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瑩
【摘要】 近年來,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成為研究者們研究的熱點,但未得出一致的結論。政府環境是企業重要的外部環境之一,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政治關聯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且可以作為市場機制不完善下的一種自發的替代保護機制。文章介紹了政治關聯的定義,重點對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結果等方面的文獻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從而對我國這一領域的發展有更加系統的認識。
【關鍵詞】 政治關聯; 企業價值; 政府環境
一、引言
政府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之一,政府行為對企業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在制定企業戰略的時候要考慮企業所處的相關政府環境,與政府建立一種顯性或隱性的關系,即所謂的政治關聯,是控制政府環境的有效措施。許多國內外研究文獻都表明,政治關聯的存在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現象,尤其是在我國金融發展較落后,法治水平和投資者保護水平低的環境下,政治關聯可以作為一種保護投資者的非正式替代機制,從而緩解落后的制度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阻礙作用,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多的政府資源,促進企業發展。政治關聯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國外對政治關聯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中國對政治關聯的研究還只是剛剛起步,主要是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相關,以前中國主要是計劃經濟,企業一般屬于國家或集體所有,以完成政府制定的指標為目標,不需要考慮其他的因素,而現在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的發展要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因此研究者開始從政治關聯方面來研究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然而,在現有的研究中,政治關聯與企業價值的關系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本文綜述了近幾年關于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影響的實證文獻,從而使國內的學者對我國這一領域的發展有了更加系統的認識并明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二、政治關聯的定義
政治關聯,又稱政治關系、政治聯系,來源于英文“Political Connections、Political Relationship、Politically-connected”。然而,到目前為止學者們對政治關聯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Faccio(2006)將政治關聯定義為:企業至少一個大股東(持股比例在10%以上)或至少一名高管為國會議員、部長或與一位高官及政黨的關系緊密。Betrand et al.(2004)則認為,在法國,只要公司的CEO畢業于精英學校,同時也曾在政府部門工作過或者是現任高官,則具有政治關系。Goldman et al.(2006)以企業在政治競選中對候選人的政治捐贈為度量標準,從是否提供政治捐贈和捐贈金額以及捐贈比例等方面作為實證研究指標。此外,有些研究以企業總部是否與政治家的生活地或出生地相同或企業國有股比例為政治關聯的度量標準。
針對中國企業政治關聯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選擇將企業的終極控制人(針對民營企業)、總經理、董事長或其他董事曾經或當前在黨政部門任職或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界定為政治關聯。此外,Li et al.(2008)還將我國民營企業家是否具有黨員身份作為民營企業是否存在政治關聯的度量指標之一;陳冬華(2003)以董事會成員中有政府背景的董事比例為政治關聯的度量標準。
三、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研究一直是這一領域的研究重點。政治關聯企業通過有政治背景的人來對企業產生影響,而政治關聯是如何對企業的價值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結果如何,有關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目前對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的研究還沒有統一的結論,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方法、樣本以及度量指標的不同,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
Krueger(1974)開創性地指出,企業家通過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與政府官員建立關系,為企業家帶來了豐厚的利益。隨后,一些研究者發現若公司的經營與某些政府官員有關系的話,則有關該政府官員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如政府官員的去世或下臺,將對該公司的股價(價值)產生影響,比如Roberts (1990)發現,新聞發布Jacson議員突然去世后,與其有關聯的公司的股價下跌,而與其繼任者有關聯的公司的股價大漲。Fisman(2001)則從政治關系的緊密程度方面進行研究,發現關系越緊密,政府官員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對公司的股價的影響越大。同樣,在我國,胡永平和張宗益(2009)以國有電力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有政治關聯的董事長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呈顯著正相關,說明了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產生正的影響。但是,夏立軍、方軼強(2005)以2001—2003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在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尤其是地方政府如縣級和市級政府控制的公司,政治關聯對公司價值具有負面影響,但公司治理環境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負面影響。原因可能是政府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將其承擔的社會責任轉嫁給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而目前的監管和法律約束力都比較薄弱,政治權利基本上不會受到限制,從而使得政府對其控制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強的侵害力,并且,政府控制對公司價值的負面影響將主要來自低層級政府。
