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天鴻
[摘 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是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而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產業的支撐。發展一批微型企業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有效途徑和辦法。但當前微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數量太少、創辦困難、經營艱難、融資難等問題,因此必須采取設立專業的微型企業管理服務機構,創建微型企業孵化基地和微型企業創業園,實施減稅輕費的財政扶持政策,建立全民創業服務微型企業的技術支持與經營服務平臺及建設銀政保企“四位一體”的金融支持與服務體系等措施才能大力推進,為城鄉統籌提供產業支撐。
[關鍵詞]微型企業 產業支撐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農村現代化的主戰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統籌城鄉的重點是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而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產業的支撐。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較突出問題是企業太少,產業缺乏活力,無力支撐居民尤其農民就地充分就業。筆者認為,結合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居民平均收入處于較低水平、民間投資不足的實際,大力扶持居民(包括返鄉農民工)發展一批微型企業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有效途徑和辦法。
一、正確認識微型企業的科學內涵及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他山之石。當前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微型企業的發展。美國、日本等都到得了一系列發展微型企業的成功經驗。美國于1953年出臺了《小企業法》,奠定了扶持微型企業的政策基礎。1964年通過《機會均等法》,進一步完善向微型企業提供資金援助的機制。1980年通過《小企業經濟政策法》,規定美國總統每年要向國會遞交有關微型企業的競爭情況報告。上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大力發展微型企業,解決了經濟衰退和就業問題。自此以來,美國每年新增企業300多萬個,90%以上為微型企業。 1963年日本政府為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頒布了《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基本法的制定,有力地推動了日本中小企業的發展。據有關資料統計,到1986年,日本共有中小企業644.8萬家,占日本非農企業總數的99.3%;從業人員3950.6萬人,占非農就業勞力總數的80.6%。同期,就業人員不足300人的中小企業產值為132.4兆億日元,占生產總值的52.0%。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企業就是由微型企業發展而來的,如比爾蓋茨當初創辦微軟的資金只有800美元。無論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是發展中國家,在稅收、金融信貸服務、培訓等方面都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
目前國內外關于微型企業的內涵界定并不統一。美國國際開發署將“微型企業”定義為由當地人擁有、為雇員(包括不領薪水的家庭成員)不超過10人、其業主和經營者為貧困人口的小企業。亞洲開發銀行(ADB)結“微型企業”定義是微型企業是指那些雇傭工人(包括雇主及家庭成員工人在內,其中員工不包括專業人員及專業服務提供者)不超過10人的企業。微型企業不包括高科技企業。據此,微型企業的定義暗含著收入和資產的限制,通常它們可以被認為是窮人的企業。從資產總額和雇員人數上看破各國也不盡相同。歐美國家通常把雇員人數不超過10人,總資產與營業額較低,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定義為微型企業。日本則把中小企業分為中小企業,小規模企業與小企業。其中小規模企業的從業人員數,工業等20人以下,商業服務業5人以下。韓國的小企業者經常使用的從業員人數,工業與建設業在20人以下,商業及其他服務業在5人以下。臺灣地區則稱為小規模企業,同韓國類似。波蘭則把中小企業區分為:50人~250人的屬中型企業,5人~50人屬小型企業;少于5人屬微型企業。德國除了企業外,還把專業人員,如醫生,稅務顧問,建筑師列為KHW(中小規模商務企業投資貸款)支持對象,對我們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2.我國對微型企業內涵的界定和認定標準。我國雖然自2002年起,就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和《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等法規,但都沒有引入微型企業的概念。2011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四部門研究制定了《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才明確相關問題。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一般行業大多是10人以下為微型企業,具體各行業存有差異。如,批發業是從業人員5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下,工業企業為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年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物業管理為從業人員1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下,房地產開發經營則是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2000萬元以下。