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曉慧
7月的一天,我遇到一個老外,他是BP(英國石油)旗下投資公司的基金負責人。我了解下來,他們當前最關注的投資領域,是新能源等新興技術產業,這些新興技術領域的投資,帶給他們可觀的回報。
他們的投資方向可能與BP這個集團本身的偏好有關,但他也表示,國外有不少對沖機構,專注于高科股投資。
我在想,國內私募是不是有特別愛玩高科技股的。我記得,2011年時,安信證券將債券大王格羅斯推出的“新周期理論”在國內推廣得非常深入人心,如果說,中國甚至說是全世界,都在為結構轉型尋找經濟下一個新動力,那么新興產業是個不錯的方向。
只是這個領域總體上對技術的理解要求比較高,很多領域的資訊更新速度很快。大部分曾在一段時間說看好新興產業股的私募,為了追求業績,還是會進行節奏性投資,比如緊隨板塊熱點打一槍換一炮,如此一來,倒是未必能精準地找到新興產業股的機會。不過我還是發現了國內幾個特別鐘情高科股的私募。
我發現,大多數比較專注科技股的,都是公募系出身,且以選股出名的選手,也可以說是偏向挖掘未來大牛股的價值派。
第一個被我想到的還是尚雅投資石波,畢竟這家伙以發現新周期的牛股而聞名。他2010年遭到一些業績攻擊后,一直比較低調。我最近與他溝通發現,他還是在勤于四處調研,他的風格還是沒有改變——孜孜以求地尋找拐點受益公司。
近年來,石波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要從金融危機脫身出來,沒有科技進步,傳統產業難以改變。他愿意成為科技股的堅定支持者和維護者。
當前,他關注重點依然是低碳經濟和移動等行業的機會。因為這些股票集中在中小市值板塊中。他也成為中小板塊的常客。他在2010年中小板整體走強時,旗下產品整體業績非常驚人,又風光了一把。當前,他近期主要布局的有新聯電子(002546),自2011年就成為這家公司新進的前十大股東。
另一個科技股愛好者可以說是武當系掌門人田榮華。他多次說過,他選股以成長性個股為主,甚至可以為此忽略行業配置。因為私募公司研究員有限,他也將研究力量側重在成長股上。
他的投資邏輯也很簡單,中國經濟增速還是全球最快的,不論是消費還是新興產業,肯定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個市場一直也是成長股投資的過程。在他們看來,現在的一些藍籌公司,過去十年間也是成長股。
田榮華也算知行合一,今年以來,可以從特爾佳、宇順電子等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看到武當系產品。
孫建冬旗下的鴻道投資也對新興產業股十分熱衷。在萬昌科技一季報的前十大股東中,就出現了鴻道1期和鴻道3期身影。
鴻道系產品自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便增倉電子行業,被發現他持倉的電子元器件股有歐菲光、長盈精密與星星科技,他持倉的還有安潔科技、南通科技等。
還有一個對科技股特別感興趣的非公募系私募是龍騰資產吳險峰,他的風格是價值博弈。他說,他發現,高成長股不管從價值還是博弈的角度,都很值得關注。
當前,他的龍騰系更多布局在新興戰略產業,他也信奉“尋找中國未來偉大企業”的思路,在他看來,新興產業、大消費、產業升級、服務業等領域,出現高成長企業的機會比較大。
吳險峰買的新興產業股有互聯網板塊中的鵬博士,物聯網板塊中的華勝天成,衛星導航板塊中的中國衛星,環保板塊中的先河環保、中電環保和中原環保等。
從全球角度看,雖然當前不少人對Facebook等高科股的高市盈率充滿質疑,但這還并不妨礙人們對下一個蘋果的期待——這只科技股近兩年全球最賺錢的股票之一,自2007年從2007年的100美元增長到最高500美元,最高給投資者帶來5倍回報。
雖然中國新興產業股可能沒有西方那么好的成長環境,比如專利保護、研發能力等。有的私募直接說中國科技股都是泡沫。但撇開公司基本面而言,經濟發展本身也需要泡沫。
我想,或許,那些專注新興產業股私募,比起擅長短線投資的私募受到的壓力可能更大,但只要相信方向沒錯,專注其中,找到真正的好股票,未來就有機會實現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