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雪雅 徐順湘
繪畫藝術講究虛實相間,疏密有致。音樂藝術講究休止符的精妙,休止符既代表音樂的暫時停止,同時意味著音樂的另一種延續和深化。這些都是有關“白”的藝術處理。數學課堂也要講究“白”的巧妙處理,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有張有弛的教學過程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實現教學的高效化。學生學得扎實有效,進而有效發展學生思維。
一、適時布白,為學生思維發展提供時空
數學教學就是要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如果“滿堂灌”或“走過場”,就會造成學生思考少,體悟少,就不能較好地落實數學教學的思維發展目標。所以,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布白,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消化、去補充,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其思維能力。
1.問題呈現后布白
問題呈現后給學生留下足夠的靜思默想的時間,讓學生把問題思考得深入一點,分析得清晰一點,理解得透徹一點。比如,應用題的文字表述通常比較長,因此學生讀題時間也比較長,有些教師往往在學生還沒有進行初步思考,甚至還沒完全看懂題目時已給出了解題方法,遏制了學生的獨立思考,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生吞活剝接受知識,不僅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長此以往會導致他們思維的惰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顧完成教學預案而不舍得靜靜地等待,不能急于告訴學生“應該這樣”或者“不應該那樣”,使學生的數學思維難以萌發,智慧火花不幸熄滅。而應該做到少插嘴,少提示,多布白,因為此時的“無言”會帶來更多更好的“有言”。例如學了“圓柱的體積”后,教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體積相等的兩個圓柱體,底面積和高也一定分別相等嗎?為什么?”當一學生說相等時,教師沒有馬上下結論,又一學生說不一定,需要假設具體數據然后計算比較,教師仍沒有表態,學生們有的用紙筆計算著,有的相互討論著,一段時間后,很多學生異口同聲、堅定地說不一定。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過深層次思考,體悟到有些數學結論(命題)的逆命題不一定成立,從而有效訓練了學生數學思維的嚴密性。
2.小組合作前布白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不少老師課堂上熱衷于開展形式化的合作活動,問題一出示就要求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片面追求課堂場面的熱鬧。殊不知,這樣的合作學習往往是少部分資優生唱主角,大部分學生被剝奪了獨立思考的機會,成了“觀眾”和“聽眾”。教育專家李希貴說:“老師不要經不住課堂上的沉默,因為,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的確,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就沒有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筆者以為應該在合作學習之前布白,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合作學習,通過交流、討論就可以完善自己的認知方式,優化自己的數學思維方式,達到個性化發展的目的。例如特級教師李烈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在學生合作學習之前這樣布白:
師:要計算12×14,這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咱們還沒有認認真真、正正經經地學過、研究過。這節課咱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誰會做?
(很多同學舉手,“我會!”)
師:你不僅要會乘,還要把道理說清楚,會嗎?有了一種方法,還有沒有第二種方法,第三種方法?先獨立思考。
(學生動腦思考,動筆演練。兩三分鐘后)
師:那就小組之間,互相當小老師,看能不能把對方說懂。開始交流。
……
在大部分學生都說“會”的情況下,李烈老師提出了“還要把道理說清楚”,并且用盡可能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之后留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這段布白過程中都有事可做,既體現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又體現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高度自覺。
3.總結歸納時布白
在教學中,常常會看到學生前教后忘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學得專心致志,課后做題卻感到無從下手。其原因是學生對知識沒有有效地內化,對那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缺乏系統的深層次理解,抓不住問題的本質,從而不能正確解決“活”的問題。在歸納總結時布白,表面上是“占用”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但實際上是學生在這段布白過程中,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或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整理、反思和感悟,或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和同伴的見解、教師的講解進行對比,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真正內化數學知識,同時使自己的思維更趨條理性、深刻性和廣闊性。例如一位教師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時,按照常規的思路進行教學,整堂課始終強調“先假設再調整”這一解題步驟,但是每次的歸納小結,甚至最后的總結,教師從未讓學生整理思路,感悟方法,學生失去了深度思考的機會,導致對知識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事實證明,在作業中不少學生依葫蘆畫瓢、似懂非懂地照搬,把所求的兩個數量混淆顛倒,后進生更是一臉茫然。