所以,我國理論界通常認為微型企業是指雇員人數在1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以及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和家庭經濟組織等。理論界通常認為微型企業是指雇員人數在1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以及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和家庭經濟組織等。作為從小企業中獨立分化出的一個企業集合的微型企業,具有雇員人數少、產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自主經營、以家族式的管理為主、在同行業中不占壟斷地位的特點。
我國各地對微型企業的內涵界定及扶持政策也不完全統一。2010年以來,重慶市將微型企業作為一種市場主體類型從小企業中分離出來,結合重慶的實際,將雇員20人以下、創業者投資金額15萬元及以下的企業確定為扶持發展的微型企業,并重點扶持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文化創意人員、信息技術人員等九類人群。最近,重慶又將勞動模范、先進人物、畢業年度的在校大學生納入了扶持范疇。擁有3300萬人口的重慶,面臨著每年近20萬大中專畢業生進入社會,戶籍制度改革中200多萬農民變市民,外出務工人員大量返鄉,三峽移民后續發展等問題,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社會和諧成為頭等大事。
3.微型企業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作用。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大力發展微型企業具有保就業、保民生、保創新等作用。微型企業大都是由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窮人開辦,加上其進入壁壘低,所使用的資源少,創辦速度快等特點,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為處境艱難的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不但如此,微型企業還是企業家和大中型企業的孵化器??v觀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區縣,有相當一批民營企業家就是從作坊式家庭工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1)發展微型企業可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農民)、縮小城鄉差距、減少貧困。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聯合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首部《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顯示:我國改革開放豐碩成果背后正隱藏著種種復雜多變的不穩定風險,貧富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逼近社會容忍線。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基尼系數為0.275,而2010年已達到0.438。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尼系數以每年0.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3倍,國際上最高在2倍左右。依照這份藍皮書提供的數據,我國行業之間職工工資最高與最低相差15倍左右;上市國企高管與一線職工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國有企業高管與社會平均工資相差128倍。收入最高的10%人群與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為2007年的23倍。 微型企業盡管其規模很小,沒有正式的組織方式,擁有者和經營者大都為“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窮人”開辦,它們往往得不到政府的幫助,也不受政府的重視,但是大量存在的微型企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很大比例,它們往往為處境最艱難的家庭提供主要經濟保障。因此,作為世界各地數億人口,尤其是廣大的農村收入的主要來源,微型企業對個人、家庭和國家經濟的深遠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為增加居民收入、縮小差距、減少貧窮化方面具有其重要的作用。
(2)發展微型企業能擴大就業,尤其是大批返鄉農民工,使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來使全面走上小康之路,但今天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和現代農業化的發展,這種小農經濟越來越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的障礙,土地這一農民的命根子反成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民自身發展進步的束縛。近年來隨著歐債危機越演越列,中西部大批農民工返鄉,使本來就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的中西部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而微型企業之所以成為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原因在于微型企業單位投資的勞動力(就業容量)和單位產值使用勞動力(就業彈性)都明顯高于大企業和中小企業。而且創辦微型企業所使用的資源少,對環境的適用性更強,新微型企業創辦速度更快,從而使得數目眾多的微型企業在總量上提供社會的就業機會更多些。因此,鼓勵創辦微型企業,不僅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策,它對國家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在拉丁美洲,5人以下微型企業的雇工占非農業勞動力的一半,在非洲占三分之二。在歐洲經濟區(EEA)內和瑞士,中小企業提供了1.22億個就業崗位,在2050萬家中小企業中,93%的是微型企業,即雇員在0人~9人之間;6%的是小企業,即雇員在10人~49人之間;而中型企業,即雇員超過50人的企業只占不到1%。
