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方琳 林薇
[摘 要]信用關系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關系,良好的征信環境有利于消費信貸的快速發展。后危機時代,構建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對啟動我國的消費市場,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我國征信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建立一套科學、規范、法制的個人征信體系。
[關鍵詞]消費信貸 信用 個人征信體系
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的美國次貸危機到2009年蔓延開來的歐美債務危機,全球經濟陷入了一場嚴重的信用危機。消費信貸始于上世紀30年代,正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處于世界性經濟危機時期,對工商貸款的需求降低,為了刺激市場的需求,銀行開始了以分期付款為主的消費信貸,用以解決消費品價格高和購買力不足的矛盾。西方消費信貸的發展長期促進其國民經濟的增長。自199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實施的《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指導意見》之后,我國消費信貸步入快速增長軌道。商業銀行先后推出了適應市場需求的一系列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形成了以個人住房貸款為主體,包括汽車信貸、家庭裝修貸款、助學貸款、度假旅游貸款、大額耐用消費品貸款、個人存單質押貸款和個人綜合貸款等眾多消費信貸品種體系。據資料統計,截至2011年1月,我國各項消費信貸余額達7.5852萬億元,較1989年的147億元,20多年間上升了近516倍。統計數據表明,一般發達國家消費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的30%以上,美國花旗銀行更是高達60%,我國目前消費信貸占銀行信貸總額的比重僅僅為11.5%,可見,我國消費信貸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構建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對啟動我國的消費市場,拉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和國民負債結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個人征信體制的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由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基本建成,銀行間同業征信得到實現。上海和深圳等地的個人征信試點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為建立區域性個人信用系統提供可借鑒模式。建設、工商、質檢、稅務等率先開展部門內部數據庫建設和維護,為今后實現聯合征信奠定基礎。信用征集、信用調查、信用評價、信用咨詢及風險管理等各類中介機構已達100多家。個人的非銀行信息采集工作如電信等逐步納入。
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應該建立以國家為主,私人為輔的綜合個人征信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國家個人信用信息管理局負責下設機構和隸屬機構的監管工作,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及協調,同時提供個人信用信息代碼,即“一人一生一卡一號”,構建相關數據庫備查。其他各類征信機構負責某方面的個人信用管理工作,在各類信用管理機構中實現信息的有償和無償互動。
一、個人信用報告的設計
1.信用數據的采集
個人征信機構要提供高質量的個人信用報告,采集的信用數據需要包括:金融機構的個人信用信息項目以及金融機構之外的個人信息項目。金融機構的個人信用信息項目主要包括:個人消費信貸信息、信用卡信息、特別信息等。金融機構外的個人信息項目主要包括:法院的個人民事刑事訴訟記錄,公安的個人治安、刑事和經濟處罰記錄,社保局的個人社保卡、個人身份信息,個人在各類公用事業單位付費情況的信息,例如,拖欠水、電、氣付費信息,手機、電話通訊付費情況以及租賃、電子商務信息等,另外,還應包括個人的資產信息。這些個人信息采集的作用有:一是識別風險,核實客戶身份和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確定客戶當前資金狀況、防止信貸欺騙、根據貸款人的信貸歷史信息評估貸款人的信貸行為模式、違約概率等。二是管理風險,可根據客戶違約概率確定貸款利率、建立客戶風險預警系統、不良貸款催收等。三是為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提供決策依據。
2.個人信用報告的生成和提供
個人征信機構從金融機構、公安、法院、公用事業單位等各個方面采集個人信用信息,對其進行匯總、加工、儲存并形成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當外界各部門、單位向個人征信機構查詢某個人的信用報告時,個人征信機構就從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中調用相關信息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類、匯總、加工、分析形成個人信用報告,根據請求和相關規定對外提供信用報告。個人征信機構生成并提供個人信用報告的具體過程如圖2所示。
圖2個人信用報告生成模式
3.信用報告的作用
信用報告使得交易的一方通過查詢對方的信用報告,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其信用狀況,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給自身帶來信用風險的概率,當前,利用個人信用報告最頻繁的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由中國人民銀行操作的個人征信系統于2006年1月正式運行后,各家商業銀行已建立了依托該系統的信用風險審查制度,將查詢申請人信用報告作為信貸審查的固定程序。截至201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個人正新系統收錄自然人數共計7.1億,其中有信貸記錄人數約為2.2億;累計提供4億多次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2010年9月份,個人征信系統日均提供個人信用報告141.1萬份,日查詢峰值為154.6萬份。
個人信用報告在提高審貸效率,方便個人借貸,防止不良貸款和個人過度負債以及根據信用風險確定利率水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個人信用報告幫助商業銀行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個人信用報告幫助商業銀行了解客戶在異地、他行的借款以及還款記錄,客觀判斷客戶的還款能力或還款意愿,規避潛在風險。個人信用報告幫助商業銀行全面了解客戶及其家庭的總體負債情況,客觀評價客戶的還款能力,規避潛在風險。個人信用報告幫助商業銀行核實借款人真實身份,防范惡意騙貸情況的發生。個人信用報告幫助商業銀行了解借款人為他人擔保情況,全面審查潛在負債風險,做出合理貸款決策。目前,個人信用報告主要用于商業銀行的各項消費信貸業務。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信用報告將更廣泛地被用于各種商業賒銷、信用交易、招聘求職、購買保險、租房、特殊崗位任職等等領域。
二、建立健全與個人征信體系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
對個人征信進行立法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即個人征信業務的行為主體和個人征信業務活動。個人征信方面的立法應該是針對個人征信機構的法律地位、市場準入標準、法律責任以及個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儲存、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規范。
