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玲
“豬肉市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是民生的晴雨表,反映我國的經濟周期。”喬玉鋒如此描述整個豬肉市場的重要性。春節過后,我國豬肉價格持續下跌,4月下旬開始降速減緩,4月11日,豬糧比價首次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部分地區的養殖戶開始出現虧損現象。豬價的波動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6月8日,記者采訪了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原副秘書長、中國畜牧業協會原副會長喬玉鋒,他為記者分析了本次豬肉價格下降的原因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走生豬規模化養殖道路的建議。
集中度高也導致集中供給集中短缺
記者:1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下跌,和以前的豬價波動相比有什么不同?
喬玉鋒:今年上半年豬肉價格與往年相比,下跌過猛。本輪豬肉價格下跌與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有關,整個經濟消費不旺,歐洲經濟低迷,亞洲經濟不穩定,國內貨幣投放量過大,通貨膨脹等因素,豬肉供過于求,價格下降。同時,本輪豬肉價格下跌也屬于季節性價格下降,也是豬周期價格波動的體現。
除此之外,2007年以后,生豬供給模式發生變化,規模化養殖增加,散戶大量退出。供應量增加,集中度提高,真正大產區、大銷區形成。上市時全都集中上市,沒有豬肉時都沒有,導致市場上豬肉集中供給和集中短缺,也能導致豬肉價格周期波動。
記者:造成本輪豬肉價格下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喬玉鋒:上半年我國整個豬肉價格下跌主要是由3個因素疊加造成的。首先,去年豬價處于歷史最高位,達到歷史新高,推高養豬需求,投入養豬業的人增多。母豬存欄量多,導致生豬出欄穩步增加,去年能繁母豬達到4900萬頭存欄量,比正常年份多出200萬頭。其次,今年上半年,商品豬供大于求。去年仔豬存欄大,導致今年上半年商品豬出欄大于往年,價格下跌。最后,去年豬價過高,進口豬肉增加,春節以后,國家庫存豬肉投放市場,對豬肉價格上漲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政府調控需選擇合適時機
記者:今年5月份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多部委聯合出臺《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下稱《預案》),意在進一步提高政府生豬市場調控的前瞻性、靈活性,作為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顧問,您如何評價《預案》的作用?
喬玉鋒:《預案》既要防止生豬價格過快上漲也要防止過度下跌,最大的特點是雙向調控。《預案》的指標是根據社會物價水平來調整的。《預案》對于緩解豬肉價格周期性波動具有重要作用。
記者:生豬養殖戶期待《預案》給正處于低迷階段的生豬行情帶來轉機,但目前效果還不夠明顯。政府的調控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您有何建議?
喬玉鋒:在調節豬肉價格的過程中,國家可采取豬肉與禽蛋牛羊肉等聯合調控的方式,來緩解豬肉價格的波動。例如:豬肉價上漲,則國家可以給同樣含有蛋白質的禽蛋以補貼,降低禽蛋價格,吸引更多消費者轉而購買禽蛋,減少豬肉的需求量,豬肉價格自然下降。禽蛋生產周期短又快,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只是口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肉類有消費互補關系,國家可以用少量的錢來補貼雞蛋、肉雞。
記者:豬肉市場需要市場調節,也需要政府調控,調控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喬玉鋒:豬肉市場主要應該用市場來調節,豬肉價格上漲和下跌都有一個回歸的趨勢,可以讓市場自發調節。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生豬市場價格的周期性波動。政府調控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豬價高漲和下跌時采取進口豬肉和收儲措施更應選對時機,如果盲目進口豬肉,有可能會出現反向調控結果。進口豬肉并不是一下子能夠投放到市場,需要一個過程,例如,當年7、8月份進口豬肉,可能到年底,豬肉才投放市場,造成豬肉價格在第二年的上半年供給加大,價格又會出現下跌。
另外,在日常豬肉價調控上,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市場預警預測,有權威部門的分析預測。一些預測只有簡單的數據沒有詳細分析,一般這樣的預測是沒有意義的。
豬肉市場面臨3個問題
記者:長期以來,生豬養殖規模化水平低、市場信息欠暢通、產業化程度不完全,導致了多年起伏不斷的生豬行情,豬肉市場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喬玉鋒:的確,目前,我國豬肉市場面臨三方面問題。
我國對豬肉市場的預測預警,缺乏分析性的權威預警。由于我國一頭豬由農業、商務等部門管理,各部門均發布自己的預警和信息,這樣信息分散,預測、預警難以形成實際引導生產的預警信息。豬肉市場應真正使產銷一體化,改革體制,不可分割管理,應打破部門界限,形成全行業全產業鏈。
政府調控和市場調控脫節。一定程度上,政府調控是滯后的。由于疫病等因素,生豬市場具有風險,所以生豬價格信息、供求信息并不能準確把握,市場調控預警不準。例如,在豬肉價格高漲時,國家采取進口國外豬肉,來平抑國內豬肉價。其實這種方式是不合理的,這樣一方面抑制了國內的養豬業發展,另一方面客觀扶持了國外的養豬業發展。另外,進口豬肉在價格、數量等方面具有不透明性。
中國生豬屠宰與銷售脫節是目前我國生豬市場面臨的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方面的問題。產與銷脫節,再加上養殖場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不強,造成豬肉無法與市場均衡,會出現供求失衡,價格波動。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并未形成真正的訂單合同,沒有形成產業經濟,主要還是靠生豬經紀人、豬販子來聯系銷售。這樣,生豬的量和質無法得到保障,易出現質量安全事故,如注水豬肉、瘦肉精等。緩解豬肉價格周期性波動,需要建立正常的產銷銜接模式,除擁有生豬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一條龍的企業外,很多小微企業應與合作社、養豬大戶建立真正的合作關系。
記者:從根本上講,如何防止豬肉價格的過度下跌?
喬玉鋒:國家應該鼓勵生產,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此均衡生產供給。
記者:豬糧比價突破6∶1的平衡點,豬肉價格下跌,生豬養殖企業盈利甚微,企業如何控制養殖成本?
喬玉鋒:在豬肉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控制養殖成本是養豬效益的一種方式。人工成本、水電成本是硬性成本。養殖成本關鍵是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的70%。豬飼料主體的玉米價格上漲,自然擠壓了生豬的利潤空間。養殖場要采購好原料,優化配方,防止霉變的飼料。減少死亡率,加強飼養管理,配方管理、控制疫病,提高母豬產仔數。
記者:本輪豬肉價格下降將持續到何時?
喬玉鋒:由于供應量偏高等因素影響,今年豬肉價格回升的時間比往年晚一個月,預計豬肉價格將于今年8月份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