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海燕 張瓊
[摘 要]發展城鄉接合區域特色農業是農民增收、農業景觀旅游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需要,在我國已經顯現端倪并初見成效。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城鄉接合區域壯大特色產業經濟并逐步走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本文旨在研究城鄉接合區域接受城市輻射,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的日益融合。
[關鍵詞]城鄉接合區域 生態特色農業 產業發展研究
城鄉接合區域是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前沿地帶,又叫城市邊緣區,位于城市與鄉村之間,是城市地域的組成部分,具有“亦城亦農”的特征。作為“農村之首,城市之尾”,這一區域兼具城市與鄉村的特點,是城鄉功能的過渡區,也是城鄉功能的混雜區。這一區域經濟形態復雜、發展活力最強,是城鄉一體化要求最迫切的地區。接受城市輻射,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日益融合,這是城鄉結合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必須研究的問題。
一、城鄉接合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城鄉接合部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多樣化特點,由于發展機遇和片區差異,城鄉接合區域大部分經濟欠發達,存在大量的傳統低端服務業,同時仍保留著相當數量的農村地域和農業人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的從業空間和收入渠道還不可能與農業相脫離,傳統農業仍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在現代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糧食種植業比重己不斷下降,“高產”也不再是農業發展的首要目標。農民對改善生活條件的愿望十分強烈,農民的生產方式己悄然發生變化,非農產業和服務于城市的特色農業比重不斷上升,經濟的發展對城市的依附性不斷加強,城市性產業及城市需求導向產業明顯增加。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調整產業結構,強調區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技術資金的合理充分利用,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特色”進行農業生產或提供服務的新型農業發展形式,則順理成章地成為調整區域經濟結構進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選擇。這種選擇有利于城鄉接合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更有利于生態旅游業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這是城鄉接合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
1.什么是特色農業。特色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對而言的,是具有區域地緣、工藝特色和高新技術特色的農業產業總稱,其最大的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發展特色農業,就是根據一定區域內的資源稟賦和特點,以市場為導向,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和品牌優勢,使其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經濟增長極,最終促進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經濟。以傳統農業為基礎形成特色農業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傳統優質名牌農產品的開發與發展,二是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三是在原有傳統農產品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開發改造、包裝和加工,形成更具特色的新產品。
傳統農業以小生產為特征,規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低,是“小農經濟”。面對現代經濟社會的新挑戰,城鄉接合區域發展生態特色農業,走特色之路,有利于改造傳統農業,有利于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能形成一定規模,對當地經濟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產業鏈,逐步實現農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化,可以很好地彌補城市經濟的多元化,調整城鄉接合區域的經濟發展思路,形成富有活力的特色產業帶。
2.依托產業化要求經營發展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自20世紀90年代從山東諸城、維坊等地發展而來,它是對農業和農村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市場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一種經營形式,通過公司、基地和農戶的紐帶關系,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為一體,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要,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產業化能積極促進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早在1998年10月中央召開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文件中就明確指出:“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實現途徑之一。”產業化是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有效手段,是農村經濟登上新臺階的突破口,特色資源開發、技術開發、規模化開發和基地化經營,特色農產品的深度市場開發和資本運作等方面都離不開產業化經營。
特色本身是一種生產力,但產業化經營為特色農業做大做強做優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模式。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可以形成有競爭優勢和區域特點的主導產業,建立獨具特色的產業區。所以,要不斷推進城鄉接合區域的生態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走出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獨特道路。
二、城鄉接合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1.綜合經濟較差,產業發展緩慢。城鄉接合區域大多是由農村演變而來,城鄉管理體制直接沖突,城鄉差距較為明顯,產業發展緩慢。大部份城鄉接合區域集體經濟不發達,農民收入缺乏可靠來源,除傳統農業外,大多借助“瓦片經濟”即大量蓋房屋以對外出租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流動人口多,存在大量的傳統低端服務業,影響當地產業發展環境,嚴重制約了當地產業的優化升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業實體較少,體量較小,層次較低,集體經濟發育不足,農業生產規模小,生產單位分散,規模效益較低,農民沒有穩定增收的產業依托。
2.基礎不夠堅實,農民缺乏組織。城鄉接合區域的經濟產業結構總體來說缺乏戰略性調整,缺乏有序組織和科學的總體規劃。農業生產以糧食為主的格局沒有改變,農產品品種結構單一,產品品質較差,大多數農戶仍屬單兵作戰,無法形成規模經營,缺乏市場核心競爭力。現有合作組織內部機制較松散,利益機制沒有形成,沒有形成龍頭組織,形不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影響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產業化經營的主導產品少,市場競爭力弱,農業附加值不高,產業鏈條較短,整體效益不高。
3.缺少龍頭企業,主導尚未形成。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是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然而目前在城鄉接合區域內很少有企業將資金投向農產業,真正能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品牌意識不強,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企業自身實力和帶動力不強。
4.農民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專業技術人才。農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技能型勞動者少,苦力型勞動者多,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能力差,經營觀念落后且思想保守。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偏低,開拓創新意識不強,“農業企業家”太少,現代化農業技術難以推廣,同時政府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組織尚未真正建立,服務內容跟不上發展的需要。
