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凱
此次央行降息的方式和時間點選擇都超出市場預期,甚至超出其他關聯部門預期——財政部的國債發行延期可見“措手不及”。從降息結果來看,與降息前相比存款實際利率基本上維持不變,甚至有一點點上浮,重點在于貸款實際利率的執行上。
事實上,去年年底至今,市場普遍已經預期到“凈息差見頂”,不少銀行在年初信貸高峰期紛紛采取與企業約定固定利率,以備今后降息可能。資本市場層面,銀行估值之所以被壓制在較低水平,也與投資人普遍認為“凈息差見頂”、高收益狀態不可持續有關。
目前,貨幣需求的不足,并非貨幣流動性不足,而是貨幣價格“不滿意”。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銀行間利率市場的流動性水平看出。因此,此次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在政策層面給予許可,把貨幣價格調整的權力交給銀行。從利益最大化角度,銀行方面是有積極性“犧牲利潤空間換取總量增長的動力”。所以,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于社會各個層面都是有利的,政策一出,叫好聲一片。
此次央行降息后,所有銀行股都大跌。那么,這是否預示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進一步趨勢性拉低銀行股估值水平呢?
首先,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不可逆。本輪金融改革,其中一個主要目標就是打破商業銀行“躺著賺錢”的怪異國情。利率市場化一旦啟動,商業銀行將直面各種新生機構的正面競爭。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將會體現出金字塔結構,而并非目前的扁平化。所以,下一階段商業銀行的首要任務不再是如何完成存貸比、如何完成信貸指標、如何做大資產規模,而是如何完善治理公司結構,以面對競爭更激烈的市場。
利率市場化改革,并非拉高或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而是讓風險與成本近乎對稱。低風險低收益這一塊留給商業銀行,高風險高收益這一塊留給民間金融機構,把“人為”形成的低風險高收益徹底抹除。從結果上看,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向下走的概率高于向上走,這是風險定位的差異化。
其次,凈息差下滑的幅度或會低于市場預期。要完成上面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一方面需要貸款利率的空間逐步打開,另一方面還取決于民間金融機構的成長速度或者說“洗白”周期有多長。一旦某一方面受阻,凈息差下滑的幅度都會有限。從拉美、日本、韓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來看,短期內息差有可能會增加,長期來看都會下降。從根本上來說,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逼迫銀行逐漸轉型,更加注重中間業務的發展,而不是“躺著收錢”。
最后,目前銀行股估值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利率市場化、貸款需求下降和資產質量下降帶來的風險折價。是不是能夠完全覆蓋掉未來風險呢?這一點見仁見智。這里我只談幾點粗淺認知。
1、銀行股的估值中,“高成長的資產收益率”(凈息差)有多大權重?有多少投資人是從成長股角度去買銀行股?幾乎沒有。所以,即便未來凈息差走下降通道,對于銀行股的估值只有短期影響。當前市場的反映過激了。
2、決定銀行股估值溢價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周期,尤其是強周期環境下。由于我國的主要銀行上市時間偏晚,所以缺乏可比案例。不過,動態PE5倍、PB不到2倍的金融資產,確實很具有吸引力。
簡單來看,如果假設目前中國經濟處于一個中期階段性拐點,那么銀行股在一年之內存在一定程度(20%甚至更高一點)左右的估值溢價。我不會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給予過多權重,會等待市場預期一次性風險兌現后,借機吸納。當然,也正是基于第二點,作為高風險偏好者,銀行股的吸引力有限。只有在強周期環境下,銀行股才可能出現持續性高估,如果高估的理由不存在,20%的收益率并非現階段“最誘人”的選擇。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粗略計算了一下從年初至今所有股票的漲跌幅。盡管上證指數只是上漲了80余點,但有超過四成的股票上漲,漲幅超過20%的家數占比是11.5:1。換句話說,12家上市公司里面就有1家漲幅超過20%。從概率上說,拋掉那些長期波動率低于整體市場的上市公司,在7-8家里面就能夠選出1、2家收益高于20%的個股。就賠率而言,在今年上半年只要稍加用心,跑贏大盤實在并非難事。
那么,同一前提下,倘若目前中國經濟處于一個中期階段性拐點(未來半年宏觀經濟趨勢上行),我相信,投資銀行股并非“最聰明”的選擇——在一個較大的可選范圍內,銀行股的風險與收益并不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