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高技術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是未來寧波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一。論文在對寧波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進行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其發展的趨勢和目標,并提出了具體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海洋高新技術產業 產業支撐配套 競爭合作 政策扶持
一、寧波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十一五”以來,寧波市堅持把海洋高技術產業作為海洋經濟發展重點領域,擺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納入科技創新重點支持范圍,海洋高技術產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據測算,2005-2010年寧波市海洋高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約25%,到2010年底海洋高技術產業產值約136億元。
2.優勢領域逐步顯現
(1)海洋高技術裝備產業,主要體現在高端船舶生產領域,全市共有造船企業和船舶修造企業65家,制造能力達500萬載重噸,擁有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寧波新樂造船有限公司等一批造船骨干企業;船舶品種已經發展到技術復雜、自動化程度高的多用途船。(2)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產業,海洋生物育種領域,初步形成以寧波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和寧波大學生命學院為核心的種苗繁育體系,可規模化繁育的海洋生物品種達30種,擁有海洋生物育種企業196家;海水健康養殖領域,全市海水養殖面積54.2萬畝,占水產養殖總面積的57.4%;養殖池塘底充氧技術、復合生態養殖系統等增養殖新模式和技術逐步推廣,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和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逐步建立。(3)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產業,目前全市共有海洋生物制品企業20余家,部分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轉化和經營,如寧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魚蛋白胨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浙江萬聯藥業有限公司的魚油降脂丸、角鯊烯等海洋藥物在全國占有一定市場份額。(4)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沿海大中型企業開始大規模采用海水冷卻,全市年海水冷卻利用量已超過70億噸;杭州灣新區、象山等地海水淡化試點工程正在積極籌劃中。
3.技術支撐力量增強
主要表現在:技術合作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專業、重點實驗室,以及企業研發中心等為主體的海洋科研與技術開發體系。建有寧波大學生命學院、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寧波海洋開發研究院等海洋科研機構,擁有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產業領域重點實驗室9家,市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1家,企業工程(技術)中心8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員已達20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達總數15%以上;關鍵技術成果取得突破,在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產業以及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產業等領域取得一批關鍵技術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科技進步獎15項,市科技進步獎35項,專利授權30余項。
4.龍頭企業不斷涌現
(1)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產業,在海洋生物育種領域,以象山水產苗種引進繁育中心、寧海得水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為代表,梭子蟹、南美白對蝦等品種實現大規模育種;海水健康養殖領域,以寧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徐龍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為代表,在海水餌料、科技養殖等方面擁有優勢;水產品精深加工領域,以象山南方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寧波飛日水產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代表,在低值魚深加工方面成果突出;(2)海洋藥物及海洋生物制品產業,以浙江萬聯藥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生物醫藥企業,在蛋白胨、角鯊烯膠丸等取得突破;以寧波超星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寧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海洋功能食品產業,在海洋調味料和海洋功能型添加劑方面達到了同類領先水平;(3)海洋高技術裝備產業,主要在高技術船舶生產領域,以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和寧波新樂造船有限公司為代表,前者實現了海洋工程船生產的突破,后者成功開發了Ⅱ類化學品船。
5.產業基地逐步形成
在海水健康養殖、海產品精深加工和高技術船舶生產方面,已初步形成基地和產業互動發展良性局面。海水健康養殖方面,各縣(市)、區先后建立了淺海、灘涂、池塘等集中連片的專業化養殖基地,全市“一灣兩港”(象山港、石浦港、三門灣)綜合性海水養殖基地的開發和建設已初具規模,特色化、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海產品精深加工方面,石浦水產品加工區成為國家首批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象山也獲得了“中國水產食品加工基地”稱號;在高技術船舶生產方面,從北侖到象山港兩岸以及象山石浦、鶴浦、高塘等地,形成修船、造船、配套、交易的完善配套產業體系。
二、寧波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發展規模有待擴大
寧波市海洋高技術產業明顯存在產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鏈短等問題。如海洋生物育種產業,近200家企業中,年銷售100萬元以上的不足30家,企業平均產值不到30萬元,產業鏈條短,不少品種難以規?;彤a業化。又如海洋醫藥產業,目前產業產值低,規模小,本地企業很難找到相關配套企業,產業鏈條難以延伸,產業化水平難以提高。
2.產業支撐配套體系尚不完善
寧波市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體系尚不健全。首先,財政資金支持不夠,各級政府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穩定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投入力度較小。其次,海洋高技術人才支撐缺乏,尚未制定引進海洋高技術人才的相關配套政策,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第三,相關統計體系缺乏,海洋高技術乃至海洋經濟數據只能通過估算取得;最后,海洋經濟主管部門缺位,海洋產業分塊管理為主,部門之間協調不夠。
3.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寧波市現有的海洋科研機構級別較低,以寧波市級為主,尚沒有國家級機構,科研機構整合不夠,科研創新力量比較分散,各機構之間內部競爭關系明顯,合作力度不夠,科研整體實力相對不足。同時,科研機構缺乏海洋科研高層次學科帶頭人,難以承擔高水平、高層次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近年來雖然寧波市在部分科技成果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但同大連、廈門、青島等海洋經濟較發達城市相比,寧波市科研機構的數量和級別、科研成果總量和質量仍有待提高。
三、寧波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環境和趨勢
1.產業發展地位進一步突出
