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窗外臺風呼嘯、豪雨如注。近期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造成的人員傷亡令人警醒。邁克爾·杰克遜在上世紀90年代初創作的《地球之歌》(Earth Song)在耳邊回響:
日出呢?
甘雨呢?
你曾說過的那些
我們會得到的一切呢?
土地在減少,
有沒有結束的時候?
還有你說過,
屬于你和我的萬物呢?
你可曾停下腳步,
反思我們曾揮灑下的血汗
你有沒有看到
地球在流淚,海岸在哭泣?
……
這是一首需要靜下心來用靈魂傾聽的自然主題圣歌,環保、人性、戰爭、生存、死亡……邁克爾·杰克遜以發自肺腑的方式,創作并演繹了這首他認為能夠最終幫助拯救世界的歌。
許久以來,我們棲息在這蔚藍色的星球,逐步探尋著山地、平原、丘陵、高原和盆地,開發著土地、水、礦產、生物等各類資源,并不斷繁衍生息。早在2011年10月底,全球人口已達到70億。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將2011年世界人口日主題確定為“70億人的世界”,藉此引發人們對70億人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關注和思考。
在世界人口不斷增加、非可再生資源日益減少、環境污染逐漸加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今天,人類是應該放慢腳步,進行深入徹底的反思,重新認識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青少年時期,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是系統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的一個起始平臺。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性,關注社會問題、科學觀念、情感教育等內容,提倡在培養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中滲透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當然,培養“活躍的、負責任的、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單純依靠地理課堂是不夠的,對本土、本區域的地理文化作深入研究(如本期特色學校南京市雨花臺中學“雨花石文化”課程),在我國傳統的文化寶庫中汲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進步思想,通過旅游和考察深入領略各地民風民俗,都可以成為地理課向外擴展延伸的觸角。
前段時間,在云南高海拔地區,筆者深切感受到納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環保意識。納西族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對自然倍加呵護,人們進山,不得大聲喧嘩,凡水源樹木,均在保護之列,絕對不允許砍伐。狗作為納西人心中的功臣和好友,得到了應有的禮遇,不用擔心會被食用。在藏區不允許隨意挖掘土地、砍伐樹木、污染泉水河流……這些樸素的環保意識源于千百年流傳而來的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區域范圍內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真正的旅行,收獲的絕不僅僅是照片。
末日傳說中的諾亞方舟隱喻著災難中的希望與救贖,現代人類應當學會自醒、贖罪,將《后天》、《2012》這些科幻災難片引以為戒。在地球村,每一位現代公民都應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盡自己的責任。因為,這是我們共同棲息的家園。
(石萍,《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