(3)發展微型企業能培育企業家,從而提高民族素質。企業家才能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今天已成為一個社會發達程度和一個民族的民族素養的重要標識。微型企業除了能吸收大量的勞動者就業,穩定社會,還在于可以培訓大批的企業家,從而提高整個民族創造欲、革新意識、冒險精神、勇于開拓的素質。企業家是在企業優勝劣汰中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勝利和失敗是企業家必須面對的兩道門檻,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是衡量成功企業家的標尺。據統計1997年硅谷內有2000家企業破產,又有3500家企業誕生。這些企業大多數是小企業,70% 的企業少于10人。資料顯示,我國企業家在創業前從事的主要職業是個體戶,占36.9%,若考慮到農民企業家相當一部分原來就是個體戶,兩者加起來超過50%。另據抽樣調查,浙江的數十萬戶私營企業主,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學歷,近80%出生于農村,近三分之一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早期作坊式家庭工業是農民成為企業家或經營者的主要孵化器。
(4)發展微型企業可以培育社會經濟發展新動力。微型企業規模雖小,但數量龐大,依靠團隊力量,會產生所謂的“蝴蝶效應”:一個小小的擾動可以通過系統的加乘作用放大。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型企業或公司就是由微型企業發展而來的。美國的微軟和惠普公司就是成功的典范。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統計,自20 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每年新形成企業300多萬個,90%以上為小企業和微型企業。在信息經濟下,企業規模超大型化和蓬勃興起的微小規模的企業構成了現代企業規模的兩極。一方面,企業間的橫向擴張盛行,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超大規模的企業不斷涌現,在新經濟時代,形成了以制造業或經營為核心能力的企業大型化、巨型化發展格局;另一方面,企業的微型化趨勢也非常明顯,微型企業數量的猛增,尤其是以研發為核心的創新性微型企業的涌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
(5)發展微型企業能促進社會穩定,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穩定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表明:沒有社會穩定就沒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是緊密聯系和互相依托的,社會穩定推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使社會局面得以穩固。大企業與小企業(含微型企業)是一種特定的結構功能關系,現代經濟是一種系統經濟,或者說是生態經濟,沒有小企業(含微型企業)是很難想象的。我們需要陽光普照,需要明月當空,更需要繁星滿天。數目眾多的微型企業對縮小我國地區經濟差距、突破“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發展以及促進社會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我國微型企業發展現狀
1.微型企業數量太少。資料表明,世界上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微型企業越發達,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比較可見一斑。比如擁有3300萬人口的重慶2011年各類市場主體113.36萬戶,其中微型企業只占到近五分之一。而重慶每年面臨20萬人大中專學生就業,200多萬農民轉戶進城,800多萬農民工有近3成之多返鄉。與發達的地區相比重慶的微型企業太少,而整個中西部地區許多區縣的狀況比重慶更嚴重。
2.微企業創辦困難。資料顯示:在美國,有12%的大學畢業生想創辦自己企業,日本是8%,而中國到了2009年,也僅有1/4000。原因就是“環境勝于種子”。據哈佛,耶魯與世界銀行聯合對84國創業環境的調查,從注冊到開業,加拿大只需要2天時間,花費人均年薪的1%,而在中國則需要111天,花費人均年薪11%。
3.微型企業經營艱難。由于我國迄今不承認微型企業的特殊性與弱勢地位,創業環境惡劣,稅費繁多,尤其銀行開戶很難。例如“未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應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又如用自有房屋經營的微企,征收房產稅。在銀行開戶,注冊資金要50萬元以上。公司運營后日均存款量達不到50萬元的,會規勸清戶或高收費。不切實際地要求其搞健全的會計控制,也增大額外負擔等等。
4.微型企業融資難。中小企業貸款難是眾所周知的老問題,其實通過多年的努力,中等偏上企業貸款并不難,難的是小企業。據統計,我國小企業產值占全部企業的35.2%,利潤占比27.7%,就業占比44.1%,但貸款占全部企業的18.9% 。已經很不合理。微型企業由于自身的弱勢與問題,融資則更難。
三、大力發展微型企業的對策建議
