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社會發展、教育發展、學校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出發,闡述經濟欠發達地區研究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對課題進行界定,并確定研究價值。設計研究框架,對研究目標、內容和技術線路進行科學設計。該研究在理論上的認識是: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的宗旨是讓“每一個”得到充分發展,重點是建構“校本的”學校特色文化。該研究在實踐中的建樹是:按需投入,促進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內并外聯,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名校輻射,促進校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造特色,促進跨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關鍵詞: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8-0052-05
一、課題選題的意義
(一)問題提出
1.社會發展的需求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不斷實施,迫切需要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這便需要教育改變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自身發展的要求,尤其需要改善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滯后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接受良好教育成為人民群眾強烈期盼,加速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教育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投入大幅增長,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水平不斷提高。進入本世紀以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農村教育得到加強,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但是從客觀現實看,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實;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和各類教育之間發展不平衡現象還特別明顯;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教育教學質量相對滯后現象比較普遍。應該說,當今的教育水平遠沒有達到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尤其不能滿足教育公平的本質需求。這便迫切需要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快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步伐,加強農村落后學校的建設,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滿足教育自身發展的合理需要。
3.學校發展的企盼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級各類學校都在追求快速發展,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要。由于教育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全省多數地區已通過教育現代化先進縣驗收,絕大多數學校在硬件建設上基本達到教育現代化規定的標準。但是從客觀上看,經濟欠發達地區城鄉學校之間無論是辦學條件、教師素質和教育質量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政府投入還不能完全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每所學校都迫切希望得到更好發展,都需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都期盼能夠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成為學校自身發展的理想訴求。
4.人的發展的呼喚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逐步增長,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就教育需求看,人們由傳統的“有學上”現在追求“上好學”。從人的發展需要而論,無論生活在哪個地區的人,也不管家境如何,都希望得到健康而又全面的發展,尤其在生理機能得到較好成長后更希望精神生命能夠得到更好發展,希望自己的個性特長能夠得到充分彰顯,希望自己的生命潛能能夠得到和諧開發。這便呼喚每所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努力提高教師素質,更好適應人的發展需要。據此可以說,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人發展的根本需求。
(二)課題界定
1.課題的基本概念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指通過法律法規確保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制定政策與調配資源而提供相對均等的教育機會和適度超前的教育條件。從個體看,是指受教育者的權利和機會的相對均等;從學校看,是指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以及各類教育間教育資源配置的相對均衡;從社會看,是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的相對均調。
2.課題的內涵意蘊
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指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地方經濟還不能滿足辦學需求情況下,讓本區域內各類教育都能超前和協調發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讓本區域內每所學校教育資源配置基本相當,相同類別的學校各具特色;讓本區域內每個學生接受相對平等的教育,不同類別學校的每個學生特長和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選題價值
1.促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的意旨是給每個人提供成長的平臺和成功的機會。但是當今的教育發展很不平衡,且功利現象嚴重,過于注重精英培養,重點高中無論是辦學條件還是社會關注度都優于其他教育,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課題立足以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為目標,通過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的探究,讓縣域內的各類教育都盡可能得到應有發展,滿足受教育者的成長需要。
2.促進每所學校健康發展
學校的意義是為每個人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但是當今絕大多數學校無論在辦學條件、師資素質,還是在辦學特色方面都不能很好滿足人的發展需要;尤其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有很多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相對滯后的薄弱學校,它們根本無法提供適合社會和人自身發展需要的教育。本課題立足以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為目標,通過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的探究,讓縣域內的每所學校都盡可能實現自己的辦學理念,達到自己的辦學目標,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3.促進每個兒童充分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但是當今的教育很少關注人的成長需要,一味關注社會需求,強調知識的學習和文化的傳承,使人的個性天賦不能得到很好發展。本課題立足以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為目標,通過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的探究,讓縣域內的每個人都盡可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和優質的教育條件,促進他們潛能的充分發展。