三、城鄉接合區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
1.依托特色建立農業科技園區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產業化與生態特色農業相輔相成,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一定規模的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和條件。要立足本地狀況,綜合考慮區域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等因素,找準切入點,“有所為,有所不為”,準確定位專業化發展方向,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實現區域布局,促進農業向區域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要提升傳統農業,使之與現代農業相融合,加大對農業生產基地基本設施建設,建設一批高效生態特色農業示范園區,樹立綠色、環保、安全健康的產品形象,培育支柱產業,創出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保證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
2.增加農業投入加強龍頭企業建設。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是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政府應該著眼于改善龍頭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大力加開展招商引資,引進整體實力強、市場信譽好、科技水平高的大企業開發生態特色農業。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在基地建設、土地政策、銀行貸款等方面給予具體優惠和扶持,為龍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要把有限的投入用在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形成規模,壯大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促進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化。同時要看到,僅僅做大做強一兩個龍頭企業是不夠的,要形成多個龍頭企業競爭的局面。
3.建立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企業和農民是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主體。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越高,越能增強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要進一步探索“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行業協會+農戶”等多種類型的產業組織方式,實行公司制運行,企業化管理,用企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用工業化的要求發展農業,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組織形式和利益機制,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完善風險補償機制,互惠互利,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共同抵御市場風險。
4.堅持抓好農業產業化與地方特色的結合。特色農業關鍵在“特”。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著力抓好創意提升,形成獨特品牌。以綠色食品為品牌形象,以健康無害為宣傳特色。迎合城鄉居民“新、奇、特”的消費變化,以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為引導,大力培育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農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把商品變禮品,把農產品變成藝術品,打造特色農產品。延長產業鏈,在農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綜合效益。如:從本地著眼,主導產品有哪幾方面的優勢,每一優勢又可有多種利用方式,再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又可形成若干系列的加工產品等。
5.加強農民文化教育以提高特色產品科技含量。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建立健全技術推廣、職業培訓等多層次、多元化的服務體系,培養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大力開展生態特色農業的科研、示范和推廣工作,提升產業開發的層次和水平。充分認識到區域品牌在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作用,依托骨干龍頭作用,打響區域品牌推進品牌帶動戰略,打造一批名牌產品,提高競爭力。
6.推進特色農產品市場化營銷。要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支持和逐步發展各種營銷組織中介,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加快建設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綜合市場和專業化市場,加快建立市場管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信息網絡,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加快農業網站建設,豐富信息量,引導企業、農戶按市場需求發展并能有效規避風險。重視企業文化的建立和發展,使產品更有文化內涵,促進特色農產品市場化營銷。
7.發展特色農業旅游產業。抓好功能拓展,將發展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積極發展都市農業、景觀農業。近年來,鄉村旅游己逐漸受到各級政府及旅游界的重視。要將注意力投向這個大市場,全面拓展農業的生產、生態和生活功能,重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為城市提供鮮活農產品,為市民提供接觸自然、體驗農業及觀光休閑的場所;著力打造“鄉村樂”品牌,形成一定規模的觀光休閑農業項目。它既是對傳統農業的拓展,也是對旅游產品的開發。另外它還具有信息交換、社會文化的功能,通過城鄉旅游互動可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有利于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有利于促進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指導下,以發展農業觀光游為突破口推進小城鎮建設,形成了城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城鄉接合區域成為宜居新區、城市經濟服務帶和環城休閑景觀帶,助推城鄉接合區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春江.發展農業特色,促進山區經濟增長[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7(1)24-25
[2]洪銀興.階段改革和發展的秩序[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3]呂火明.論特色農業[J].社會科學研究,2002(3):27-30
[4]葉永青.論特色農業產業化[J].農村發展論叢,1996(5):14-15
[5]李亞.論以市場化帶動西部特色農業產業化[J].現代商貿工業,2009(7):90-91
[6]李錦桃.文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產業化論壇,2010(23):15-16
[7]何勛.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的動力機制及其發展模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41-44
[8]胡際蓮,周淑清.探討“城鄉接合部”的統籌建設發展思路[J].湖北社會科學,2010(8):85-88
[9]熊寧,曾尊固.試論調整產業結構與構建區域特色農業[J].經濟地理,2011(5):565-568
[10]劉成玉.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競爭力的理論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3(4):1-5
作者簡介:竇海燕:1972.11-,女,江蘇漣水人,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辦公室行政科科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民風文化。張瓊,1959-,女,江蘇沭陽人,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法理學、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