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源
【摘要】案主自決貫穿于社會工作實務的始終,是指導社會工作實踐完成其“助人自助”核心理念的基本原則。但是在中國,案主自決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情況令人堪憂。文章試圖探討案主自決在中國社會工作實踐運用中所受的限制及其解決途徑,以期為我國社會問題的自我解決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案主自決 社會工作 本土化
適合中國本土化的案主自決理念
案主自決及其理論基礎。案主自決是指在社會工作實踐中,案主,即受助者,在接受專業幫助的同時也擁有自由選擇和決定的權利,在這樣的助人活動中,社工應當鼓勵案主行使這樣的權利,同時尊重案主作出選擇的決定①。另外,案主自決還是現代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觀,也是解決實務中價值矛盾與倫理沖突的有效方法,“其哲學基礎來源于人道主義、個人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②,著重于尊重人的權利和關注人的自由發展。
案主自決不是放任不干涉—“積極自由”的自決。自決過程受到的影響有很多,這也造成了多數情況下的自決程度,即案主多大程度上依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往往不盡如人意,通常會有不足和過分兩種相對極端的情況發生。其中,不足的自決會使實務工作中問題的界定不夠清晰,目標不夠明確,并造成工作者不得不替案主出主意的不利局面,使得整個助人的過程過分依賴于工作者,即使解決了目前的問題,但對案主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起不到任何幫助,以后遇到相類似的問題還會處于無法解決的困境;過分的自決常常也不利于案主的總體利益,因為在過分自決的過程中,案主經常會忽視或者無視在其價值取向中分量相對較低的其他方面,如解決案件過程中的某些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對自己長遠發展角度的影響等。以上情況的發生,社工都負有一定的責任,其在案主采納自決過程中的不作為會使得案主選擇偏離案主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實際上,“案主自決的原則并不禁止或限制社會工作人員提出意見或建議,社會工作人員的知識、經驗和意見不是用來直接指導案主作出最終決定的,而是作為一種補充的信息”。③
因此在案主采取自決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當給予案主專業知識的服務,社會資源的提供,甚至是一些價值觀的參考。在這里我們所謂的案主自決不是說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加以干涉,即不是“消極自由”意義上的自決“案主自決”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尊重案主的意志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背的④,而是在“積極自由”“自我決定”不是一種無條件的自我選擇,而是在一定范圍內作出自由選擇⑤的視角下,工作者借助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對案主實施適度的干預。
案主自決在我國社會工作實務中受到的限制
獨特的社會環境壓制了案主自決理念的發展。“家長式關懷”下的過度依賴性。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得父母對于子女的權威非常之大,而且深受傳統家庭互動模式的影響,家長在子女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干涉他們的日常生活,這種狀態在子女成年之后也未見改變,子女的自主能動性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受到了很大的擠壓。同時,這種情況也從家庭映射到了社會,在社會工作實務當中,有的案主過分相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與權威,或者將自己視為受照顧的一方,自身根本沒有意識到案主自決的意義,只表達希望解決問題的意愿,卻不做出任何實際的努力,高度依賴于工作者提供的建議和方案,處于非常被動的接收狀態。
助人行為過程中的角色混亂。中國社會中的助人行為雙方角色比較混亂,其角色關系處于一種不健康的狀態。從助人者的角度來看,多數助人者樂于助人,常常會做本應該由受助者自己做的事情,并且認為幫助別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無須經過當事人的同意,具有非常強烈的自覺能動性。而從受助者的角度來講,受助者樂于接受幫助,往往在整個受助過程中,對助人者的行動都采取默認的態度,缺乏依靠自己本身解決問題的覺悟。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爭鋒相對。案主自決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不容侵犯,是個人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然而在重視集體主義的中國社會,人們不愿表現出特立獨行的一面,個人獨有的特色往往會被集體的共同點所掩蓋,從而避免與整個社會的主調顯得格格不入。這一思想在大眾腦海中根深蒂固,在解決困難的時候,人們通常采取保守或與他人相同的策略,殊不知自己的問題有著與他人不同的本質區別,這不利于形成體現自身意志且適合自身境況的自決行動。
