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南

摘要:“教師為主體”教育文化影響下的教學設計,教學的流程就是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這種以問題為紐帶的推進方式,并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的學?;趯W而教,是小學語文課堂改進的有效路徑。用學生的學習活動串起課堂,教學的流程就成了學生連貫的自主學習過程。這樣就能真正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問題串;學習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8-0040-03
教和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過分強調任何一面都是錯誤的。“教”是正面,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常態,研究的人很多,成果豐碩。甚至可以這樣說,教師為主體,這是中國的教育文化。雖然我們現在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都贊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說法,但很多人骨子里還是“教師為主體”的擁躉。不需研究從教學設計開始的整個教學過程,也不需去觀察常態的課堂,你僅看看公開出版的課堂教學錄像片就能知道,不管它有幾臺攝錄像設備同時在錄制,最后剪輯出來的錄像片鏡頭基本上還是圍繞著教師轉。再說我們自己,參加這樣大型的教學觀摩活動,記在聽課筆記本上的,也大都就是教師怎樣問、學生怎么答這些內容。
這種“教師為主體”教育文化影響下的教學設計,教師一般會依據課標、教材,設計一系列的問題組成問題串,教學的流程就是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串起課堂的紐帶主要是設計好的問題,如下面《詹天佑》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細心地讀讀課文的第六自然段,想想并說說詹天佑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結果怎樣。(學生默讀思考)
師:大家很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詹天佑是怎樣設計“人”字形線路的呢?
師: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是怎樣行駛的?
師:(畫出“人”字形線路簡圖,并標明東西南北)誰愿當駕駛員開著火車爬陡坡?誰來當解說員?請大家當裁判員,看他是不是一位優秀的駕駛員。
師:為什么“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想想你爬過山、爬過坡嗎?走怎樣的線路才省力呢?
師:我看它們實際上都是“人”字形線路,只是“人”字形線路是一個大的“人”字,其它是由許多小的“人”字連接起來的罷了!
師:同學們聯系自己學過的課文和自己生活的體驗深入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設計。那詹天佑為什么不設計成“S”形或“Z”字形的線路呢?這樣坡度更小,火車爬上山不是更容易嗎?[1]
從刊載出的教學實錄中我們欣賞到了執教者的教學智慧,但這種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推進方式也有明顯不夠科學的地方。
如上圖所示,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推進中,問題一提出后(正確答案是D),甲乙丙三位同學的回答都錯了,老師往往會置之不理或簡單評價,因為丁同學回答對了得到了簡單的表揚,所以課堂就往前推進。接著提出問題二(正確答案是A),雖然乙丙丁三位同學對問題二都不理解,想到的答案都是錯誤的,但因為甲同學回答對了,于是課堂就再次往前推進……不管你“學生為主體”的口號喊得多么響,事實上這樣的課堂并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的學。
假如能基于學生的學來改進我們的教,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考慮的是學生先學什么,怎樣學,再學什么,怎樣學,用學生的學習活動串起課堂,教學的流程就成為了學生連貫的自主學習過程。這樣的課堂,就能有效避免“問題串起的課堂”的某些不足。譬如前面《詹天佑》教學片斷中的教學內容,我們就可設計成一個學生活動:要求學生“設計詹天佑‘人字型線路的說明圖并配上文字說明”。這樣的學習活動,雖然交流學習成果時只有部分同學參與,但活動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必須細讀文本參與到活動中去,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并及時給予學生個別的指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得以彰顯。
有人以為這樣以學生活動串起的課堂免不了簡陋蒼白和單調乏味,認為這是把充滿著藝術性的教學邊緣化了,其實這又是一種誤解。有靈性和智慧的教師,同樣能把基于學生學習的課堂設計得豐美和多姿。不信請看特級教師葛銀銓執教《詹天佑》的兩個教學片斷。
片段一:
師:1909年8月,第一條完全由我國自己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勝利竣工。這一消息,給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中國人民無不感到揚眉吐氣。(播放課件:通車慶典)
鐵路竣工當天,如果有一家當時影響很大的報紙,想在頭版頭條刊登這樣一則啟事——(大屏幕展示,隨錄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啟事
各位同胞:
第一條完全由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的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已勝利竣工。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事件,本報編輯部特發起征集鐵路路名的活動。具體要求如下:
1.路名必須簡潔、明了,以三個字左右為宜。
2.路名以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為原則,可以與修筑這條鐵路相關的內容命名,可以體現這一鐵路修筑成功的意義命名。
3.來稿務請寫出命名的理由。
本報編輯部
1909年8月
師:同學們,大家想不想穿越時空隧道,一起來參與這次活動,設計一個好的路名?
