶來信息增量。目前大多數公司在說明內部控制情況時,用詞千篇一律,缺乏實質性內容,對于投資者而言,這樣缺乏信息含量的內控報告是沒有價值的。
以上結果說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內控報告沒有實現有效披露,現有的內控披露規范需要加強信息披露有效實施機制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共榮,劉燕.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J].系統工程,2007(10):40—45.
[2] 馮建,蔡叢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財經科學,2008(5):80—87.
[3] 黃梅,夏新平.操縱性應計利潤模型檢測盈余管理能力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9(5):136—143.
[4] 黃壽昌,李蕓達,陳圣飛.內部控制報告自愿披露的市場效應——基于股票交易量及股票收益波動率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10(4):44—51.
[5] 吳益兵.內部控制審計、價值相關性與資本成本[J].經濟管理,2009(9):64—69.
[6] 張國清.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J].經濟管理,2008(12):112—119.
[7] 張龍平,王軍只,張軍.內部控制鑒證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0(2):83—90.
[8] Ashbaugh—Skaife,H.,D.Collins,W.Kinney and R.LaFond.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capital[EB/OL].Working paper,http://ssrn.com/abstract 896760,2008.
[9] Bedard,J.Reported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earnings quality.Working paper,Universite′Laval,2006.
[10] Botosan,C,Marlene.Plumlee.Assessing Alternative proxies for the expected risk premium[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21—54.
[11] David M.Willis and Susan S.Lightle.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0(100):57—62.
[12] Easton,P.PE ratios,PEG ratios and estimating the implies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on equity capital[J].Accounting Review,2004(79):73—95.
[13] Hammersley,J.,L.Myers,and C.Shakespeare.Market reactions to the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302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8(13):141—165.
[14]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Collins,William R.Kinney,Jr.,Ryan 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217—250.
[15] Jeffrey T.Doyle,Weili Ge,Sarah 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1141—1170.
[16] Jiambalvo,J.Discussion of: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Auditing:A Jou—
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6(13):37—47.
[17] Kam C.Chan,Barbara Farrell,and Picheng Lee.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27):161—179.
[18] Messod Daniel Beneish,Mary Brooke Billings,Leslie D.Hodder.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665—703.
[19] Ogneva,M.,K.Raghunandan,and K.R.Subramanyam.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certificat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1255—1297.
[20] Ohlson and B.Juettner—Nauroth.Expected EPS and EPS growth as determinants of value[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0(10):34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