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發展新興產業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常州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響應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為貫徹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加快常州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常州市“十二五”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涉及了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新醫藥、軟件和服務外包、高端裝備制造、物聯網等七大新興產業。如何培育新興產業并促進其不斷發展壯大,是促進常州地區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常州經濟發展,促進常州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課題,對于政府、企業和研究者都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在2009年常州地區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3225億元的銷售收入,超過常州地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一半,達到54.6%,其中新能源551億元,新材料895億元,節能環保產業153億元,生物技術和新醫藥156億元,軟件和服務外包80億元,高端裝備制造業1340億元,物聯網50億元。
一、常州地區新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常州地區新興產業具有比較好的產業基礎,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大部分產業缺乏龍頭企業。除了新能源產業擁有天合光能和億晶光電兩家龍頭企業外,其他產業尚缺乏品牌影響力強、知名度高的龍頭企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
2.產業規模小。新興產業中除了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外,其他幾個產業規模較小,占全市經濟總量比例低。
3.產業集中度偏低。新興產業雖然集聚了相當數量的企業,但布局比較分散,集約化程度不高,企業綜合實力仍較弱,產業特色鮮明的園區還沒有形成。
4.科技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在產品開發方面,常規技術仍占主導地位,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市場競爭力不強。人才結構矛盾突出,缺乏相關領域的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
5.招商引資缺乏戰略項目。縱觀近幾年來招商引資項目,新興產業項目偏少,制約了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加快常州地區新興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完善產業規劃,培育地區特色產業基地。完善常州地區的產業規劃,結合“一核八園”的產業布局,集中資源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選擇符合常州產業基礎的的主導產品,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集聚基地,著重培養軟件動漫、太陽能光伏、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新興產業特色園區。努力爭取國家、省部級政策資源,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配套環境,促進資金、技術、人才、項目合理集聚,防止盲目跟風、低水平重復建設,為特色基地保駕護航。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大型項目建設,努力形成規模效應。以合理的地區產業規劃為指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興產業園區為載體,完善基礎設施,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重點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促進重大標志性項目落地生根。培育龍頭企業,形成產品、產業、技術、資金的規模效應,提高產業集中度,帶動整條供應鏈的發展。對于國家、省、市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要時刻把握其動態,逐步形成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新興產業發展體系。
3.鼓勵科技創新,凝聚產業核心競爭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自然也離不開科技創新。培育新興產業企業成長,鼓勵其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優化企業制度,創新管理模式。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吸引高層次人才、實現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鼓勵新興產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深層次合作,共建可以平臺,推動產學研全方位發展。構建以需求為導向、校企合作為手段、優勢互補、長期共贏、深化合作的戰略聯盟,集中力量攻克科研難題,圖片新興產業領域的核心技術。
4.實現雙輪驅動,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新興產業的發展應打破傳統產業中企業“小而全”的發展模式,輕裝上陣做自己最核心最擅長的部分。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服務、咨詢培訓、技術驗證、產品檢測、倉儲物流、融資、擔保等實現社會化分工協作、互利發展。加速融合新興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互動發展模式,推進各領域的科技創新、融資租賃、人才培養等平臺的構建,使生產性服務業成為我市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劑。
5.落實產業政策,加快推廣示范應用和實行政府優先采購。緊抓國家、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機遇,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在資金、技術、項目上的各種支持,落實各項有利政策,加速常州地區新興產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提高。同時,努力幫助常州地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產業創新產品進入各級政府機構的采購目錄,幫助國家解決現實問題,推廣示范應用,爭創“中國馳名商標”等有關名牌產品。
6.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投資體系。新興產業的產業政策對產業發展具有顯著的先導性,也是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的手段。常州地區在培育新興產業的時候也應該在金融、投融資方面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給予新興產業必要的支持。金融部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對于新興產業發展相關的信貸業務在資金上給予傾斜。對于新興產業項目發展的需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額度,支持其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創新融資擔保方法,針對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有形資產稀少的特點開展知識產業抵押貸款的嘗試,推進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的抵押貸款;幫助符合條件的新興產業企業上市融資。
7.強化組織保障,完善考評制度。針對新興產業涉及面大、影響力強,與常州地區已經實施的五大產業和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等扶持政策交叉面多的特點,加快建立常州地區新興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領導牽頭,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按照“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的原則,扎實落實各項工作。建立常州地區新興產業統計監控制度,適時把握新興產業的發展動態,準確反映產業狀況與工作效果。定期對重點項目、領域進行綜合考核。
8.開發人才支援,發揮人才優勢。加大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優化常州地區人才結構,營造優秀人才創業的良好環境是發展新興產業的必備基礎。同時,要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積極進行對外學習交流,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育創新性強的復合技術人才。對于科研人員取得的成果可以采用分工、入股、收益分配等方式進行激勵。
9.實施保護知識產權戰略。支持新興產業企業在技術、工藝、產品等方面創造的自主知識產權申請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加大對商標權、著作權等方面的保護力度。建立由工商局、海關、知識產權局、質監局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機構,打擊侵權行為,保護新興產業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樹華,范瑋,孫克強.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J].江蘇紡織.2010年6月
[2]樓新明.江蘇: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舉措與啟示.[J].今日科技.2010年9月
[3]任英華,邱碧槐,朱鳳梅.現代服務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應用.[J].統計與決策.2009年7月
[4]吳先滿.江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5月
作者簡介:劉伯超,男,1980.06.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