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 哈玉紅
摘 要 愛國主義教育是文化整合過程中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一種有效措施。如何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符合主流社會意識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使他們成為具有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民族人才,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 文化整合 少數民族大學生 愛國主義 教育對策
1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整合的主要載體
自大學出現以來,其作為人類文明繼承、傳授、融匯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大學校園在人類文化的整合過程中歷來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1.1 當代大學文化多樣性的具體表現
1.1.1 文化的多元化
大學文化多元性是多元一體文化格局在大學文化中的具體體現,中國各少數民族在自身的存在和演化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特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通過各民族大學生不同的語言文字、宗教習俗、藝術創造等形式,充分展現了大學文化的多元性。同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在吸引著全世界的青年來華求學。來自不同國度的留學生必定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些來自不同國度和文化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國大學文化的多元性。
1.1.2 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當今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和矛盾,充分表現出了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的全社會的復雜心理。大學生合理的利己主義和對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已經成為普遍且公認的價值取向。他們內心深處依舊保有傳統、樸素的道德觀念,但對于各種社會上的道德價值選擇卻存在著極大的困惑和矛盾,往往表現為一種言行不一。
1.1.3 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文化整合教育的具體要求
(1)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整合教育,以促進各民族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包容為基礎,為他們營造一個思想開放、寬松,行為多元和諧的校園文化大環境,從而為各民族互相尊重、共同發展和民族平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2)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整合教育,引導培養他們對于各種文化的寬容和理解,使他們懂得不同文化只有通過碰撞和交融,整個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促使他們逐步樹立民主、公正、平等、人權等觀念。
(3)對大學生加強民族文化整合教育,在全體學生中進行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將有助于增強各民族大學生在不同文化中的適應能力,促進個人發展和社會穩定,以保證每一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主權利在法律的范圍內得到充分的實現。
2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整合中必須突出愛國主義教育
2.1 抓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國家重點培養出來的高層次民族人才,他們的茁壯成長,對于國家的繁榮、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大都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所以他們之間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如何才能使得這些處于不同地域環境、文化背景、宗教習俗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擁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從而更好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需要提煉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文化整合中積極貫徹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形成符合主流社會意識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使他們成為具有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民族人才,這也正是我國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希望之所在。
2.2 愛國主義的本質內涵
現如今我們所說的愛國主義,實質上是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其主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因此,愛國主義與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國際主義都是高度統一的。具體體現在:熱愛祖國,富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秉承優秀愛國主義傳統,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立志成為國家之棟梁;堅持國際主義,樹立熱愛和平的良好形象;身先士卒,滿懷歷史責任感;反對分裂,做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中堅力量;勤奮學習,努力完善等方面。
3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整合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
3.1 民族心理對愛國主義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影響
各民族由于其生存和發展都處于不同的地域環境,這種地域影響會產生出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使得不同少數民族擁有一些獨特的心理。民族心理是民族共同體與民族社會的一切物質環境、社會關系與生活方式,在每一位該民族成員的個體心理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反應。
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邊遠地區,經濟發展普遍落后,當他們面對一個共同的新環境時,也存在一定的共同心理。例如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自尊心非常強烈,由于歷史原因,長期的民族歧視及民族地區落后經濟的影響,自卑心理普遍存在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另外就是敏感心理較強,對于自己民族的歷史、現狀及社會、同學之間對于本民族文化、語言、服飾、風俗信仰等方面的評價和態度都表現得十分敏感,甚至會發展為排他性。此外,從眾心理較重,從眾性利弊各半,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可能會被人利用而做出一些不利于民族團結的事來。
3.2 民族性格對愛國主義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影響
由于歷史的、自然的各種原因,少數民族同胞往往擁有非常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性格特征。這種深層意識特質是一個民族中大多數成員共同擁有且會反復出現的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的總和。具體說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感知、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好奇心、求知欲較強,對于未知領域和事物往往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他們思維敏捷、思考方式獨立,但從眾性比較突出,觀察事物比較感性。少數民族大學生其性格特征中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執著進取的一面比普通學生表現得明顯且強烈。但自由散漫、因循守舊的特點也往往比較突出,對于個人的要求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態度比較欠缺。少數民族大學生待人真誠、信守諾言、富有同情心,但同時也容易輕信別人。
3.3 民族文化對愛國主義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影響
愛國主義教育實際也是一種文化教育,愛國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祖國、對民族文化、歷史的熱愛和了解。民族文化是對少數民族獨特社會歷史的積累和傳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因此,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當注意:一是要結合各民族文化特點,大力宣傳民族文化的精髓,讓學生以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驕傲,從而提升對自己民族和祖國的愛。二要讓他們明白和懂得不同文化共同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正確對待不同種族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融合,從而可以理解和認可不同的社會現象。三要讓他們明白文明與文化的區別,明白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發展,也會存在合理的先進與落后之間的區別,對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要正確加以認識和對待,從而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只有在各民族人民中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思想,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才能讓不同民族間的文化整合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總之,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既要充分發揮和重視學生思想狀態中積極的一面,又要注意克服其消極的一面,只有這樣,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才能取得實效,才能真正培養出能夠承擔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優秀民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