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巾
生病也是成長,挫敗更是不可少的經歷,當爹媽的大都知道這個理。養孩子如此,培育一個產業也一樣。
5月里,湖北省嘉魚縣包菜價格翻著跟頭往上漲,種菜人蘸著唾沫點票子的時候,臉上的凝重卻多于歡喜。他們憂慮的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幾十倍的價差,來年得有多少人往這條道上擠?
想起去年那場“包菜劫”,菜農至今心有余悸。
“一分錢一斤的包菜無人問津,如有人愿出運輸和人工費,菜農愿意免費捐獻”。去年4月里,幾條發自菜農女兒的“捐菜微博”鬧得沸沸揚揚。當地幾萬畝包菜滯銷田間,一分錢一斤都沒有人愿意收購。按畝產1萬斤計算,有幾億斤包菜賣不出去。
“北有壽光,南有嘉魚”。 嘉魚是蔬菜大縣,從嘉魚到武漢,有著一條“百里蔬菜長廊”。20多年來,嘉魚以露地“兩瓜兩菜”為主(南瓜、冬瓜、白菜、包菜),雖然 “向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轉型”也嚷嚷了有幾年了,但只要日子還混得下去,上上下下誰也沒像火燒眉毛那樣著急。
潘家灣鎮蔬菜產量占全縣一半。今年開春后,一些蔬菜產區持續低溫陰雨,蔬菜產量受影響。嘉魚這邊“偷空”賣了個好價,包菜開市每斤八毛。開市大吉,經紀人周承富的言談話語里卻透著憂慮,今年大路菜豐產豐收屬于天氣帶來的偶然,好了傷疤不能忘了疼。長遠看品種太單一不行,大路菜該轉了。
實際上,當地一些菜農也在嘗試調結構。四邑村的張太軍,去年賣包菜虧了20多萬元。這回他真急了,一猛子扎到海南考察新品種,回來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今年包菜價格猛漲,接下來農戶可能扎堆種菜,價格可能大跌。” 張太軍說,“我們不湊熱鬧,打算發動社員種甜玉米和紫薯。”
那場“包菜劫”也讓政府感受到危機。眼下,潘家灣鎮正規劃建設一處大型蔬菜交易市場,探索電子化交易。目前已建起1.7萬噸冷庫,規劃續建10萬噸冷庫,并引進鮮菜加工,避免集中上市。
去年包菜還在地里爛著的時候,嘉魚縣就痛下決心,緊急籌措800萬元,用于新菜地開發建設。將過去分散的農民經紀人改編成合作經濟組織,改變無序經營狀態;積極優化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加快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在“武嘉百里蔬菜長廊”沿線,重點發展一批特色板塊基地和特色蔬菜專業村,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加工型和出口型生產基地。
他們把武漢山綠公司培育成為集市場批發、加工、物流配送于一體的蔬菜龍頭企業,把咸寧國美公司培育成以冬瓜、南瓜加工為主的省級蔬菜企業,把綠豐蔬菜、廣園食品等蔬菜加工企業培育成為市級蔬菜龍頭企業,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蔬菜生產銜接。
嘉魚還在潘家灣鎮、牌洲灣鎮、新街鎮新建8000畝蔬菜標準園,進一步實現蔬菜產業的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發展。依托蔬菜產業協會和蔬菜專業合作社以及3000多名“買全國,賣全國”的農民經紀人,全力推進嘉魚蔬菜貼標銷售。
市場,是一個波譎云詭的天地;產業,是一個充滿變數的生命體。很多時候,劫難也是成長,轉變需要契機。一旦危機意識注入,產業就加速了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