1.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把鼓勵和扶持微型企業創辦與發展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微型企業之所以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根本上還是政府對其重視的程度不夠。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發展微型企業的重要性,逐步轉變觀念,把鼓勵、扶持小微企業的創辦與發展納入政府議事日程,盡快制訂《微型企業與全民創業促進法》,為小微企業的設立與經營提供寬松環境。
各級政府都應樹立“扶持、保障”的政策理念,進行專門的政策定向,單獨復蓋,重點扶持。清理和修訂現有法規中已不適合微型企業發展的內容。一是簡化微型企業創辦手續,簡化工作流程,降低登記費。二是清理不當收費與亂收費,比如微型企業本身已是社會弱勢群體,就不應繳納殘疾人保障金了。三是允許微型企業在自有住宅經營,且免除房產稅。四是縣(區)金融辦要強制銀行機構必須給微型企業開設賬戶,且不附加其他條件。
2.設立專業的微型企業管理服務機構。統一的中小企業政策很難照顧扶持微型型企業,應該把它們從過于籠統的中小企業概念中劃分出來。并在各級政府設立專門的微型企業辦公室,在經貿委、工商、稅務等部門中專門設立微型企業管理與服務機構即微企辦,對微型企業進行統一服務和管理,協調和處理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3.創建微型企業孵化基地和微型企業創業園。企業孵化器和創業園是當今世界為繁榮當地經濟,解決就業就業問題的一種較普遍的形式,已成為一個“全球現象”。其核心業務是支持創業企業發展,他已成為科技與經濟聯系的紐帶,也是創業者個人進入經濟生活、走向成功的橋梁。微型企業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創建微型企業孵化基地和微型企業創業園是推進微型企業發展的有效形式。資料顯示,目前重慶已建立市級和區縣級微企特色孵化園、創業基地129個,入駐微型企業4028戶。這為解決了微型企業存活率和成長問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實施減稅輕費財政扶持。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微型企業,雖因政策空白而無專門的財稅政策體系。但可借鑒國外經驗,適當降低稅負水平,并采取“免、抵、退”稅收政策予以扶持。象臺灣采取的“改進生產技術,發展新產品而支付之研究發展、實驗費用,準在當年度課稅所得內減除”;“以工業區土地作價投資于中小企業者……,增值稅……分五年平均繳納”;在資本額一倍限度內,“保留盈余,不予分配”等。其實在我國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對小型微利企業就有提高稅基與降低稅率的優惠。如政府撥出專款,設立基金、政府對勞務采購等。同時,縣(區)政府應盡快廢除財政與執法部門超收獎勵與罰款分成制度,對微型企業的輕微過失處罰,人性執法,教育為主。
5.建立全民創業服務微型企業的技術支持與經營服務平臺。一是借鑒香港特區政府的職業訓練局,下設各具特色的培訓基地,由政府負責解決資金,場地和師資問題(包括組織志愿者服務與大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常設的針對社會貧困和失業人員進行操作性技能培訓機構。目前的農民工培訓,形式主義嚴重,培訓基地又遠離用工城市,效果有限。二是開展創業咨詢及業務管理知識培訓。政府應該要求,凡舉辦(或要求興辦)MBA,EMBA等高收費班的大專院?;蛑薪闄C構,組建若干微型企業培育中心(可以借鑒日本的中小企業大學的辦法)。中心不僅要提供創業與管理知識培訓、更應開展全過程創業咨詢服務,還要借鑒韓國的《中小企業系列化促進法》增進母企業和小微企業之間建立起溝通和聯系,達到“系列化”,即“制造業者、加工業者、販賣業者或修理業者將物品、部件、半制品、附件和原料(下稱物品等)的制造加工或修理(下稱“制造”)委托給中小企業者,受委托的中小企業者專門制造物品等,雙方形成相互分工的協力關系的形態而言?!碑斎桓骷壵惨o“微型企業培育中心”提供工作條件,適當資助大學生與復轉軍人創業。三是建立商業信息中心。可建立政產企聯盟等組織或行業協會,盡快在各行業各地建立類似電子商務平臺。
6.建設銀政保企“四位一體”的金融支持與服務體系。創辦企業與發展微型企業的最大瓶頸還是融資難。建立微型企業、合作銀行、擔保公司與政府“四位一體”融資模式,不失為一種突破。其風險分擔機制設計是:微型企業承擔全部還款責任,向銀行貸款的3%~5%存入銀行為風險保證金B;擔保公司為貸款提供連帶責任保,按借款金額10%存入銀行為風險保證金A;政府則按貸款金額的4%~10%存入銀行為風險保證金C。還貸逾期后,貸償明確。這種設計通過財政撥款,社會入股(擔保公司),企業自保(還可有會員制),建立微型企業擔保體系。
財政應由實施消極就業政策,即支付失業保險金,最低生活保障等,轉向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即提供公共就業崗位,就業培訓補貼創業與再就業。財政為創業與微型企業提供適量補貼于擔保,是最有效的積極就業政策。引導銀行向小微型企業服務。微型企業融資難的主導一方在商業銀行,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進行政策性干預,設置商業銀行向微型企業新增信貸占銀行新增信貸比例,銀行向微型企業信貸規模占總信貸的比例兩條“高壓線”,促使銀行向微型企業提供較充足的信貸支持,已很必要。這也是避免信貸資金從大型企業端口大規模漏出流入房市股市的“抽薪”舉措。在此基礎上,還應考慮若干配套性政策。例如擴大微型企業的抵押覆蓋范圍。再如設立再擔?;穑瑒撔侣摫?,共保,互保新機制,開辦小額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等。當然整合中小微企業的征信信息體系,把來自稅務、銀行、海關、電力、自來水等多方面的企業信息進行整合,互相印證,既可避免放貸風險,也利于政府扶持效率提高。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4號)
[2]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重慶市微型企業創業扶持管理辦法(試行)》(渝辦發2010192號文件)
[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微型企業的若干意見》(渝府發201066號)
[4]蘇杭.《日本中小企業發展與中小企業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