4.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教育是社會為人發展提供的一種服務。但是當今的教育還不能完全滿足人的社會需求,不能完全滿足人的發展需要,一些人因為子女不能進入“名校”而對社會產生極端不滿。本課題立足以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為目標,通過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的探究,讓縣域內的每個人都盡可能享受優質教育,避免由于教育不公平而產生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框架
(一)研究目標
1.在理論層面,進一步加強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內涵與外延的認識,加深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理論化、實踐化和個性化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建構和豐富具有時代意義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理論。
2.在現實層面,調查和分析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現狀,重點了解洪澤縣教育均衡發展的狀況,找到制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瓶頸。
3.在實踐層面,探索洪澤縣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主要策略,建構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模式;探尋洪澤縣促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思路,建構經濟欠發達地區促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的主要方式;探究關注兒童個性發展的基本方法,建構讓他們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方式。
(二)研究內容
1.基礎研究:①從洪澤縣教育均衡發展的狀況出發,找到制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瓶頸。②對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理論進行理性思考,能夠比較全面的理解教育優質均衡基本內涵和相關理論。
2.整體建構研究:①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策略研究。以洪澤縣為例,探究各類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思路和方法。②特色學校建構的研究。引導各類學校圍繞自己的核心價值取向,建構自己的校本文化;通過文化建構,創立自己的特色,不斷促進校本特色文化的形成,從而縮小城鄉間、校際間的差別。③促進每個兒童潛能充分發展的研究。探究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針對兒童成長需要,建構引導他們發展的環境、制度、課程、課堂和活動文化,形成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的成長方式。
3.具體實踐研究:①服務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建構滿足他們發展的校本課程,探究本土的課程文化。②基于學生潛能發展需要的課堂變革研究。對傳統的知識課堂進行必要的變革,建構滿足學生潛能發展需要的文化課堂,形成校本的課堂文化。③教師輪崗的研究。探究名校骨干教師委派到薄弱學校任教和薄弱學校教師到名校頂崗掛職機制。④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研究。探究建構引領教師不斷成長的機制,形成促進他們自主發展的教師文化。
(三)研究方法
1.文獻法:查閱有關教育均衡發展的文件和國內外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經驗。2.調查研究法:調查洪澤縣教育均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3.行動研究法:針對洪澤的實際情況,開展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研究和實踐。4.經驗總結法:總結洪澤縣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做法,將其提升為理論和實踐模式。
(四)技術線路
1.從對區域教育狀況的解剖中確立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路徑;2.從對“當今教育”的反思中明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方向;3.建立起區域中“各類教育”之間的諧調;4.建立起區域中“每所學校”之間的共生;5.建立起區域中促進“每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文化;6.建立起區域中社會、家庭和學校對“各類教育”和“每所學校”的文化認同。
三、課題形成的成果
(一)理論認識
1.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的宗旨是讓“每一個”得到充分發展
雖然國家倡導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已多年,但很多人對教育優質均衡的理解還不全面,不少人認為教育優質均衡主要是辦學條件的優質均衡和教師素質的優質均衡,也有的將其理解為入學機會的均衡和教育質量的優質均衡。這樣理解不但有其片面性,而且使教育優質均衡成為無法實現的“空想”——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任何時期的教育都不可能達到如此均衡。教育優質均衡不是“‘什么都一個樣”,也不是“殺‘富濟‘貧”;應是一種動態的均衡,是一種本質的均衡。具體說,這種均衡追求的是這個地區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每類教育”都得到充分而又和諧發展,這個地區的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農村學校和縣城學校“每所學校”都得到充分而又均等發展,這個地區的“每位教師”都得到充分而又合適發展,這個地區不同學校的“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而又主動發展。這種詮釋是對教育優質均衡的內涵和本質進行科學的界定,并為教育優質均衡的實施和推廣提供科學的理念。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理論建構是對教育優質均衡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2.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的重點是建構校本的特色文化
雖然人們認為影響教育優質均衡的關鍵是辦學條件的均衡,但是即使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隨著教育現代化的全面實施,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基本均等,教師學歷達標基本相當,學校之間的差距主要是校本特色文化的差異。“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人的成長方式多樣性呼喚學校發展的多元化。雖然我們倡導學校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但是讓每所學校都能適合每個學生是很難的。今天的學校教育既應追求讓孩子按自己的‘成長需要發展,也應追求讓學校以自己的‘發展需要成長,在同類學校中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這樣在某個地區就會有適合每個學生教育的學校。”[1]據此可以說,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的重點是建構校本的特色文化。通過建構個性的校本文化,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引領教師特點的發展,滋養學生特長的彰顯。這種理解是對教育優質均衡意義和價值取向的科學建構,并為教育優質均衡的實施和推廣提供科學的思路。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理論建構是對教育優質均衡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二)實踐建樹