1.確保個人征信數據的開放
數據是征信機構的原材料,能否以低成本及時獲取所需信息是個人征信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一方面,要修改和完善現行法律法規中與征信數據開放原則相沖突的條款。修改完善《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和《儲蓄存款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商業銀行有關客戶的個人數據開放范圍、提供方式、使用及傳播限制等內容,對數據開放和銀行的保密義務做出平衡,使金融同業征信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盡快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必須開放哪些數據,以及對不依法開放數據的機構如何懲罰。在強制性公開大部分征信數據源的同時,確定必須保密的部分,以及確定征信數據經營和傳播的方式。對散布于工商、稅務、人事、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政府機構的數據的公開制定統一的法律,確保征信機構合法、快速獲得相關數據,為聯合征信提供法律保障。
2. 保護個人隱私權
個人信息公開與個人隱私保護是相互矛盾的。建立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是以征集、加工整理和使用個人信用信息為基礎,必然要對信用信息進行披露,當缺乏相應的條款規則時,容易出現信息披露的侵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征信體系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對隱私的保密越嚴,征信程序越復雜,獲取信息的成本相對更高,從而降低個人征信活動的效率。而經許多數理模型的檢驗也證明,限制征信機構采集某些個人信息,例如性別、身體健康狀況等,會降低信用模型對貸款風險預測的準確度。我國的征信立法要平衡個人信息公開與個人隱私保護的矛盾,既要最大程度地發揮征信的效用,又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應參考歐洲的《數據保護法》和美國的《公平信用信息報告法》和《誠實租借法》,制定個人數據保護法。規定公民享有個人信息權,包括信息決定權、信息保密權、信息查詢權、信息更正權、信息刪除權、信息封鎖權、信息報酬請求權等,征信機構應當保障信息的準確,每年為個人免費出具其信用報告。個人信用信息資料的使用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合理的范圍,即信息服務對象應該是根據法定的或約定的事由在善意使用的原則下確定。對個人征信過程中侵害個人隱私權的不法行為者追究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并給與相應的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
三、加快個人征信系統的基礎建設
1.提高信息數據質量,增強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目前商業銀行使用的個人信用報告存在個人信息不完整和不準確的問題。個人征信系統所提供的報告資料不完整、不準確等問題,影響了個人征信系統在商業銀行的使用價值。以年收入為例,目前商業銀行在對個人信用卡進行審批及授予信用額度時,年收入是重要的參考資料。雖然申請表中有申請人填寫的年收入,但各商業銀行無法判斷其真實性。因此,個人征信系統應全面采集各部門的相關信息,使個人征信系統能夠直接或間接獲得真實、準確的年收入信息,就能為商業銀行準確進行審批及評估授信提供參考依據,進而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2.加快信息數據更新的頻率
由于居民的工作、居住、收入、金融交易記錄等信息經常變更,個人資信的時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個人的資信信息滯后而不及時更新,信息的價值就無法充分體現,甚至誤導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決策而蒙受損失。因此,個人的信息數據應及時更新。
四、加快個人信用標準化建設步伐
征信行業標準化是征信業的基礎工作之一,在業務上涉及征信數據的采集、傳輸、交換、處理和使用以及行業運作的管理規范等領域,在技術上涉及網絡通信、數據庫、安全、應用軟件和硬件及其他相關技術領域。個人信用標準化可理解為在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對個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查詢的相關技術、產品和服務等通過制定、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規范市場主體的信用行為和市場秩序的過程。實施個人信用標準化建設,有助于不同區域、不同系統之間的接軌,為實現個人信用信息共享奠定長遠基礎;有助于避免數據庫的盲目重復建設,節約交易成本;有助于個人征信產品的交流、推廣、開發、市場化及與國際接軌,保護消費者利益。征信業本質上是信用信息服務業,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至關重要,征信業又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征信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是其提高競爭力的基礎。因此征信行業標準的制定宜采取少而精的原則,既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又避免限制征信機構的特色發展。
五、加強個人的征信意識
信用是一種文化和社會道德規范,也是價值取向和無形資產。但是我國居民對信用意識、征信知識和金融知識的了解還處在較低水平。在吳俊(2009)對嘉興市做的500份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來看,71.6%的市民知道貸款的還款記錄會作為個人信用檔案的一部分進入個人征信系統;41.9%的市民清楚個人征信系統全國聯網對個人信用的影響。97%的市民認為有必要對社會公眾開展征信普及教育。政府應在個人征信的宣傳教育中起到引領作用,加強征信宣傳教育,普及信用知識。加強征信宣傳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家了解征信、提高信用意識,培育現代信用文明,促使人們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
參考文獻:
[1]李俊麗.中國個人征信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李競雄.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征信業發展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8(3).
[3]劉寒秋.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思考[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0)
[4]陸宇生.對我國征信產品開發與創新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0(5)
[5]楊勇.個人征信系統運行中存在的風險需引起關注[J].征信.2010(5).
[6] Margaret Miller, "Credit Reporting 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ublic and private Credit Registries",June 2000
作者簡介:孟方琳,女,黑龍江人,上海杉達學院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林薇,女,山東人,北京吉利大學金融證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