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 余建國
摘要:設計的家用報警系統用于檢測燃氣不完全燃燒產生危害人體的CO,可以將報警信息通過無線通信技術發送至遠程監控主機。使用主控芯片為PIC16F887,CO檢測傳感器MQ-7,無線通信模塊NRF24L01。
關鍵詞:CO檢測煙霧檢測
中圖分類號:X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031-01
現代家庭中天然氣的普及越來越廣,其安全性也愈加重要。設計出可靠性高實時性好的CO報警器保障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本設計能夠檢測燃氣不完全燃燒發出的CO,當濃度超過100ppm時將報警信號發送給監控主機。
1系統設計
系統采用一主機多從機方式監控多地點的安全情況,主從之間采用無線通信方式交換信息。設計使用PIC16F887作為主控芯片,MQ-7傳感器檢測CO,發出聲光報警信號,智能啟動排氣扇,并將報警信號通過NRF24L01轉換成無線信號傳送給遠程監控主機。
2硬件設計
檢測CO模塊采用氣敏傳感器MQ-7,制作原理是氣敏電阻在檢測時阻值隨氣體濃度的增大而減小。SnO2作為氣敏材料,在200~300℃溫度吸附空氣中的氧,形成氧的負離子吸附,使半導體中的電子密度減少,從而使其電阻值增加。當遇到有能供給電子的可燃氣體(如CO等)時,原來吸附的氧脫附,而由可燃氣體以正離子狀態吸附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表面;氧脫附放出電子,可燃性氣體以正離子狀態吸附也要放出電子,從而使氧化物半導體導帶電子密度增加,電阻值下降。可燃性氣體不存在了,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又會自動恢復氧的負離子吸附,使電阻值升高到初始狀態。MQ-7的電壓引腳為5V,輸出引腳為AOUT與DOUT,當CO濃度升高時DOUT由高電平跳變為低電平,LED燈點亮,同時AOUT輸出與CO濃度成比例的電壓,可連接至PIC的A/D引腳轉換成數字信號。PIC檢測到過高濃度CO時,啟動蜂鳴器報警,同時打開排風電機,并且將CO濃度數據以及地址編號通過無線射頻模塊發送到上位機,實現遠程報警。
為實現節能,CO濃度低時PIC16F887處于低功耗模式,將PIC16F887的RA0引腳設置成超低功耗喚醒模式,連接到MQ-7的DOUT引腳,由該引腳電平跳變喚醒PIC芯片。PIC引腳RA1/AN1可設置為模擬輸入用于采集MQ-7引腳AOUT電壓,轉換為10位二進制數據存放在ADRESL與ADRESH兩個寄存器中。
為實現報警,將PIC16F887的CCP模塊輸出引腳RC2/CCP1設置成PWM輸出模式,與蜂鳴器的三極管開關連接,報警時該引腳輸出1kHz占空比為50%的脈寬調制波,使蜂鳴器報警。將RB1引腳連接繼電器驅動引腳,報警時RB1拉為高電平開通繼電器,打開排氣扇降低CO濃度。
使用NRF24L01作為無線收發模塊,工作于2.4~2.5GHz通用ISM頻段,電路簡單,程序不需要復雜編碼解碼。PIC16F887與無線模塊芯片有六個控制數據接口連接分別是:CSN、SCK、MISO、MOSI、IRQ、CE。RC5/SDO、RC4/SDI、RC3/SCK分別是PIC的SPI通信模塊的數據輸出引腳、數據輸入引腳、SPI時鐘引腳。RB0則可設置為電平變化中斷引腳以接收無線芯片引腳IRQ的中斷信號。
3軟件設計
在硬件設計基礎上,完成PIC16F887的軟件編寫。軟件分為初始化程序、中斷檢測CO程序、蜂鳴器報警程序、開啟排風扇程序以及無線發送數據程序。程序與硬件都采用模塊化思想,易于編程修改與升級。初始化程序完成芯片振蕩時鐘設置、看門狗設置等必要初始化之后執行sleep指令進入休眠狀態。當CO濃度高于設定值,RA0引腳被拉低,引發中斷,執行中斷程序讀取RA1上的電壓值,檢測CO濃度。驅動蜂鳴器報警,打開繼電器開啟排風扇。再將CO濃度數據與本機地址發送至主站無線接收模塊(如圖1)。
檢測模塊的無線發送芯片平時處于掉電模式,以節約電能,工作時則進入增強型shockburst模式,發射模式使能自動應答,配置自動重發次數,選擇通信頻率,配置發射參數,選擇通道1發送及發送有效數據位寬度,設置通道0為接收模式接收自動應答信號,其接收地址與接收端地址一致。把接收端地址與要發送數據按時序寫入NRF24L04,配置CONFIG寄存器,進入發射狀態,將CE引腳拉高(至少10us)啟動發射,之后自動轉入接收應答信號狀態。
主站接收模塊設置為接收狀態,接受到報警信號后,把報警地址通過RS-232送至上位機,上位機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遠程報警。
4結語
本文設計的CO濃度遠程報警系統硬件結構簡單,具有較強實用價值,添加模塊還可以實現更多檢測控制功能。
參考文獻
[1] 江和.PIC16系列單片機程序設計與proteus仿真[M].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PIC16F882/883/884/886/887 Data Sheet.DS41291F,2009.
[3] 譚翠蘭.無線煙霧系統的研究與設計[D].武漢理工大學,200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