二、適當補白,為學生思維發展鋪路搭橋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很緊密。學生新知的習得,思維的發展必須有一個堅強的“固著點”,這個“固著點”就是學生學習新知所必須具備的認知基礎或學習方法。為此,教學時教師應適當補白,使“固著點”清晰起來,并具有較強的固定力,正如幫助學生找到新知學習的起點,思維發展的拐杖。
1.在教材內容跳躍處補白
有些知識點之間存在很大的跳躍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適當進行補白,在知識跳躍處為學生架設橋梁,使學生順利學習。例如“正比例的意義”一課,教師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學,學生對正比例的意義判斷也比較到位,但是遇到題目:“圓的直徑一定,周長和圓周率成正比例嗎?”全班大部分學生出錯或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學生不理解“相關聯的量”,教材對此未做過多的闡釋,教學時教師又沒有進行適當補白,導致很多學生理解上的空白。一位教師這樣補白:先解決關聯的含義,再擷取生活中具有關聯量的例子,學生舉的例子豐富多彩,有的說:“我們穿的衣服和氣溫相關聯,天氣熱了,我們穿的衣服就少,天氣冷了,我們穿的衣服就多。”還有的說:“考試時,答對的題目越多,得分就越高,答對的題目越少,得分就越低,所以答對的題數和得分相關聯。”……這一環節的補白,看似浪費了些時間,但實質上是對教材進行了必要的補白,通過補白,學生對“相關聯的量”的理解不言而喻,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更加深刻。
2.在學習方法短缺處補白
教學中有些知識學習的方法或問題解決的思路比較獨特,學生因缺少相關的經驗或方法會感到相對陌生,難以打開思路,不利于科學地處理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很多教師通常按以下的步驟展開:⑴復習有關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⑵出示例題,帶領學生根據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畫出示意圖。⑶分析和解答。這樣的教學,看似思路清晰,程序流暢,而事實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方法的感悟是比較淺顯的。原因在于:畫圖法的教學,要求學生具有兩個基本能力,一個是根據題目畫圖的能力,另一個是根據圖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點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而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對這兩方面的經驗是比較匱乏的。針對這兩點,課始可設計如下兩個專項練習來對學生短缺的方法和技能進行補白。
⑴根據條件畫圖并計算: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寬4米,如果把寬增加3米,長不變,花圃的面積增加多少平方米?
⑵看圖(上圖)列式并計算。
當然,若把這項補白工作放在平時來做,即在平時教學中關注“數形結合”方法的滲透,就能有效避免上述學習技能方法的短缺。
3.在學生思維困惑處補白
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會碰到令思維受阻的問題,這時教師應適當補白,解除學生疑惑,幫助學生鋪設“登山”的臺階,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道,使教學過程順暢有效。特級教師華應龍的補白工作做得特別出色,他在教學“分數的再認識”時,創設了大頭兒子借助爸爸的領帶量沙發長度的情境,將領帶對折三次來量,正好量了7個這么長,該怎么描述沙發是多少個領帶長呢?
師:把你的答案寫在練習紙的背面。(略等片刻)有什么困難?
生:對折幾次?
生:對折3次。
(多數學生依然沒有動手寫答案,還在思索)
師:已經說了對折3次,很多同學還在思考,思考什么?
生:那一節有多長呢?
師:把一根領帶對折3次,是把這根領帶的長平均分成了幾份呢?
(大部分學生說“3份”,有的說“6份”,也有的說“4份”,還有的說“8份”)
師:現在我們也遇到了難題,你有什么辦法解決嗎?
生:華老師,能把您的領帶借我用一下嗎?
師:(一邊解開領帶一邊說)好好好,如果沒有領帶呢?
生:我把這張紙對折3次后再數有多少個塊兒。
師:不可思議,這么好的回答,怎么會沒有掌聲呢?(學生鼓掌)是呀,很多人已經在嘗試了。
教室里安靜了一會,立刻有人驚呼:“8份!”其他學生表示認同。
師:(滿意地微笑)沙發是多少個領帶長呢?
生:沙發是■個領帶長。
……
從上述的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到,當學生思維困惑時,華老師及時補白,適當給予思維上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經歷豁然開朗。華老師不僅注重學生思維的補白,還注重學生情感的補白,不斷激勵學生勇往直前,繼續探索。這樣的學習必定能使學生真正領悟知識,實現知識的長久記憶和靈活運用;這樣的教學必定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意志得到磨練,興趣得到培養。
總之,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藝術地處理好教學中的“白”,是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闕雪雅、徐順湘,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21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