同樣,一些研究還發現,有政治關聯公司與沒有政治關聯公司相比,有政治關聯的公司的經營業績要差一些。Chen et al.(2004)以1993至2000年的中國617家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公司在IPO后三年,CEO有政治關聯的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比CEO沒有政治關聯的公司低了37%;同樣,Fan et al.(2007)也得出類似的結果。出現這種研究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研究的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而在國有企業中,為實現其政治目標,更多的是對企業的干預,故對公司產生負面的影響。
由于中國處于經濟轉軌階段,企業在制定企業戰略時要考慮內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環境,從而企業在作出戰略決策和經營行為時不得不考慮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系,因此,企業建立政治關聯更有利于企業適應政府環境,避免被“穿小鞋”以及減少信息的不對稱。由于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產權結構不同,對國有企業而言,具有“天然”的政治關系,而民營企業必須自己“主動”的建立政治關系。因此,在中國,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更重視建立關系,主動聘請具有政治背景的高管,因為對民營企業而言,政治關系是一種市場機制不完善條件下的替代機制,尤其在經濟發展水平越落后、法律環境越差、政府干預越嚴重的地區,產權保護很不完善,金融發展水平很低,其民營上市公司就越有動機與政府建立一種關系,來減少未來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羅黨論、唐清泉,2009)。公司可以通過雇用現任或退休的政府官員、聘請現任政府負責人作為企業的顧問,或者是聘請具有政治背景人擔任企業的高管等途徑建立政治關系。由于國有控股公司比非國有控股公司承擔更多的社會性負擔,故政治關聯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影響是不盡相同的。Li et al.(2005)發現,有政治背景的企業家對私有公司的業績與價值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樣,在中國非國有企業中,有政府背景的高管對公司價值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在國有公司中,有政府背景的高管與公司價值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王慶文、吳世農,2008)。
企業建立政治關系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實現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能從發展有政治官員的關系中得到好處,提高經營業績(邊燕杰,2004),也可以規避一些風險,同時還有可能通過尋租獲得有用的信息、攫取稀缺的資源。在中國,民營企業缺乏國家政策的支持難以進入國家管制的行業(汪偉、史晉川,2005),而具有政治關聯的高管可以通過影響政府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幫助民營企業進入政府管制的行業(羅黨論、劉曉龍,2009),如民營企業家的政治身份向外界傳遞著一種較好的聲譽信號,從而可以降低企業進入金融業的壁壘,有利于民營企業的融資(胡旭陽,2006)。尤其在法律保護和市場發育不完善的地區,具有政治關聯的高管對民營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的影響(Li et al.,2008;羅黨論和黃瓊宇,2008),而且在高管的變更中,相對沒有政治背景的高管所繼任的公司而言,有政治背景的高管所繼任的公司的價值要顯著的高一些(姜躍龍,2008)。然而,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與其對經營效率的影響不同,在我國民營企業中,政治關聯程度越高,經營效率越差(鄧建平、曾勇,2009)。
目前,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來研究的:
(一)政治關聯對企業借款融資的影響
在中國,政治關聯是一種重要的聲譽機制,從而使具有政治關聯的公司比不具有政治關聯的公司更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Faccio(2006)以47個國家的數據為樣本,發現政治關聯公司比非政治關聯公司的銀行貸款率和市場占有率更高。Fan et al.(2006)研究了中國23位省部級官員的腐敗案例,發現在這些官員落馬前,與其有關聯的上市公司能夠獲得的銀行貸款率較高、債務期限結構較長,而落馬后,相比較于沒有關聯的上市公司,與這些腐敗官員有關聯的上市公司的負債率明顯下降。同樣,吳文鋒等(2008)也發現高管的地方政府背景有助于企業貸款融資,尤其在短期借款方面。余明桂和潘紅波(2008)以我國1993—2005年在滬深上市的A股民營企業為樣本,進一步發現有政治關系的企業比沒有政治關系的企業獲得的銀行貸款更多、債務期限更長,同時還發現,由于中國各地區的市場化程度不同,政治關聯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在越落后的地區,制度環境越不完善,政治關聯作為一種非正式的替代機制,其表現的融資便利效應越顯著。
(二)政治關聯對企業并購的影響
政治關聯對企業并購的績效影響顯著,而且在管理能力差和并購績效惡化的公司中的作用更為顯著(李善民、朱滔,2006)。政府在企業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在盈利的企業中,政府扮演“掠奪之手”;在虧損的企業中,政府扮演“幫助之手”。以地方國有上市公司收購非上市公司為例,如果地方國有上市公司是盈利企業,則政治關聯對其并購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對虧損企業的并購績效的影響不明顯;政府干預不同于政治關聯,政府干預對企業并購績效的影響恰好與之相反,即政府干預對盈利企業的并購績效有消極的影響,而對虧損的企業的并購績效有積極的影響(潘紅波等,2008),因此政治關聯可以作為一種法律保護的非正式的替代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政府干預對企業產權的影響,使其免受掠奪之苦。
(三)政治關聯對獲取政府補貼的影響
企業具有政治關聯,方便了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有利于企業獲取更多的政府資源和更有效的資源配置(劉少杰,2004)。陳冬華(2003)發現若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具有政府官員背景,則公司更容易獲取政府補貼收入。
此外,在國內現有的研究中,發現由于各地的市場化水平和法律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的不同,政府干預程度也不同,致使高管的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欠發達地區,政府可利用的資源比較少,為實現其政治目標,地方政府對企業干預比較嚴重,尤其是在政府控股的公司中,政治關聯對公司的經營活動影響很大(陳冬華,2003);而在民營企業中,若民營企業中的高管具有地方政府背景,那么該企業比那些沒有地方政府背景高管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借款,而且借款期限也比較長(吳文鋒、吳沖鋒和劉曉薇,2008)。同時法制化水平也會影響政治關聯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法律環境不同,政府干預程度不同,從而政治關聯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也相差甚遠,其中法治化水平越低,政治關聯對公司價值的影響越大(雷光勇、李書鋒和王秀娟,2009)。因此,我國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且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比較大,其法律保護水平較低,企業可以通過建立政治關聯與政府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尋租,也可以作為法律保護的一種替代機制。
