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人的發展是教育的目的,促進人的發展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學校教育的最終歸宿,是推進教育內涵的基本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著力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堅持走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重點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教育內涵式發展就是體現了“教育發展人”這一內涵的發展,主要指標是質量和效益,是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自1986年國家頒布《義務教育法》以來,通過20多年的努力,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讓所有孩子有學上的目標已基本實現,但辦好優質教育,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教育科學發展的重大課題。
就甘州而言,近年來,我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著力加快科教興區、科教強區進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公共教育資源的宏觀配置,合理調整城鄉教育布局,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隊伍不斷加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均達到100%,鞏固率分別為100%和99.8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3%,職、普招生比達4.5∶5.5;高考錄取率達92.2%,高考升學率多年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持續改善,人民群眾對公平教育、優質教育更為關注,迫切要求我們科學推進教育內涵發展,使教育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經濟社會轉型跨越、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新時期教育工作方針,始終突出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以促進教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文化建設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力做到“五個堅持”,夯實發展基礎,加快發展步伐,推動我區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
堅持把促進公平作為教育政策的基本導向,形成更為普惠的公平教育。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就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不斷縮小校際差距、城鄉差距和群體差距,保障困難群體公平受教育機會,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要大力發展和普及學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支持城鎮小區幼兒園和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健全學前教育辦學機制和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學前教育整體發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對學前教育的需求。要高水平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使教育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更加科學合理;不斷加強農村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實現多樣化、優質化、特色化發展,以滿足不同學生發展需要。要全力推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全面加強特殊教育,大力推進普教、特教融合教育,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要健全各級各類學生資助政策,逐步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納入資助范圍,完善獎學金、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減免學費、生活補助、勤工助學等政策,絕不能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
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建設更高水準的優質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振興,教師為本。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任務和根本途徑。面對提高教育質量,建設人才強區的新任務,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地位和關鍵性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突出。要逐步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轉移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質量上來,建立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要樹立人人成才的質量觀,從重“教的立場”轉到重“學的立場”上來,把“人人成才”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任務,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欣賞學生,關注成長。要大力實施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計劃,著力提高教師業務知識水平,不斷加強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心態教育,全面推行教師崗位管理,健全績效考核獎懲、末位調整等制度,加強教師隊伍管理,著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引導教師精心教書、潛心育人,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引路人。要建立健全教師交流機制,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切實落實教師績效工資制度,逐步擴大各級各類教師中、高級職務崗位數額,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積極性。要建立健全政府、學校、家長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體系,力爭做到教育過程的公平,教育評價的公正,教育結果的公平公正,引導學校走以提高質量為重點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堅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促進更加全面的素質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永恒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全面發展的好學校應當在辦學水平等元素平衡的基礎上,追求特色發展能力,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辦適合學生發展的現代化教育。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德育為先,根據青少年學生不同階段的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把對學生一以貫之的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學校各項活動之中,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注重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多形式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品德素養和社會公德,塑造合格公民。堅持能力為重,大力加強學生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加強學生社會實踐實訓基地建設,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堅持全面發展,大力加強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強健體魄,不斷提高藝術修養、勞動技能和心理素質,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
堅持把文化治教作為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打造更為豐富的校園文化。學校是真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圣地。文化治教的最終目標是確立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形成獨特的學校精神,推動教育內涵不斷豐富和積淀。要引導和支持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在改善環境中踐行文化治校,有效增強各學校自身的發展潛力和能力,實現區內每一所學校特色化、內涵式發展。要在課程中踐行文化治教,注重學生思想教育,加強基礎課程教育,積極發展藝術教育,繁榮社團文化活動,開發實施校本課程,以學校特色課程催生學校品牌,最大限度滿足學生自我需求、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要在管理中踐行文化治教,通過建章立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堅持開放辦學等措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的行為文化,形成學校教育的師訓文化,弘揚學校教育的開放文化。要在重建制度中踐行文化治教,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積極推動個性辦學,真正以優美高雅的環境文化陶冶人,以豐富多元的課程文化培養人,以人性科學的管理文化推動人,以科學規范的制度文化約束人,進而推動學校教育的內涵發展。
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構建更具活力的現代教育。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鮮明標志,也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就甘州而言,要解決好目前存在的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教學布局還不盡合理等問題,實現教育事業科學化發展,根本出路還在于改革創新。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改變單純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深化課程改革,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機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要探索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和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完善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積極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各類民辦教育,加大教育交流與合作力度,擴展交流內容,創新合作模式,促進教育事業共同發展。
?? 編輯:馬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