海洋高技術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各國更加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把發展海洋高技術產業作為戰略重中之重。日本、韓國、美國、法國等紛紛提出各自的海洋開發計劃。從國內看,沿海各省市北至京津魯遼,南到閩粵桂,掀起了海洋經濟競爭大潮,都把海洋高技術發展作為未來戰略重點??梢灶A見,海洋高技術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世界各國圍繞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競爭態勢將進一步加劇。
2.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科技興?!睉鹇砸詠恚Q蟾呒夹g領域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被國家發改委列為超前部署的全國五大重點戰略領域之一。當前我國海洋高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正處于成長期,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技術產業化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十二五”時期,預計國家將在規劃引導、資金投入、重大專項等方面給予海洋高技術創新扶持,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將迎來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3.創新推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每一輪國際金融危機都催生新一輪技術創新和產業革命,當前海洋產業領域科技創新呈加速態勢,技術升級周期不斷縮短,新產品、新應用層出不窮,不斷催生新興的海洋產業業態,海洋高技術產業進入了更加依靠科技創新的發展時期。今后一段時期海洋高技術產業有望在以下領域取得技術性突破:海洋環境觀測、海洋油氣與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潛水器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特種船舶研制等。
4.國內外競爭合作并存
隨著產業的發展,海洋高技術領域日益成為國際產業競爭的焦點和熱點,產業轉移和跨國技術聯盟成為強化競爭的重要手段,聯合開發和協同合作逐步普遍。如歐盟和北美各國開始按照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對重大海洋科技項目進行分工合作,并采取統一行動,一致對外;國內沿海各省市在國家批準山東、浙江和廣東成為海洋經濟示范區后,圍繞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競爭將進一步白熱化?!霸诟偁幹泻献?、在合作中競爭、在競合中發展”將成為未來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常態。
四、寧波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目標
1.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到2015年形成20家以上具有較強科技創新力、核心競爭力、規模影響力的海洋高技術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海洋高技術產業總產值達700億元左右。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有機結合,高技術在海洋環境監測、修復中的運用逐步加強,生態型和環保型高技術產業取得突破,海洋高技術產業在寧波海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顯著增強。
2.產業集群基本成型
沿海四大產業基地基本建成,產業結構逐步完善,空間布局基本合理,到2015年基地內產值達海洋高技術產值的80%以上。初步形成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海洋高技術裝備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海洋高技術產業群,產業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3.創新轉化能力明顯增強
在高等院?;窘ǔ蓪W科門類相對齊全的海洋學科體系,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信息等優勢學科走在全國前列;建成5-7個省級以上海洋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一批海洋高技術企業孵化器和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海洋高技術裝備產業等重點領域產業化平臺,實現海洋科技研究和成果轉化同步推進。海洋科教創新總體水平居全國前列。
五、寧波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路徑
1.繼續加強組織領導保障
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科技創新、研究開發、產業聯動、人才培養、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應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建議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導小組下設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辦公室,以協調涉海各部門關系及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活動,組織海洋高技術產業相關項目的實施。
2.完善政策扶持體系
積極構造寬松的政策平臺,研究制定鼓勵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重點突出對海洋高技術企業和研究機構引進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促進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結構性稅收減免措施。強化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要素保障,優先保障產業發展水、電需求,優先安排項目用地、用海指標,依法劃撥海洋環保、防災減災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海用地。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對屬于海洋高技術項目在立項、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實行專人專門協調,營造綠色通道,及時幫助解決。
3.加大國內外招商力度
緊緊抓住浙江省發展海洋經濟的重大機遇,不斷加大“走出去、請進來”的招商工作力度,把引進大企業大集團作為招商工作重點,集中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國內500強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大集團公司總部。推進大項目招商,開展產業集群招商,引進一批牽動力強、有影響、有規模、高科技、環保型的大項目。做好對已簽約項目的跟蹤服務工作,督促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完善招商工作責任制,實行各部門及縣(市)區招商引資考評制,做好項目跟蹤制,對重大項目建設進行動態監測制,切實提高招商引資項目質量和工作水平。
4.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統籌涉海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形成海洋高技術研發和創新的合力。以人才為核心,依托高校院所、海洋創新基地,在整合現有人才資源基礎上,加強已有人才的培養提升工作,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以重點項目為載體,引導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新型聯合體,共同推進海洋高技術的研究和海洋科技成果的轉化。有計劃的組織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形成內外結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張海洋.外資技術擴散與湖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武漢光通信產業為例[J].科學學研究,2006(1),67-73
[2]李芳芳,欒維新.知識經濟時代下我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5(1),74-77
[3]劉洪濱,劉康,焦桂英.建設青島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的戰略研究[J].海洋科學,2006(12),65-68
[4]孫洪,李永祺.中國海洋高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戰略研究[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86-89
[5]孫健,林漫.利用金融創新促進海洋高新技術的產業化[J].財經研究,2001(12),56-62
[6]張耀光,胡新華,高辛萍.我國海洋經濟高新技術的“瓶頸”制約及對策[J].人文地理,2002(3),90-92,25
作者簡介:劉春香(1977—),女,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萬里學院商學院院長助理,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