案主本身能力及所觸及資源的有限性影響了自決的準確性。弱勢群體中案主自決能力有待討論。案主自決要求案主有理性判斷能力,弱勢群體中如兒童、老人、智力障礙者、重病患者等,由于身體、心理條件的限制,沒有足夠的能力在深思熟慮之后作出自我決定,并且在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尤其是精神和思想的保障上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除此之外,即使有些案主有能力作決定,他們的決定往往不堅定,甚至前后矛盾。
案主手中資源的匱乏。案主來尋求幫助,是案主自認為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無法滿足解決困境的條件,而向工作者求助。就問題的解決而言,工作者相對案主有著諸多優勢,比如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的相關案例的實踐經驗,以及在其他社會資源獲取上的便利性等。而這些所謂的優勢,都是需要通過工作者向案主表露的。在案主自決的過程中,依據信息作出自己判斷是十分重要的,一點點信息的缺失就有可能造成“差之毫厘,繆以千里”的不利局面。因此,在案主和工作者的溝通當中,清晰明確地列出可以利用的資源對于案主自決的準確性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工作者對案主自決的影響。工作者的價值觀替代了案主的價值觀。盡管在社會工作中強調工作者和案主價值中立、感情無涉的專業關系,但這畢竟是人與人的工作,在雙方的交流中必定會流露出與個人相關的價值取向,而案主對工作者的一些價值取向沒有免疫力,過于相信工作者的權威,在吸納了工作者價值觀的情況之下,其自決的選擇已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工作者的影響。
實務工作中采取的部分介入策略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案主自決。另外,在行為主義療法當中有針對不良習慣根除的治療策略,工作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對案主的控制,嚴格控制各種變量,促成案主行為的改變,期間案主自決能力的建設無疑會受到巨大影響;在理性情緒療法中,要破除案主的非理性信念,無異于改變案主的價值觀,所需采取的行動方案又或多或少與案主目前不太健康的人生觀發生沖突,這時候過于強調案主自決反而會對治療產生嚴重的不利后果。
實現案主自決的具體方式
強調案主在獲得最大信息或者最優資源下進行自決,提高自決的效用。案主在自決的時候都是依據手頭上的信息和所掌握的資源來進行選擇的,那么獲得越多越準確的信息,案主對于自身的狀況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掌握更多的資源,根據資源確定的方案也就越多樣性。站在社會工作的角度,不提倡案主作過早選擇,應當鼓勵案主和社工協作,經過信息和資源的全面收集之后再進行自決,這樣將有更多機會作出適合自己的決定。
如何在兩難之時進行自決—不同選擇的對弈。案主自決的實現是困難的,并不是說讓案主自決是困難的,而是說案主自決的同時還要契合自身發展的需要,完成案主自決所蘊含的使命,以體現案主自決的價值。因此在案主陷入兩難抉擇的時候,才是案主自決真正困難的時候,不只需要案主有著積極的自助意愿,還需要案主深思熟慮。此時,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相互協作的關系就體現出來了,他們可以在兩難選擇之中先各自支持其中一個選擇,展開激烈的辯論,然后輪換,各自代表先前另外一方代表的選擇再進行一次辯論,將不同選擇的優勢和劣勢充分展開,使得案主有一個更明確的判斷。
自決程度的保持。工作者在幫助案主的實際工作中,并不是只為一個對象服務,可能同時面臨很多個案,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以案主自決的工作原則挖掘每一個案主的潛力。因此,工作者并不會一直讓服務對象處在不停的自決當中,有時候會提出比較明確和詳細的建議,以加快整個工作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以這樣的方式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案主的自決程度,這里急需要用一種替代的方法去發揮案主的潛力。雖然直接提出建議和方案使得案主自決的實際程度有所下降,但在案主同樣需要做出思考與比較這一相同點來說,還是發揮了案主的能動性。更何況工作者提出的建議未必是案主不能想到的,問題的主動提出節省了案主的思考時間,要求提出不同建議則引發案主的相關思考,最終結果是強化案主自決能力,即自決程度依然處于高水平。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注釋
①焦金波,王超,李紹偉:“專業社會工作者倫理價值選擇之優先序列”,《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②皮湘林:“案主自決的道德性質及道德責任”,《文史博覽》(理論),2008年第9期,第44~46頁。
③庫少雄:“論案主自決”,《社會工作》,2004年第2期。
④戴香智,侯國鳳:“案主自決”的局限及其實踐選擇“,《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第44~46頁。
⑤易剛,吳斌:“案主自決理論、實踐及其選擇”,《理論學刊》,2007年第6期,第78~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