1.按需投入,促進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實現教育現代化后,每所學校辦學條件都得到顯著提高,但是就某個區域而言,客觀上還存在著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從“各類教育”來看,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相對滯后;從義務教育來看,鄉鎮教育相對滯后,尤其是“村小”的條件更加落后。從整個教育現狀來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落后學校”遠不適合當今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求,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企盼。面對這種情況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首先,科學規劃。每個縣域應按照各類教育未來發展的需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保證學校建設不重復、不浪費。以研究對象洪澤縣為例,全縣38萬人口,12個鎮,每年出生人口3000左右。根據事業發展規模,全縣高中在校生8000人左右,規劃3所普通高中2所職業中學,每鎮建1所成人職業學校;全縣初中在校生9000人左右,規劃6所初中;全縣小學生約20000人,12個鎮每鎮保留1所中心小學,縣直4所小學,共16所小學;全縣需要接受學前教育的約10000人,規劃幼兒園26所,其中,人口少的7個鎮每鎮1所,人口多的4個鎮每鎮2所,縣城11所;特殊學校1所。這樣的布局保證各類教育和城鄉教育發展需要,即使將來農村人口向縣城再集中一些,縣城小學和幼兒園也能容納。其次,加大投入。經濟欠發達地區縣鎮可用財力相對“吃緊”,在現有“蛋糕”不夠分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通過借明天錢和融民間資金發展教育,增大“蛋糕”的份量,力保今天的學校建設不缺少、不落后。洪澤縣從2010年以來用于教育硬件投入10余億,其中縣財政借資6億多。再次,按需建設。根據縣域各類教育發展情況,把資金投向急需要的學校和急需要的項目。洪澤縣近三年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新建幼兒園、因布局調整需要新建的學校、職業中學和教育現代化裝備。到2012年年底,全縣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基本滿足教育的需要。
2.內并外聯,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從總體上看,目前各地城鄉教育差距很大。要想促進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必須對區域現有教育資源進行科學有效整合,具體可通過“內并外聯”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一、撤并將來可能無法生存的學校。隨著農民進城打工人數的增多,農村學生越來越少,有的村校只有幾十人,教學點只有十多人,針對這種情況,可將生數少的教學點、完小和幼兒園撤并到鎮中心小學和中心幼兒園;初中有的鎮也只有一百多人,也可以將其撤并到附近規模較大、質量較好的學校,以保證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運用。洪澤縣在撤并學校方面力度更大,因每鎮一兩萬人口,住戶距離集鎮最遠的三四公里,每個鎮距離縣城二十公里左右(老子山鎮除外),布局調整時將幼兒園和小學都集中到集鎮辦,高中、職業中學、特殊學校和除老子山中學以外的初中都集中到縣城辦。這樣既保證布局合理,又擴大辦學規模,也整合資源,還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二、掛靠可以帶動發展的單位。鄉鎮學校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的機能,可設法尋找外援增加發展的動力。東雙溝鎮中心小學與“日本民族解放同盟”聯絡爭取到部分建校資金,老子山鎮中心小學和省政協聯系爭取投資項目,仁和鎮中心小學和省團委聯系通過希望工程爭取到建設資金,三河鎮中心小學和省財政廳聯系爭取到相關建設資金。三年來,全縣鄉鎮小學和幼兒園爭取外援資金3000多萬元,這些資金有效地改善了部分園校的辦學條件,促進了這些園校的發展。
3.名校輻射,促進校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由于每所學校創辦歷史、區域位置、管轄單位和文化背景不同,客觀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名校,這些名校深得社會各界和家長的青睞。在推進校際均衡時,我們應該尊重這些差異,并合理利用名校資源促進薄弱學校更好發展。一、縣城學校成立教育集團。將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合并為一個教育集團,集團內教師、教育設施、教育理念、教學資料等資源共享。洪澤縣將縣實驗小學、高良澗鎮中心小學、洪澤湖實驗小學、城南小學和朱壩鎮中心小學合并為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將縣實驗中學、新區中學和朱壩鎮中學合并為實驗中學教育集團。集團就是一個共同體,教師調配、教材使用、教學計劃制訂、教學研究活動安排、教學評價“五統一”。二、城鄉學校實行結對幫扶。將縣城學校和鄉鎮學校結成“一幫一”聯合體,縣實驗小學幫扶西順河鎮中心小學,縣外國語實驗小學幫扶老子山鎮中心小學,高良澗鎮中心小學幫扶蔣壩鎮中心小學。總之,無論是成立教育集團還是結對幫扶都是借助優質學校的資源發展薄弱學校,通過聯合計劃,捆綁考核,共同獎懲,促進各項措施落實,推進校際共同發展。
4.打造特色,促進跨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硬件建設受區域經濟的限制,但江蘇省每個縣市的財力都已具備建好學校的實力。從本質上說,優質學校的建構不是只看教育硬件的優劣,更要看學校特色文化的建構,為此,應讓學校通過建設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確保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方面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沒有差距。首先,提煉自己的教育哲學。每所學校根據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學校辦學使命和育人目標的思考與建構,提出學校的教育價值追求——教育哲學。例如,洪澤縣實驗小學的“成長教育”、朱壩鎮中心小學的“尚美教育”、高良鎮中心小學的“潛能教育”、老子山鎮中心小學的“奮志教育”……這些個體教育哲學是建構學校特色文化的靈魂,也是引領師生發展的價值。其次,建構自己的教育路徑。每所學校圍繞自己提煉的教育哲學建構學校的教育框架,即設計自己的個性教育環境、課程、課堂和活動等教育路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個性辦學思路是形成學校特色的基本框架,也是引領師生成長的方式。最后,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圍繞已經建構的路徑進行實踐,通過實踐不斷驗證和修正自己建構的教育,最終走向教育哲學所追求的境界。洪澤縣在區域推進學校特色建設方面主要通過以下途徑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趕上和超過經濟發達地區。其一,建構個性文化。讓每所學校重塑自己的學校文化,通過文化建構,發現自己的發展優勢,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其二,發展省級名校。只有高品質的名校才可能帶出一批優質的學校,在發展薄弱學校的同時,積極打造已經具有一定影響的縣實驗小學、縣實驗中學和洪澤中學,努力促進這些名校個性文化的不斷凸現,讓其成為江蘇名校。其三,創建品牌學校。洪澤縣去年通過教育現代化先進縣驗收以后,為了引領農村學校更好發展,提出創建農村“明星學校(幼兒園)”這一發展思路,用更優的目標、更高的標準吸引每所農村園校不斷攀登,向更優質的園校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建成.以自己的方式成長[J].人民教育,2011(8).