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
證監會頻繁推出改革及新政,早已讓市場呈現極度“審美疲勞”、甚至麻木,更遑論提振A股;能夠止住市場的跌跌不休,已殊為不易。關鍵是,市場持續頹勢早已為郭主席改革新政給出差評分。上周四晚,證監會又再將已經征求民意多時的主板退市方法定稿,自然無法引起市場的更多關注與興趣。
在最新定稿的主板退市方案中,除了完全滅掉各位的善良憧憬之外,也讓我們既有些許意外、又在完全情理之中的驚訝發現,我們對郭主席改革新政成功的期望值,須要再度大幅調低。
主板退市新增及變更的退市標準主要有7條,早已為市場所知悉。其中,沒有任何正面及可樂觀的驚喜,卻有不少負面及難樂觀的超預期。比如:一、對所有公司過往殘敗業績的“不溯既往”,所有或將退市公司的業績都從2012年度起開始考核。任何一家公司哪怕過去斷斷續續虧損了十年、或連續虧損了5年,皆無關宏旨。
目前已有30多只主板公司連續三年凈資產值為負數,早就夠新版條件退市、早就應該無條件的退出市場。誰曾想在郭主席的寬厚仁愛關照之下,全部一筆勾銷,照樣還能在市場上再混跡幾年。二、新設“退市整理板”;三、引入嚴厲的恢復上市和重新上市條件。尤其是其第一條,明顯就是在故意放生大批ST類公司,讓其繼續得以茍延殘喘、禍害市場。
根據滬深交易所的通知,退市新規發布后實現新老劃斷。即凈資產為負、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年度審計報告為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等新增退市標準的計算,不溯及以前年度數據。即以2012年的年報數據為最近一年數,以2012年和2013年年報數據為最近兩年數,最近三年數和最近四年數則以此向后類推。
這些退市新政策所釋放出極難樂觀的信號是,推動退市,知易行難。大口號與漂亮話,誰都會說,而且一個更比一個強,但要讓改革政策落地,卻非同小可,A股雖然是證監會在打理,但它直接與間接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鏈”,各方利益集團都會適時、并明確的表達利益訴求,證監會對此都要聽或接受,更不能敷衍應對。
當年周小川和本港鐵娘子史美倫,一個正部長加上一個副省部級高官,強強聯手,“咬牙切齒”力推退市,卻異常艱難、困難重重,幾乎無功而返。今天郭主席再推,究竟是市場及政策環境更加寬松、還是后者的能力、功夫與來頭更加強大?其實或許都不是,而是因為退市改革觸及并損害到利益集團的頑抗與反撲。
于是,退市新方案不得不再次做出更大讓步與后退,并且是對垃圾股歷史遺留問題的妥協與退讓。從今年起的三四年后,才會有公司或“應該”退市。屆時,證監會說不定又再換新的主席,對退市制度另起爐灶、重新來過,也未知?若真這樣,誰還敢樂觀呢?
去年11月底,深交所就創業板公司退市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時,筆者就專門建議過,要對像綠大地這類公司,完全就是靠對公司過往經營業績造假、粉飾實現上市的案例,應該無條件的退市,但深交所根本就不理不采。不僅創業板對此不采納,甚至連主板和中小板等的退市方案,也不采納這種退市意見。由此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所謂征詢民意之意義何在?提出建議者只能干瞪眼,提了也白提。
與此同時,對于主板退市新制度,筆者愈琢磨,卻有更加恐懼的感覺。發現退市新方案的真正落地,其實遠比之前想象中要艱巨、甚至嚴酷得多,絕對不是拍拍腦袋就可以隨意唱好、或者唱衰這樣簡單。筆者甚至強烈感覺到,恐怕連證監會的相關官員們都沒有想好?否則,這么大的投資損失,投資人如何了斷呢?
新版本的退市方案,主要還是針對那些因為上市公司經營虧損所導致的,諸如三年凈資產為負、年度營收少于1000萬元人民幣等。而不像港股、新加坡股市中,除了經營不善者之外,還有因為業績造假、信息披露違規及私有化等其他條件之下的退市情況。
中外任何一間公司,即便從2012年度開始算起,如果連續三年公司凈資產皆為負值,到了第三年末該退市之時,公司凈資產恐怕連“渣滓”都沒有了。這種現實條件下,你讓這間公司如何向持有該公司股份的投資人,再做賠償、或補償等“意思意思”一下,應該都是“不可為”的勉為其難。
錯踏地雷者,絕對有天大的看走眼之錯,應該“買者自負”;該退市的上市公司高管更是應該千刀萬剮,因為他將全體股東的資產玩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是,退市方案是證監會設計和規定的。這種制度設計的潛臺詞是:一、至少暫不考慮追究相關責任者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事實上,這種事情,應該是全國人大和最高法院的責任范疇。但我們迄今為止,未見有關方面有這種跟進與配合,證監會當然可以就此建議與提請立法、提請最高法院做出專門的“司法解釋”,但暫時還沒有。何時能有?不知道。
二、既然沒有賠償或補償制度作法律保證,卻又要推進這項退市制度,于是就產生出一個叫“退市整理板”的怪胎,類似于“三板”。最后哪怕就是變成像港股中的“仙股”那樣,依然還可以讓那些賊心不死的資金繼續交易、繼續玩下去。錯踏地雷者,除了被迫割肉斬倉、大甩賣之外,你不自認倒霉,又能怎么樣呢?閣下只能自我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