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守艷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 會計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企業財務會計信息化建設成為會計技術現代化必然要求。但是,一些單位及個人在財務會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認識不足,配合不力,影響了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企業 會計信息化建設 對策
財務信息化在空間上實現了遠程處理、協同業務,使財務管理集中化遠程處理;在時間上實現了會計核算動態化、實時化,使得財務管理從靜態走向動態;在效率上財務信息化使企業財務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財務信息化的這些特點都特別適用于現代化企業,尤其是分散的企業。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改善和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財務信息化必將在我國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化建設中大有用武之地,必將為我國的企業信息化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財務會計信息化理論內容
會計信息化理論是由會計信息化基礎理論、會計信息化應用理論和會計信息化環境理論相互結合所形成的一個有機的理論體系。其中,會計信息化基礎理論是構成會計信息化理論的基本要素,包括會計信息化的目標、方法理論等;會計信息化應用理論是將會計信息化基礎理論應用于會計信息化實踐、指導會計信息化實踐的理論,包括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與應用、會計信息化管理體制理論等;而會計信息化環境理論,則是對會計信息化基礎理論和會計信息化應用理論產生影響作用的外部條件的理論,包括信息、技術和組織等環境的影響。
作為會計信息化的基礎和核心部分的財務會計信息化,立足于其會計反映與監控的基本職能,對其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環境理論深入研究,不僅是會計信息化的當務之急,而且對會計理論創新研究有著重大意義。研究我國財務會計信息化理論,首先必須根據財務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分階段加以進行。信息系統與組織內外部環境之間共生與互動的關系,決定了財務會計系統必須是一個活躍開放的系統。而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的優化與演化程度,直接反映出財務會計信息化發展水平。根據會計的業務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的程度,可將財務會計系統的發展階段分為手工會計模式、計算機會計模式和網絡會計模式三個階段。而我國信息化財務會計系統至今經歷了手工會計仿真模式與計算機會計模式兩個階段。30年來我國財務會計系統信息化的發展,不僅實現了該系統與管理會計系統的信息集成,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內的財務與業務一體化進程。
二、財務會計基本程序的改進
在將財務會計的數據轉換為信息的過程中,其基本程序必不可少。我國會計軟件問世至今的30年,是一個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不斷信息化的30年,財務會計系統的人機角色的轉換程度高低,直接通過這四個基本程序表現出來。同時,它又從理論上豐富了財務會計基本程序的內涵與外延。
1.會計記錄的信息化
在我國財務會計系統四個基本程序信息化過程中,以會計記錄的信息化最為成功。根據會計核算軟件數據接口標準設置憑證、賬簿和報表的數據結構,按照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模塊正確地進行數據輸入、處理和信息的輸出,逐步實現了會計記錄的電子化與無紙化。同時,會計處理過程的程序化與規范化,又使會計集中核算、代理記賬,以及企業租用服務供應商信息系統成為可能。信息理論所包含的數據壓縮定理和信道編碼定理兩個基本定理同樣也適用于會計記錄。在對數據的壓縮過程中,當前財務會計系統在獲取會計賬戶和報表的壓縮信息中一方面保證信息的不受損失,同時,通過憑證模板和非法對應科目控制減少了信息失真。而在保證一個有噪音的信道中傳遞最大數量會計信息的設計之中,當前系統則多將原始憑證與記賬憑證合二而一地歸集于一個數據文件之中,以便賬簿和報表提供更為詳盡數據與信息,并注重會計處理過程中對有效編碼方案使用冗余技術。
當前,應當探討電子化原始憑證項目與格式規范化,財務會計業務流程的標準化,以及財務會計系統嵌入更為嚴密的會計記錄控制程序,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同時,要運用信息管理學理論,立足于財務報告需要,從理論層面上探討會計記錄壓縮與冗余等問題。
2.會計確認的信息化
