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俊儒
【摘要】當代中國的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具有極其鮮明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其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特別行政區制度的緊密結合等方面。當代中國之所以采用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主要是基于對中國民族傳統、制度淵源和發展戰略以及黨的理論基礎、體制、組織原則等方面因素的考量。
【關鍵詞】國家結構 特色 必然性
單一制作為一種國家結構形式,是指由若干不享有獨立主權的一般行政區域單位組成統一主權國家的制度,它和復合制相對。在當代國家結構中,單一制與聯邦制(復合制的一種)是主要形式。我國是典型的單一制國家,我國單一制國家結構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它是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特別行政區制度相結合的。
當代中國單一制的特色
特色之一: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結合。從理論和各國的經驗上講,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大都實行于民族或文化結構比較簡單的國家。然而,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在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之所以能夠比較成功地實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除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關外,還與中國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的特殊性有關。對一個國家而言,解決好民族問題,是實現國家統一、保障國家完整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華民族進行民主革命過程中,逐步把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結構和民族問題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國內民族格局、民族關系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恰當地結合起來,最終選擇了民族區域自治這項基本政策和制度。這既尊重了中華民族格局上統一數千年的歷史,又充分肯定了民族結構上多元性的存在。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總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各民族自治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個民族自治機關為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但是,享有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和實質所在。建基于自治權所形成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級人民政府,不只是地方上的國家行政機關,同時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因此,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和一般地方政府相比,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享有較大自主權。但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各個民族地區的實踐和發展現狀來看,中央政府和民族自治機關的關系同中央和一般地方政府的關系的區別并不是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體制和結構上看,各級民族自治機關為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指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從各個民族自治地方自身的情況看,由于歷史、文化和地理等方面因素,民族自治所轄地區的經濟和社會朝現代化發展的各項基礎非常薄弱,其對中央政府有較強較大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限制了其自治權的行使和發揮;從全國經濟運行模式和方式上看,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單一的計劃經濟,這種經濟運行模式把民族自治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全部納入到國家統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框架當中,自然也會影響其自治權的充分實施和發揮。當然,在如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央與地方關系隨之調整,在單一制國家結構制度下,正在形成一種有特色的中央與地方關系模式。
特色之二:與特別行政區制度結合。特別行政區制度是中國以“一國兩制”構想為指導,為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而創建的。“一國兩制”的構想是由鄧小平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是:在一個國家的前提下,港澳臺地區作為特別行政區而存在,其現有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長期不變,享有高度充分的自治權。全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這就為特別行政區的建立和存在提供了憲法的保障和依據,也明確了其發展的合法性。
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內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是:屬于國家主權和國家整體權益范圍的事務全部由中央直接全權管理和負責,特別行政區必須無條件服從;屬于特別行政區管轄的地方性事務,由特別行政區自己管理,除《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應由中央監督的以外,中央不加干涉。顯然,中央政府與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它與一般地方政府以及民族自治機關的關系。這種不同源于港、澳、臺地區因歷史原因而形成的特殊情況,以及這些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客觀存在的重大差異。
對實行單一制國家結構制度的中國而言,推行特別行政區制度是對其必要的、可行的補充,它使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增添了新的特色。特別行政區制度的初步實踐已開始證明,這一特色既不會改變整個國家的單一制結構制度,又有利于解決和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港澳臺問題,既尊重這些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差異,又有利于促進與保障中國的統一。
當代中國實行單一制的原因
新中國選定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是由多種合力所促成的。除了上面提及的民族問題和歷史問題,還有以下主要緣由。
一是民族傳統。中國從秦朝統一六國以來,就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具有相同歷史淵源的各個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發展、相互學習、互相融合,形成了血濃于水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國家統一成為國家、民族、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特別是從1840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各族人民在同西方列強和國內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已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高于一切,并共同培育了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和民族覺悟。于是,中華民族就從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上升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勝利,結束了軍閥割據、民族分隔的局面,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統一和大團結。這些成為新中國確立單一制國家結構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基本出發點。
二是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無產階級革命的各種特征及其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出發,指出在一般條件下,無產階級應該堅持建立起中央集中統一的,即單一制為國家結構的國家。偉大革命導師恩格斯認為:“民主主義的無產階級不僅需要資產階級最初實現的那種中央集權,而且還應當使這種中央集權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實行。民主主義的無產階級如果要重新確立自己的統治,就應當不僅使各個國家也都中央集權化,而且應當盡快地使所有文明國家統一起來”①。因而,馬克思主義在原則上反對實行聯邦制和分離制,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把聯邦制作為一種例外,作為走向完全統一的一種過渡形式。
三是制度淵源。新中國確立起的一套政府體制的基本模式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開始形成和建立起來的。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府的建立和發展,在其發展歷史上走的是一條自下而上、自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道路。當新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人民政府在地方的機構已經在全國許多地方建立和運行起來了。在革命戰爭年代所形成的各解放區政府,由于受軍事體制和當時戰爭情形的影響,在行政建制、組織體制和權力歸屬上都要求盡量集中統一。雖然不同時期的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各個級別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民意機構—人民代表大會,但這些機構的實際權力及其運行是非常有限的。戰爭時期的政府體制模式和體制建設經驗,深深地影響了新中國國家各種體制的確立和發展。
四是黨的體制。新中國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歷長期革命斗爭并取得勝利后確立起來的,在革命斗爭中和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一直作為領導核心在各個領域起作用。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之所以有那么強大的力量,與其高度集中統一的組織體制密切相關。
五是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組織原則,不僅黨的組織是按這一原則運作,而且政府組織也按這一原則運作。從《共同綱領》到1982年憲法,都將民主集中制規定為各級國家機關必須遵守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體現在中央和地方關系上,表現為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同時中央又要照顧地方的不同特點,充分發揮地方的首創精神。
六是發展戰略。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就已確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戰略。這種戰略就是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工商業等進行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造,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性質經濟,并穩步地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當時所設計和規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就是計劃經濟②。不論是這一宏偉發展戰略本身,還是所要確立的計劃經濟,都客觀地要求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能在一個具有高度權威和力量的中央政府領導下進行。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單一制國家結構是富有特色的國家結構。而選定單一制的國家結構是中國歷史的必然,是現實的需要。
(作者單位:綿陽師范學院;本文系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孫中山構建現代國家的探索及其對毛澤東的影響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BZZ014)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92頁。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回顧》(上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第2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