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 王世民
[摘要]舒爾茨曾經說過:“貧窮的關鍵因素不是土地而是人,投資與提高人的素質,能夠顯著她提高貧困人口的經濟前景和福利。”西藏作為“特殊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其貧困發生率與全國相比仍然偏高,農村貧困標準、貧困特征和反貧困經驗具有典型性,值得探討。困擾西藏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牧區人力資本與經濟的雙向貧困。農牧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沒有從人力資本方面獲得足夠的支持。
[關鍵詞]西藏農牧民 人力資本 貧困 反貧困
一、增強貧困人口主動參與反貧困的意識
充分調動西藏貧困人口的積極性是緩解貧困的關鍵所在。要讓貧困群眾明白要從內心擺脫貧困而不是自認貧困,讓他們明白造成貧困的原因不是上天注定的,使他們認識到目前的貧困狀況可以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加以改變,增強他們反貧困的主體意識,并發自內心的為擺脫貧困而采取行動。在扶貧開發的過程中,西藏各級政府應該采取措施鼓勵和引導貧困農牧民加入到緩解貧困的過程當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飲水工程建設、農村文化室建設、培訓設備建設、鄉村衛生室建設等都離不開貧困農牧民的積極參加。讓農牧民在參與建設的過程中增加收入,挖掘自身需求潛力。逐漸摒棄長期以來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擺脫對中央財政支持的依賴,積極探索增收渠道。讓貧困人口積極參與民主法治建設,認識自己的權利并學會維護自身權利,樹立政治覺悟。西藏農牧民公民自覺意識的提升在反貧困中比單純的物質投入緩解貧困更加有效果。這種意識的培育是西藏農牧民主動參與反貧困行動的基礎,以改變過去被動接受反貧困的歷史。這也是化解目前反貧困過程中存在的如何自覺參與市場競爭、發展教育等難題的根本性因素,更是未來反貧困深化的保證。
二、 促進人口合理流動,合理配置剩余勞動力
長期以來,導致農牧民貧困的結構性因素就是戶籍制度、工農差距和城鄉差距,而這些因素靠農牧民自己是無法克服的。這就要求政府應該發揮其公平化身的職責,承擔對貧困問題的責任,鼓勵合理的人口流動,為農牧民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的環境,為人口流動提供信息支持、資金支持和交通支持,應該進行貧困人口的遷移投資。遷移投資也屬于人力資本投資的范疇,因而也有利于緩解貧困。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由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程度較低、交通不夠發達、戶籍制度、傳統思想與宗教觀念的束縛,阻礙了西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輸出。增加對西藏農村從事非農生產的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實現西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內部吸收。調整西藏現行的農業結構,提高農業內部對剩余勞動力的容納能力。改變西藏農村比較單一的產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各地要根據本地區自然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加快西藏農牧業產業化步伐,扶持一批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使得這些大企業能夠吸納更多勞動力。促進三次產業均衡合理發展,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勵和支持農牧民利用當地特色資源發展特色旅游,實現農村勞動力由傳統農業向現代旅游業轉移,增加第三產業在收入增加中的比重。在西藏應該大力推行小城鎮建設,西藏的小城鎮建設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沿江、沿河、沿路建鎮的城鎮化思路符合西藏的實際情況。
三、大力發展西藏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
基礎教育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能夠產生外部經濟效應,這一特點需要政府應當承擔全部基礎教育經費。在今后的反貧困資金使用上,應該更多地向教育領域傾斜,改變基礎教育落后的局面,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各級政府應該積極引導農牧民增加個人與家庭對教育的投資和消費。根據當前西藏農牧區的情況,應該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特別是要把更多資金投放到農村的義務教育、職業培訓教育方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西藏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重點,最起碼也應該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
調整西藏的教育結構,不用沿用城市教育的那一套模式。在強化西藏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還要探索新的教育發展模式,做到教育能夠很好的促進農牧業生產。
四、提高西藏農牧民的健康人力資本水平
西藏農村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足,而且城鄉之間分配不協調,如不改變這種資源配置原則,單純依靠農牧民有限的收入無法進行健康投資。在西藏農牧區,政府并沒有對農牧民的健康投資進行有力的扶持,不利于緩解居民的貧困狀況。西藏特殊的地理條件帶來了環境貧困、高原疾病貧困,加強對農牧民的健康與衛生投入顯得十分必要。但是,西藏幅員遼闊的現實決定了醫療機構的服務半徑比內地任何一個地區都要大很多,然而西藏農牧區多以山地、溝渠為主,這些客觀條件削弱了醫療服務半徑和質量,致使有些居民無法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 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第二版)[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2] 毛陽海.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3] 曹蓉.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基于人力資本的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 唐永木.人力資本對農村家庭貧困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