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琴
〔關鍵詞〕 課本;學習區域;習慣;
課本之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2—0061—01
著名教育家丹尼斯·喬登曾經說:“課本是呆板的書本”。許多時候我們學習是離不開課本的,它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課本是否能讓我們在快樂中獲取知識。試想,若讓我們去看一本教科書,或許我們不覺得會有多大興趣,而且時間久了就會感到煩躁;但若當我們手捧一本科幻小說,或是上網瀏覽名家名作時,則會滿懷興趣地把它讀下去。成人尚且如此,學生就更不用說了。他們自制力差,更喜歡有趣味的課外讀物,尤其是充滿奇幻色彩的童話故事、科幻作品,激烈刺激的武打小說,孩子們樂此不疲,但一拿起課本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昏昏欲睡。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放棄課本,改用課外讀物,而是反應了一個事實,課本不能給我們的學習帶來快樂。
那么,我們既要利用課本學知識,又要始終保持一種快樂的心情,對學生來說,要做到這樣的事很困難。因此,我們嘗試著做到以下幾點,探索帶著愉快的心情獲取知識的途徑。
一、確定學習的區域
在翻閱課本時,要注意盡量不分心,所有自己需要的用品,都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至于那些區域之外的東西,就不去考慮了。比如,你要學習的是語文,那么就把與語文有關的書籍,包括資料書、工具書等,盡量放在你的視線之內且能夠伸手可及。我女兒以前很不會設置自己的學習區域,老是在學習的時候,面前各個學科的書籍堆得像個小山,常常讓自己被亂七八糟的東西包圍了,語文書上面放的是數學作業本,又在上面壓上英語資料,周圍還堆滿了課外讀物、地圖冊、生物標本等。把自己搞得不知所措,手忙腳亂,不大一會就什么興趣都沒有了,還抱怨說學習怎么這么煩亂。經過我的指導,現在很有條理了,我讓她在每次學習的時候先確定學習區域,讓自己的面前干凈明了,這樣就不會三心二意,學習也不會感到煩亂。
二、養成喜歡做課本中習題的習慣
不論哪門課程,課本后面都有能反映課本知識的一些習題,或者買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習題冊,這些練習題都是針對本課所學內容設置的,或者是課本內容的延伸與拓展。如果能養成及時做這些習題的習慣,不但會鞏固當天所學重難點,而且能讓你有一種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后的喜悅感,并且每天都要把課業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玩耍以及其他一些活動的安排。這樣堅持下來,你就會體會到無窮樂趣,你會知道其實課本也能讓你樂學。
三、使閱讀課本成為習慣
如果還沒有形成閱讀課本的習慣的話,就有必要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閱讀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要心無旁騖。如果養成了專心閱讀課本的習慣,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中學語文課本第二冊,幾乎每篇課文都是很精美的文章,你可以追尋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苦難歷程,聆聽《黃河頌》的雄壯旋律,瞻仰“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光輝形象,欣賞文化藝術的奇光異彩,感受探險英雄的壯志豪情,探索動物世界的無窮奧秘……你還可以從閱讀語文課本中學到地理、歷史、生物等其他學科的知識,這都是很可觀的收獲。這樣的課本不也能給你帶來無窮樂趣嗎?
四、善于從書本之外的課本中學習
其實,課本更多的是指一種活的教材,它并不局限于書本,如果只一味死死扣住書本不放,就會變得呆板,視野短淺,知識面狹窄。所以我一再教育學生:學習不能離開課本,但也不要死抓住課本不放。像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都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因為首先學生會對這些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繼而將全身的心力投入到其中。尤其是語文,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甚至街頭巷尾、談話聊天、商業招牌,都可以當成是“課本”,而且這些“課本”更能讓學生樂學,且都能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我經常要求學生留意街頭的廣告牌,注意電視、報刊雜志上的文章,網絡上的流行語言。這些知識比書中的語文更貼近生活。它的魅力,是書本中的文字可望而不可及的。學生對這樣的“語文課本”興趣極濃,這樣的學習學生是樂學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如能做到上述四點,我們才能圍繞課本,而又不被課本所束縛;“脫離”課本,而又學有所獲。
??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