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清

中國經濟處于“U”型底部的左邊,仍未脫離修復期。
接近年底,有幾個判斷已得到經濟學界的共識。一是,2012年三季度是中國經濟的底部區域;二是,四季度將呈溫和回升的態勢;三是未來3到5年將是經濟的修復期。
“修復”或許可以理解為“轉型”,這兩個詞匯亦在解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年高速發展后,在未來的5年、10年、甚至30年,都將踏上與以往不同的發展之路。“未來十年,整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從推動經濟增長加速的高速成長期逐步轉到中速成長期。在這個轉換過程中,如何不出現階段性失序,如何不出現大起大落,對執政者是一個挑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近日舉辦的“新形勢下中國經濟政策走向”為主題的論壇上如是說。
無疑,中國改革再次進入攻堅階段,當前面臨的困境比以往更加復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隨時發生,但改革不能止步,經濟轉型更是改革不二的選擇。
破題:城鎮化
怎樣理解城鎮化呢?近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指出,中國雖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發展還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差距量大面廣,差距就是潛力,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這些年,中國城鎮化的改革一直在進程中,彼時,由于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城鎮化只是在大的框架內進行,未能在細化領域有重大突破。十八大之后,以前未觸及的領域都將成為改革的重點。“十八大提出來新的‘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其核心的就是城鎮化,它將帶動并推動其他三個方面的內容,加快推進城鎮化會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內整個經濟運行的政策中的一條非常重要的路線,不同行業的發展將圍繞這一條主線布局。隨著未來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推出,整個格局會更加明朗。”巴曙松分析道。
實際上,將改革的突破口圈定為城鎮化就是直面回答了前一段時間爭議不休的話題——“再改革的空間在哪?”一直以來,中國改革進入一個高峰后,在出口、投資、消費全面不振的情況下,經濟一時出現停滯,形成的瓶頸無法突破,經濟轉型的廣度和力度一直在尋求和摸索中。
城鎮化的提出破解了以上存在的現實性難題,同時開啟了下一輪改革的大幕,由此催生的龐大產業鏈即將帶動中國經濟進入“有質量”的增長階段——農民的消費將得到釋放。據相關部門粗粗測算,按照十八大報告中所提的75%城鎮化率目標,未來將有3.5億左右農業人口轉入城市,1.5億左右的半城鎮化人口繼續城鎮化。
在實施城鎮化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戶籍”。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深化。以往使用的農民工已被“農業轉移人口”一詞替代,今后農民或農民工將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身份。目前,龐大的農民工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據相關數據統計,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的官方統計數字是51.27%,但實際上,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數的比例卻只有35%。這其中相差的16個百分點之中,也是就說,目前存在著以億計的農民工沒有城市居民身份。另據一份統計表明,2010年舉家遷徙的農民工總量已達3071萬人,這些農民工大多是跨區域落戶,處于“半市民化狀態”,加之這兩年有更多的農民離開故土,異鄉打工,這一數字有增無減。
比對之后,差距的“潛力”浮出水面,以消費帶動經濟增長也有了切實可行的路徑。有專家指出,如果逐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通過戶籍制度改革,把流動型消費轉化為定居型消費,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增加至少1-2個百分點。
動能:新的人口紅利
這些年,關于“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這一命題一直備受社會和學界的關注。特別是這兩年,沿海發達地區和主要一線城市已相繼出現“用工荒”,用工成本的高企已造成很多工廠倒閉、跨國公司外移和服務型行業的蕭條。一時間,人口紅利消失的現象似乎被認為是事實。
但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不完全贊成人口紅利已經消失的說法。他指出,到2030年,中國的勞動力還有9億人,但他同時承認,勞動力成本也會大大增加。說到此,他提出一個令與會人員深思的問題:那我們還有什么紅利可以利用呢?“這就是改革。”他自問自答,“改革還是最大的紅利。”
怎樣理解這句話呢?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認為,目前,中國出現了結構性的失業。一方面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工廠出現“用工荒”,找不到工人,這是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我在2008年去過臺灣,考察了臺灣的狀況。在臺灣,已經實現了全民高等教育,每個人都可以讀大學,所以臺灣的出租車司機是大學生,商場服務員也是大學生,酒吧服務員是大學生。中國將來也會是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讀大學,所以需要大學生在就業觀念上進行轉變。另外,現在和未來的大學生正好為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儲備了大量高端勞動力,這個人口紅利還會保持很多年,它會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成為發展的動能。”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國民受教育程度一直穩步提高。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2010年中國大專以上人口達到1.2億,高中以上人口達到3億,遠高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的4571萬和1.9億。目前中國勞動力結構已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一變化將促使企業提高用人成本,因此,企業必須放棄科技含量低的產業,追求創新,提高企業的產值利潤,適應新生就業大軍的要求。當企業與就業者實現良性互動后,中國經濟就可躍上新的臺階。
政策:中性
目前多數機構認為,2012年GDP的增速可能為7.5%至8%之間,2013年GDP可能達到8%,而且未來一個階段8%左右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
巴曙松的觀點與上述預測稍有不同。他認為,預測今年GDP增長是7.5%的機構屬于悲觀,預測8.4%—8.5%屬于樂觀,2012年最有可能是8%。“今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年初確定的增長目標和年末真的實現的增長數據最接近的一年。2013年比今年的情況要好轉,但是不會有很顯著的好轉,可能還是比8%稍高一些。現在有研究報告認為,未來5年中國經濟基本就在8%左右的在筑底轉型,這是比較極端的看法,但今明兩年高速增長之后可以找到新的、可持續增長期轉換的可持續增長。比較接近的看法是去庫存接近底部,這將推動未來幾年GDP的增長速度。”
談到2013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會有什么變化時,他認為,在目前經濟回升力度不是很清楚的情形下,2013年經濟政策放松的力度不會有重大改變。估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對2013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力度適當地加碼,但貨幣政策總體是中性的,不緊不松,整個加碼的力度會比較溫和,和2008年、2009年時的量級不能相比。
近日中金公司出臺的研究報告也表明,2013年宏觀政策應該是“寬財政、穩貨幣”。他們認為,寬財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財政赤字擴大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加快。預計今年實際有效的財政赤字約為1.07萬億元,2013年將接近1.3萬億元。2013年基礎設施投資預計增速16.2%,較今年的13.5%顯著上升。貨幣方面,預計M2增長目標維持在14%的水平,2013年新增貸款9萬億元,貸款增速保持在14.4%左右。
未來幾年的政策制定關乎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隨著中國經濟不斷融入世界經濟,歐美經濟的危機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換句話說,中國經濟的走強一定程度離不開發達經濟體的復蘇狀況。“今年年初有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說歐美經濟不好,我們可以開拓新興市場,拓展其他市場,結果到年末看,新興市場比發達國家的下滑的還多,這就說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主要的國家的經濟形勢不好,很難指望個體經濟好。9、10月份中國出口略有好轉,但還需觀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表示,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經濟體增長低迷、發達經濟體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顯著增強、中國貿易條件依然在惡化、要求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外部壓力可能周期性增強。中金公司預計,受到外需的影響,2013年凈出口對中國GDP增長可能仍將是負貢獻。可以看出,在世界經濟沒有出現重大扭轉時,中國的經濟政策也不會“單兵冒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