會計確認與計量的信息化,是財務會計信息化的難點。如何將人腦對會計的確認與計量逐步轉化為財務會計軟件的基本功能,首要問題是要進行“初始記錄的確認”(即初始確認),APB Statement No認為“初始記錄”包括對進入會計程序的數據、作出分錄的時點和通常要予以記錄的金額等三項原則,其中前兩項屬會計確認問題,而第三項屬于會計計量問題。誠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已對數據電文及其發送時間與地點,以及電子簽名的有效性等從法律上予以認定。這種以電子替代手寫的簽名直接關系到上述的初始記錄的確認。即使所有原始憑證都已實現電子化,對其是否進入以及何時何地進入財務會計系統的經濟事項的人腦確認過程仍然必不可少。當前電腦替代人腦的會計確認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已被人腦確認進入財務會計系統的經濟事項的會計要素的自動確認。這種有限的初始確認對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具有其積極意義,它既可使系統遠離人為的干擾,又可快速形成記賬憑證數據(借貸方會計科目);二是對電子化原始憑證是否進入財務會計系統施行“有限度確認”,即對日常發生的采購、生產、銷售各循環中的基本經濟業務加以判斷,在確認依據(如電子合同、付款單據等)完整的條件下準許進入財務會計系統之中。
在財務會計信息化過程中,將會計確認交由計算機系統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想象,那種缺乏完整的原始憑證數據仍可準許進入財務會計系統的做法。將給系統帶來多大的危害。因此,制定“準入”數據的確認條件必須完整充分。
3.會計計量的信息化
選擇計量屬性是會計要素計量的主要問題,在當前財務會計系統提供以貨幣量度為主的信息的情況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僅可能使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計量屬性克服相關性不強的缺陷,而且可以使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盡可能同步地得以反映。這是因為,企業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以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絡、全球用戶資源網絡和計算機信息網絡為平臺,進而使零庫存、零距離、零營運成本(俗稱“三零”)成為現實,由此使企業許多流動資產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時相關性得以提高。同時,全球網絡平臺提供的眾多資產和負債的活躍市場,信息中介的服務又能幫助企業形成基于各種計量屬性的會計信息。因此,通過建立基于以上五種計量屬性相應的數據庫文件,并根據各計量模式的要求分別生成不同計量屬性的財務報表信息,對滿足不同信息用戶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計量過程的信息化,首先體現在記賬憑證借貸方金額的計算。我國會計軟件實現了轉賬憑證和部分收付款憑證的自動計算。例如對期末收益類賬戶結賬、固定資產折舊計提、職工薪酬的結算與分配等,都已借助會計模板方式自動進行計算生成。然而,會計計量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完全依靠計算機技術目前尚難實現,做好人機的科學分工以保證會計計量合規性至關重要。
4.財務報告的信息化
當前,通過公式定義方式使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表內信息能夠自動取數生成,但附注內容的完整披露完全依靠計算機系統自動完成卻尚待時日。同時,注重其他財務報告多元化與實時性,進而提高財務報告的整體質量,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財務會計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在財政部和中國證券會等部門推動和組織下,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在我國的應用研究方興未艾,取得較大的進展。王松年和沈穎玲、張天西、潘琰等學者對XBRL的基本原理、作用與貢獻,以及在我國應用等展開研究。無疑,XBRL對增強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財務報告模式變革、財務報告分析、會計準則選擇、實時監控和持續審計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這一技術在我國財務會計中應用及其相關的理論問題是今后的重點。
三、結束語
企業財務會計信息化建設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務必思想重視, 上下齊心, 措施得當投入足,培訓全面,評估科學,更新及時,以確保企業管理信息化目標的全面實現,達到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競爭力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信譽及對國家的貢獻持續上升,股東的分紅及職工的收入(福利)穩步增長。
財務會計是一個以處理價值信息為基礎的控制系統,因此,按照信息及相關技術的控制目標建立一個合理的信息技術治理架構是財務會計信息化的重要內容。財務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要運用會計學、信息管理學、信息生態學等相關理論和觀點,以財務會計信息系統重構為主線,以業務流程集成、組織結構集成和服務集成為重點開展研究。而財務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的目標,則是要探討在信息化條件下如何建立一種以過去為重心。既面向過去又面向未來的會計觀念,進而在實現財務會計子系統與ERP系統的其他子系統的功能與信息集成基礎上,構建一個基于網絡平臺的多元化財務報告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周天勇.發展經濟學教程[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郭金林,史紀元.會計電算化[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