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寧
“現在的PE太難做了。”一位剛剛從小型PE機構抽身而退的從業人員小聰告訴筆者。相比去年千軍萬馬沖入PE行業燃起全民PE的熱情,小聰當初燃在心里的熊熊烈火已經基本上被消耗殆盡:折騰了一年多,看了不少項目,一個也沒投成。“很多中小型的機構基本上沒什么錢,說是去看項目也多是打個幌子。”小聰說,基本的流程是,通過各個渠道找項目,然后盡量鎖定,鎖定后要么自己募錢,要么介紹給大的機構。
按照小聰的介紹,今年以來,經濟環境不好,這些小的沒名氣的基金,基本上募到錢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生存下來的唯一途徑就是傍大款。可是,大款并沒有那么好傍。大的機構都在自建渠道,中小機構獨家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少,沒有了財務中介的收入,生存下去頗有難處。“行業的發展肯定是大浪淘沙,繼續向好,但是,待在一些活得不太好的機構里,太難熬了。”因為“難熬”,小聰選擇的是“離開”。小聰的下一站是房地產基金。之所以,做此選擇,小聰有自己的看法,“項目都是大項目,想必PE市場上目前錢多項目少的狀況,缺少資金的優質房地產項目數量還相當可觀。
小聰的出走似乎是目前PE降溫潮里的一條浪花,未必洶涌澎湃,但大勢至此,似乎不可逆擋。按照小聰的說法,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將會有更多的PE從業人士“離家出走”。有行業人士預測,去年PE行業的公然私奔事件或許是行業洗牌的開始,而今一語成讖:或者行業的洗牌只是開始,或者將有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選擇悄悄離開而將之前同樣來勢兇猛的全民PE時代劃上句號。
來自專業機構的數據似乎更能佐證這一趨勢: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12年上半年共有71支可投資于中國大陸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數量較2011年同期縮水近四成;其中披露金額的68支基金共計募集52.14億美元,同比減少77.1%,環比減少67.6%,募集金額在過去的四年中僅超過2009年上半年,為三年來新低。
畢竟,按照簡單的二八定律,這個行業有些階段確實太膨脹了:上市公司、券商直投、公募等等所有拿錢的人都圈了進來;發展確實太“瘋狂”了:每個月都有新的PE公司成立;前幾個月還出現在某某私募股權學習班里,幾個月后,搖身一變就成了幾十億規模基金的發起者;有煤的有礦的有房的都被鼓動起來了,從沿海到內地,從平原到大漠,甚至從來沒有出國一個上市公司的城市都成立了所謂的引導基金;有人說,正在機場候機的人中,有一半都是P(屁)……看來,行業的確到了該冷一冷的時候了。
冷下來的時候,似乎才是真正到了選擇的十字路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告別野蠻生長的歲月,走向規范成長的道路,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更加清晰地去想,之前的成功,更多是市場帶來的機構還是來自自身強大的造血功能,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卸去神秘的光環,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
如果說2000年到2005年之間對本土VC、PE來講是煎熬、是拼耐力、會冬眠的幾年,機構與機構之間拼的是韜光養晦,那個時代基本上是“只要活下來了,都不會太差的幾年”。但是,經過股權分置改革與創業板推出預熱后,這個行業經歷了青春與躁動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從2012年開始,機構與機構之間真正到了拼專業、拼實力、拼規范的時代。毫無疑問,只有在降溫與洗牌的浪潮中,想的久遠,做的扎實的機構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