另外,一些研究從更具體的細節來研究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王慶文和吳世農(2008)按政治關聯高管在政府部門任職時的行政級別大小對其政治影響力進行賦分,然后用政治影響力得分構造中國上市公司政治影響力指數,采用1999—2006年滬深兩地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發現政治關系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取決于公司政治關系的形成途徑、政府是否對公司存在政治干預動機及干預的程度。劉慧龍等(2010)從對政治關聯高管的激勵措施和員工配置角度出發,首次從具體方面來研究政治關聯是如何影響企業價值的,從而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為何在國有與非國有控股公司中,政治關聯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不一樣。他們發現,在國有控股公司與非國有控股公司中,政治關聯公司的高管與非政治關聯公司的高管對薪酬業績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程度截然相反,其中在國有控股公司中,政治關聯公司的高管對薪酬業績的敏感要低于非政治關聯公司;而在非控股公司中,結論恰好相反,非政治關聯公司的高管對薪酬業績的敏感性要低于政治關聯公司,且在員工配置方面,政治關聯公司的冗余度要低一些。這表明國有企業的政治關聯高管更關心的是自己的政治目標,而不是企業價值最大化,這樣的話很可能導致政治關聯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企業價值的提高。
四、總結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近年來有關政治關聯的實證檢驗是層出不窮,然而研究結論莫衷一是。政治參與本質上是出于利益的考慮,總是尋求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的途徑。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政治關聯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對于經濟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金融發展水平較低、投資者保護水平低和法制不完善,企業建立政治關聯的動機更強,投入的資源更多,因為民營企業的政治關系是市場機制不完善下的一種自發的替代保護機制。
通過以上的文獻回顧,我們發現,到目前為止,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還沒有統一的定論。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不能簡單性地回答,這些文獻使人們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已有的結論,并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從更多的視角繼續豐富和發展有關政治關聯的研究。從現有的研究來看,未來對政治關聯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
首先,我國的研究大多是用檔案式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借鑒國外的事件研究法。
其次,可以從政治關聯強度、高管政治背景的不同進行研究,以及分不同行業,更加深入地了解政治關聯對企業的影響。
再次,目前主要是對上市的民營企業進行研究,由于資料缺乏,未對那些非上市、小規模的民營企業進行研究,但這些民營企業是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這些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如何,以及如何形成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最后,從政治關聯的內部機理和外部效應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而能夠進一步深入地了解企業建立政治關聯的動機。●
【主要參考文獻】
[1] 陳冬華.地方政府、公司治理與補貼收入——來自我國證券市場的經驗數據[J].財經研究,2003,29(9):15-21.
[2] 胡旭陽.民營企業家的政治身份與民營企業的融資便利——以浙江民營百強企業為例[J].管理世界,2006(5):107-113.
[3] 胡永平,張宗益.高管的政治關聯與公司績效:基于國有電力生產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6):128-137.
[4] 姜躍龍.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繼任影響公司價值嗎?——托賓Q值視角下的解讀[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8,29(1):82-89.
[5] 羅黨論,黃瓊宇.民營企業的政治關系與企業價值[J].管理科學,2008,21(6):21-28.
[6] 羅黨論,唐清泉.中國民營上市公司制度環境與績效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2009(2):106-118.
[7] 劉慧龍,張敏,王亞平,吳聯生.政治關聯、薪酬激勵與員工配置效率[J].經濟研究,2010(9):109-121.
[8] 潘紅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預、政治關聯與地方國有企業并購[J].經濟研究,2008(4):41-52.
[9] 王慶文,吳世農.政治關系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政治影響力指數的研究[C].中國第七屆實證會計國際研討會,2008.
[10] 夏立軍,方軼強.政府控制、治理環境與公司價值——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05(5):40-51.
[11] 曾慶生,陳信元.國家控股、超額雇員與勞動力成本[J].經濟研究,2006(5):74-86.
[12] Chen,D.H.,J.P.H.Fan,T.J.Wong.Politically-connected CEO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Newly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R].Hong Kong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13] Faccio Mara.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1):369-386.
[14] Fan J.,Rui O.,Zhao M..Rent Seek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Evidence from Corruption Cases[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6.
[15] Fisman Raymond.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109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