生:想,我來說!(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師:別急。要想設計一個好路名,你有什么建議?(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梳理。)
師:命名的理由從課文的具體語句中去尋找,找出最有說服力的語句進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細讀課文,再一起討論。研究文中語句的方法可以:劃一劃,劃出感觸最深的語句;寫一寫,在劃出來的語句旁寫上批注;畫一畫,有些內容可以用簡筆畫來展示,還可以在簡筆畫上動手演示一下。當然,還可以用其它的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你認為最好的路名,等會兒我們召開新聞發布會來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片段二:
師:剛才同學們已進行了深入的研讀,給鐵路也取了很多有意義的名字。下面我們來開個新聞發布會,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怎么開?我們請路名的設計者為主要發言人,說說這樣設計的理由。一個同學發布的時候,其他同學都是參加發布會的記者,可以向他提問、質疑。如果你的設計和他相似,也可以對他的發言進行補充[2]。
葛老師以“征集路名”和“新聞發布會”這兩個學生活動為載體,以“路”的命名為切入口,讓學生通過“新聞發布”闡述設計路名的理由,自然無痕地抓住“智慧路”、“杰出路”與隧道掘進、人字型線路設計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既理解了課文,也體驗了情感,還感受了人物形象。雖是學生活動串起的課堂,同樣把課文教活了。
假如我們對小學語文課堂作以上改進,那么,我們就能有效減少課堂中的旁觀者。傳統以問題解決往前推進的課堂,教師必然關注的是中上等學生。只要問題有了正確答案,課堂就快速往前推進。而一部分學習基礎較差或接受能力有缺陷的學生,慢慢就會成為課堂中的旁觀者,時間一長,分化就不可避免?;趯W而教的課堂,以學生學習活動組織教學流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活動中都有所作為,誰都不能置身于學習活動之外,也就沒有了課堂中的旁觀者。假如我們對小學語文課堂作以上改進,那么,“關注每一個、幫助每一個”的教育理念就能從理想變為可能。因為在學生學習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伸出援助之手。我們提出教師要帶著紅筆進課堂,就是要讓教師及時幫助那些出了錯的孩子。假如我們對小學語文課堂作以上改進,那么,“讓學生的學習錯誤成為教學資源”也就有了可能。因為教師在巡視并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同時,就會準確把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共性錯誤,從而分析錯誤原因,及時在全班進行矯正,避免今后再犯,也就做到了把學生的學習錯誤當作教學資源。假如我們對小學語文課堂作以上改進,那么,就會更有助于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因為傳統的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推進方式,課堂呈現形式主要是師生之間的答問,而基于學而教的以學生學習活動組織起來的課堂,學生要自主完成一些學習任務,查字詞典、朗誦背誦、造句仿句、寫話說話、演講辯論……學生參加這些學習活動,他就得動腦、動嘴、動筆,這也就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活動”,不能是那種所謂“只見人文,不見語文(言語實踐)”的活動,也不能是那種純粹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活動,而應該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言語實踐活動”,學習的內容目標不能變,只是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殷光黎.《詹天佑》教學實錄與評析[J].河北教育(教學版),2003(1).
[2]曾揚明.換種方式也出“彩”[J].四川教育,20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